閱讀《無礦》的十四組關鍵字
秘境
要到《無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登上計程車跨過大漢溪,沿著三峽河往上游走,路愈走愈窄,在車上已經擔憂著回程恐怕叫不到車。從鶯歌站出發雖然不到半小時的車程,但下車時已站在看不到車輛往來的山路邊上。計程車停在路邊一棟小工廠似的水泥盒子門前,鐵捲門已改裝成木模板門,這樸實的材料簡單的手法,就像是為接下來的行程敲響序曲似的,但路邊幾隻野狗伴著地上散落的餵食,卻又讓這風景硬是添了幾分只屬於台灣的野性。我想起第一次拜訪《少少》的經驗,空間體驗其實從馬路邊上便開始算起,所謂秘境,總是要從棄絕車馬喧囂開始。
介入
沿著旁邊的小山徑走,幾盞用鋼筋改造的低矮景觀燈照亮著潮濕但野性充滿的路邊植栽,讓這序曲緩了幾拍,人工開始介入自然,在此僅是零星散布的點狀起手式。小山徑的盡頭是一片整平的停車場,停車場旁有一兩棟荒蕪的廢墟,這些廢墟也只是序曲的小節。轉身回看來路右側有著大約兩米高的不鏽鋼籠填滿刷了厚重黑漆的石頭,兩堵錯開的牆體界定了一個周折的入口。從這裡開始,身心被明確的給予界定與暗示,算是真正進入《無礦》了。這入口連著一條鋪著碎石的小徑,小徑兩側的植栽雖保有自然的綠意,但還是隱約可以感覺到些許人為梳理的痕跡,長得接近人高的芳香萬壽菊,姿態與此環境可謂相容,但已有意無意揭露了此一場域關於「療癒」的空間腳本。
野化
碎石小徑連結到第一棟建築(A棟),兩層樓高,表面可見時間自然賦予工業遺址的粗獷質感。進入一樓室內,目光馬上被右側整排實木撐料牆面與地上幾根斜撐吸引。牆底下設置著一條排水溝,拜訪這日剛好是下雨天,擋土牆滲透流出的些微雨水,藉著這排水溝在室內發散出一股濕氣。這個設計動作既與水保的機能有關,也精準地陳述此地過往作為私人礦場的身世,更進一步直接點出設計者對此一空間塑造的意圖;藉由「野化」室內空間,將這個郊野山區粗獷的野性,盡可能延展至室內,讓感官既放大也鬆弛,體察這環境與空間內外部對話般的感受。
低限
A棟一樓的空間中心設置了一個機能完善的廚房,但整個廚房的空間界定僅靠訂製的鍍鋅網籃堆疊成約兩米高,在穿透與不穿透之間,曖昧的建構起入口、廚房與另一面的落地窗景之間的空間關係。落地門僅用簡單的鐵件框圍玻璃,燈具線路特意露明但燈頭極小,搭配鐵鍊在空間中看似隨意的垂掛,毫不張揚的讓人造光滿足最小限的機能需求又不與窗外的自然光爭搶。空調室內機吊而不隱,鍍鋅線槽有金屬橫樑的錯覺,室內兩側未粉飾的紅磚牆與入口旁做為空間界定未頂到樓板的紅磚柱,凡此總總都可感受設計者的態度;以最低限的設計介入,並讓建築原初的狀態引領整體環境改造。若有人說這是時下流行的工業風,無疑是在說髒話。
劇場
