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彬彬幼稚園及其靈光

atosix
·
(修改过)
·
IPFS
·
原文刊載於2024年〈實構築〉季刊 vol.20。藉由回溯八〇年代的文化發展歷程,談台灣建築「共同幻想」再校正,借彬彬幼稚園一案提問本地的建築文化在當今日漸扁平化的全球化狀態下,是否再也沒有掙扎、試驗、演化的必要?

文|蕭有志


因為參與新宿舍運動宣導團隊的關係,去年有段時間我常到板橋臺灣藝術大學與校方及設計團隊開會。幾次從府中站搭上計程車行經館前西路,在南雅西路的紅綠燈交叉口停等時,目光總會被一處奇異的街道風景吸引。映入眼前的是一道混合唭哩岸石砌城牆與剪粘工藝蓋頂的曲線造型的白色雲牆,牆內則有榫卯木構屋架配上紅瓦泥作的迷你可愛版城牆、有著捲尾的綠色尖塔狀的的金屬城堡、紅銅瓦製作彷若東正教堂的迷你洋蔥頭屋頂塔屋、變形的綠色銅瓦尖頂以及中西合璧的木造小屋。還記得第一次見到時,直到計程車走到南興橋頭,我才在驚嚇中回魂過來,趕緊用google地圖搜尋,確認自己剛剛到底看到了什麼?原來剛剛經過的是一處名為「彬彬」的幼稚園。不知道為何,在知道這地方是一處幼稚園後,霎那間心中對剛剛那一幕拼貼的場景有了不一樣的想像。此後幾次前往台藝大開會,總會在經過此處時在計程車上舉起相機拍照,除了好奇這背後的設計故事,也總在心裡自問自答,為何總是會對眼前的這一幕有所觸動?

攝影|蕭有志 (影像非實構築季刊原文配圖)


彬彬幼稚園外牆 攝影|蕭有志 (影像非實構築季刊原文配圖)


凝視著這一幕街道風景,我的思緒開始往前回溯,第一幕是2010年前後。當時社交媒體開始滲透每個人的生活,世界設計潮流也隨之丕變。上世紀九零年代數位建築敲響的號角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在生活世界攻城略地,反倒是上世紀初興起的建築現代主義,其中一脈的簡約美學再度席捲全球。伴隨著建築與設計類數位傳媒的推波助瀾,一時之間臺灣的豪宅不再時興羅馬柱式,垂直水平的立面造型開始在一棟棟的集合住宅中被建築師用心刻畫,在各種材質與比例之間小心翼翼的追求矩形與陣列之間排列組合的造型美感。這些建築成果造就今日臺灣主要的城市面貌,也成為今日建築系學生主要的視覺養分。年輕一代的建築人成長在這樣的都市環境之中,再加上網路世界中觸手可及的Pinterest相簿,在設計課堂上端出類似的習作也就不足為奇。

比較讓我好奇的是與我同個世代,乃至更往前推十年的上一個世代,在建築教育的歷程中幾經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與數位建築的諸多思潮與實驗案例洗禮,但在建築實踐的道路上,這些不同的思想觀念似乎不再引發任何的影響。在千禧年後至今的二十餘年,網際網路造成的扁平化與全球化的世界,似乎讓這個世界繼上世紀的現代主義國際樣式風潮之後,再次校正了跨地域的「共同幻想①」。這個新版的「共同幻想」跨越建築與室內設計,前者可在週日報紙上的全版豪宅廣告的不同頁面得到對照,後者則可以在網路平台的各種豪宅開門節目或裝修實境秀中明顯的被辨識。

2022年底,北美館推出《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大展。此展以大量的檔案、音像紀錄與訪談追溯臺灣八〇年代藝文發展史的脈絡,從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文藝出版、平面設計、臺灣新電影乃至社會運動,盤點了臺灣各種創作領域在1987年解嚴前後的各種前衛實踐。但建築相關的內容卻僅呈現了北美館的競圖、《雅砌雜誌》以及羅列在「聚會所」的幾個登琨豔操刀的空間設計作品②。這樣的結果或許反映了策展人對建築領域發展的陌生,但更有可能的是建築領域自身對這段時期的建築發展並未有深入的討論與整理,以至於從社會整體的文化切片觀之,難以在建築的部分有較清楚的呈現。

事實上今日若回顧1987年解嚴前後的臺灣建築文化,不難看出當時建築界正在從1966年起始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逐漸轉向。「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以國家之力,作為與對岸「十年文革」相對的一種實施於台澎金馬的中國文化「再教育」,在建築領域導致了公共建築大幅度的轉向「中國宮殿式」的外型。這也讓晚清轉進民國以來,在西式學堂乃至留學國外的一整批建築師,硬生生的將自身習自布雜學院或現代建築教育體制的建築手筆,被迫調和進中國式的傳統建築語彙。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指標當屬修澤蘭設計於1966年的《臺北陽明山中山樓》、王大閎設計於1972年落成的《國父紀念館》,以及楊卓成設計於1973年落成的《圓山大飯店》。

陽明山中山樓室內 攝影|蕭有志(影像非實構築季刊原文配圖)


陽明山中山樓室內 攝影|蕭有志(影像非實構築季刊原文配圖)


而八〇年代則由李祖原與漢寶德作為建築界的旗手,兩人的作品一開始雖然也都是現代主義的形式,但之後都投入了對中國文化與所學西方現代建築的反思,並且在各自作品中開展出不同的路徑。李祖原從形式的模仿③入手,但之後逐漸走出自己的造型語言,他自稱作品中追求的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而非形式。1986完工的《東王漢宮》及1987完工的《大安國宅》,以簡單的符號式造型表現,作用在現代建築為骨架的高層集合住宅皮層中,調和出一種當時前所未見的現代東方都市的垂直聚落。此一形式日後受到同業的諸多模仿,但大多荒腔走板不足一談。1989完工的《宏國企業總部大樓》更顯現了一種建築作者的獨行姿態,此後一路到2001年的《埔里中台禪寺》與2004年的《臺北國際金融中心》④,在建築中所表現的重點似乎已不再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而是個人建築生命追尋的創作表現。漢寶德則在八〇年代藉由一系列的「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進行地域性建築的實驗,將現代主義的造型融入風土材料或傳統建築語言,如1983年的《墾丁青年