撐著傘從另一頭的出口走出這棟建築,連通的小徑新種了些姑婆芋,在雨水刷洗下顏色翠綠逼人,也提醒著訪客腳下正是亞熱帶的台灣。由此連結到第二棟建築(B棟),第一進是單層,入口沒有門戶與牆面,半戶外的狀態像是刻意讓廢墟說話。在此置入不到頂的水泥牆小量體做為廁所,讓新與舊、開放與封閉產生對比。推開第二進設置的鍍鋅大門,空間中心有著粗壯的木模板RC樑柱撐起一機能不明的礦場原始設施方體。以此為核心在四周灌注了RC座椅,並在座椅背側以洗牆光打在這方體粗糙的表面,形成了一個將內聚性翻轉成外向性的核心配置。實際上這個座椅區外還有那些粗獷的柱體與極深的倒吊板樑圍繞,不大的室內空間又有進深。窗戶的開口都用玻璃重新界定,還有空調吊隱機主動式的調節內部環境,現場還可見開幕展覽時表演活動座椅安排與設備的痕跡,雖然沒有親臨演出,但在這裡可以清楚的感受到,過往的「礦」雖已消逝無蹤,但此一空間已被賦予了環境劇場般的全新腳本,未來的《無礦》或將產出一幕幕敲打精神的無形礦產。
再生
從這個幽暗的展演空間推開厚重的鐵門再次走到戶外,沿著重新設置了鋼筋扶手的既有戶外梯拾級而上,踏進二樓的空間,眼前可見樓板中心有一機能不明的下凹構造。同樣是礦場原有的設施,與樓下的構造物過去或許有著垂直性的機能關係。下凹構造僅用鋼筋與鐵鍊簡易暗示訪客止步,上頭則懸吊著一個改造成燈具的老煤油爐,這座應該是鑄造的煤油爐造型像是燈塔一般,在空間中雖不再散發熱氣,但微弱的光線讓下凹廢墟構造的狀態被轉化如考古現場一般。這場域從燈具到空間都可算是一種「再生設計」,簡單的手筆,畫龍點睛般的就讓這個空間重獲新生。
山水
從這個空間內部可以走向一露臺,其實也是樓下第一進的屋頂,露臺中央用灰黑鏽鐵色的鋼板圍塑了一個圓筒狀的戶外空間,圓筒底部鋪著約十公分高的碎石,低矮的入口則像是千利休的茶屋一般必須欠身而入。入內後會發現這是一個沒有頂蓋的空間,但現場一棵大樹的樹冠剛好壟罩著大半的空間,自然與人造在此巧妙的相遇,這神來之筆想當然耳是來自設計者對現場植栽與環境的仔細觀察與想像。圓筒面對主屋的一側設置了一隻鋼梯,沿著鋼梯往上走,壓在頭頂的樹冠強迫著身體必須手腳並用才能一步步向上踏,鋼梯的另一頭架在主屋的RC頂上,這區域不對外開放,因此沒有設置扶手欄杆,僅在鋼梯盡頭做了鐵鍊阻斷動線。其實這個平台像是整個場域的中心點,被建築、植栽與山景環抱,視野極佳,可以回看來路,也可以展望尚未體驗的第三棟房舍,更可以遠望一層層薄霧般的三峽溪群山景色,在這個煙雨濛濛的午後,《無礦》像是一幅山水畫,勾勒著身體、建築、植栽與群山之間美好的關係。
遊園
B棟的二樓進口不遠處設有一連通到第三棟(C棟)房舍的水泥空橋,空橋上有著原先用空心磚砌體設置的欄杆,在其上用竹節鋼筋設置了一段新扶手,這個細節除了滿足安全性的需求,以及新舊材料粗獷與細緻的對話性,也持續性的讓身體的經驗隨著序列性的空間體驗,保持一種在工業遺址中遊園的興味。一如江南園林水榭的波浪狀欄杆,以視覺符號及體觸引導對環境的感知。C棟建築比前兩棟外觀稍微細緻,二樓有三面圍繞的迴廊,貼著迴廊的外牆都有通亮的實木門窗,外觀乍看下有些許洋樓的味道。走過空橋進到二樓室內,空間的中心設置了一座微微浮起也不到頂的馬蹄形鋼構茶室,這個量體與B棟屋頂上的環形戶外茶屋質感相似,一在室內一在室外,如同前面一路走來持續照見的鋼筋燈具與鋼筋欄杆、扶手一般,做為本案主要介入的材質。相較既有建築工業遺址般的粗糙外表,這兩座茶屋的質感讓工業般的狀態保持著,但以更細緻的狀態與人親近。
鏡像
馬蹄形茶室的旁邊有座同樣微微浮起的室內鋼構空橋,空橋下應是刻意將樓板水泥打掉,僅保留裸露粗糙的RC梁與原始樓板的鋼筋網。這個動作一如A棟入口區圍塑廚房的金屬籃,在上下兩層的空間中營造著一種介於穿透與不穿透之間的空間性味。事實上此處鋼筋網之下的一樓也正是一處後場備餐空間,兩相對照可明顯理解設計者刻意呈現對服務性空間雖不作遮斷,但還是要營造出空間層級性的態度。這座室內鋼構空橋走到底銜接著另一座站在既有RC樑上轉向的鋼構橋板,橋板旁邊則是既有的室內RC梯,這座向下的樓梯則有相反的轉向。藉由材質的新舊對比,構造的厚重與靈巧,空間的垂直穿透與水平轉向,此處被營造的像是園中的鏡花水月,映照的是建築過往的身世與被悄然安排妥適的未來。
蒐藏
沿著轉折的方向往前,來到這棟樓的側翼。側翼的第一進是以藥櫃、玻璃矮櫃及簡單的桌椅陳設的「草藥間」。此處有大片的固定窗朝向與B棟共同圍塑的內院中庭,其他只靠微弱的投射燈與立燈補足自然光所不及之處,手法與A棟一樓相似。我在拜訪《無曠》後的幾日與曾志偉約了見面聊天,他說從小長大的高雄老家便是一間中藥鋪,也因此他對藥櫃特別有情感,遇有適當的機遇也會收藏幾件老藥櫃,此處的藥櫃便是他平日的蒐藏之一。談到蒐藏,我提到在自然洋行諸多案子裡反覆會看見的鐵椅,他說這也是他酷愛的蒐藏的一部份。他認為這些椅子在當地或許因為對材料的簡省,所以在結構強度與用料之間的達到恰到好處的平衡,那纖細的鐵腳便是極致的設計,他自認很難超越。這也是為什麼他寧願選用這些平日蒐藏的家具,也不主動在方案中設計家具,因為他覺得家具是最貼近使用者身體感知的介面,若在此處拿捏失準,整個案子苦心營造的總總可能在此破局。這他的話裡我才總算可以理解這些鐵椅存在的原因,但我很好奇他基隆港邊的倉庫裡究竟還有多少寶貝?也好奇這些鐵椅用完的那天,他是否就會出手設計家具?
恰好
從「草藥間」再往第二進走,此處留下一口磚砌的大灶台與貼著白瓷磚的洗槽,洗槽上方開了大口,此處應該原有窗戶但或許早已破敗,內院中庭的大樹氣根在此狂野的侵入,恣意地攀爬在紅磚牆上。這開口的刻意保留讓戶外的「野」與磚牆大灶呈現的「廢」恰到好處的撞成一景,也讓原本序列性收斂的室內空間在此反摺出半戶外的頓點。像是迪化街細長的老屋一般,屋體與院落一進一進的交錯配置。此處雖有頂蓋,但靠內牆的屋頂板卻有一開口,此處以平板玻璃封閉,雨水在玻璃表面滴答的拍打著,就像A棟入口處的室內溝一般,在室內卻也層疊著室外的感受。此處連著一小間未被定義的小房間,或許是過往廚房的乾貨間。貼著第二進內牆深入第三進,盡頭收窄的小走廊右側是一間有著室內高窗配置的極舒適的廁間。奇特的是廁間裡面向中庭的木窗下設置了三座相鄰的不鏽鋼單槽,照曾志偉的說法是此處如果設置一座似乎顯得太刻意,連放三座就消解了那種特意感。聽他這麼說,我彷彿看到一位棋士在棋盤上自我對弈一般,每顆棋子皆有其思考,每一手都有他的道理。
儀式
折回藥草間,回到C棟二樓的空間轉折處,這裡有對對開門扇通往迴廊北側的戶外平台。由此沿著山坡上的階梯可以上到三樓,階梯一側的水泥預鑄板欄杆據說原已散落,是在現場一片片撿拾回來裝上。上到三樓迎面的是一座略為轉向的RC造小屋,舊木料拼板做成的門片,打開來竟是一座有著泥作大浴缸的浴室。浴缸邊的牆上有著比例恰到好處的方窗,方窗內另有實木板釘製的防颱窗。此處空間的人工照明皆為隱藏內凹的洗牆燈,在此洗浴彷若進入一種黑暗的沉靜空間,儀式感極強。
療癒
浴室旁是一處有著架高木地板,頂著輕巧鍍鋅金屬板屋頂的內凹戶外木地板平台,平台盡頭是水泥粉光的浴廁空間。平台也做為玄關,連接著一座RC造的主屋。主屋進門是一大片鋪著實心木地板的寬敞活動空間,據說這裡將舉辦各種身心靈相關的課程、工作坊。屋頂橫著實木屋架,屋架拖起實木樑與雙坡水的木造屋頂板。空間裡的背靠面設置著一整座寬敞舒適的沙發座椅,景觀面則設置著推拉軌的鐵框玻璃落地門,一如A棟入口處的設計手法。主屋外的露臺是整個場域視野最開闊的所在,此處僅用鋼筋欄杆簡易圍塑,不須刻意營造,原就是一處看山看雲看樹的絕境,這裡則是舉辦活動的戶外腹地,可以一起觀賞影片或是在星空下安排各種室外活動。照曾志偉說法,自然洋行的事務所編制本來就有別於一般的事務所,其中幾位同仁如凡榆,職務本就與企劃、視覺設計有關,這也是當初事務所在日常的方案之外會特意經營《少少》的緣由,就是讓這些同仁的專長另有發揮的空間。《無礦》在一開始進行空間規畫時也由這幾位同仁參與經營計畫與活動企劃,甚至最後實際成為運營團隊的一份子。不得不說也是因為事務所有這不同的編制,才會有《少少》的經驗,而有了《少少》的經驗,《無礦》的建構過程才不至於淪為瞎子摸象,也才有機會讓空間腳本從私人招待所轉向到對公眾開放的療癒場域。如果沒有這般改寫的空間腳本,《無礦》的整體經驗或將大不同。
縫隙
由此平台可以再通往側翼的三樓,此處刻意保留著廢墟的斷垣殘壁,空間中尚可看到此處過往生活的一些痕跡。盡頭有階梯向下,跨過一鋼橋可通往A棟二樓,此處則是行政辦公室,猶如遊園驚夢般,猛然讓人驚覺這幻境般桃花源其實另一端也連接著現實世界。由此空橋可連到B棟屋頂的大圓筒,再連到C棟進入二樓室內,沿著被保留的室內梯走下一樓,此處的餐飲備餐空間像是一個概念化的大灶,跨大的泥作大平面尺度像是室內的能劇舞台。再往內走,一樓空間內部配置有兩進一明一暗、兩小一大的用餐座位區。暗室的中心陳設著曾在威尼斯雙年展展出過的《天然修道院》大模型,兩側的用餐區刻意設置成昏暗的角落,與下一進有著大片固定窗,光線昶亮的用餐區形成強烈的對比。大用餐區靠牆的座椅直接以水泥灌鑄成長條狀,對向的座椅則是在自然洋行作品中常會反覆出現的鐵板靠背金屬圓棒框架座椅,座椅之間則是石材面板改裝的桌面。導覽最後凡榆讓我們在此處喝茶休息,詭異的是固定座椅上方的大片玻璃固定窗竟有一條藤蔓生猛的亂入,仔細一看原來是每扇玻璃窗片的鐵框與RC牆面都脫開了至少一公分,這身上長滿倒刺的藤蔓就是從這個縫隙一路長驅直入。這個縫隙就像是特意為我們揭開《無礦》的設計奧秘般,讓我心滿意足的飲下那杯茶水準備離開這桃花源。我在回程路上一直想著那一公分的縫隙,就是它改變了自然與人為的關係,精準的拿捏了戶外的野性與室內的馴化,也是它讓礦場遺址的山林廢墟成為讓人白日夢遊的《無礦》。
個人網站連結 yuchih-hsiao.net/202...
原文刊載於《實構築19》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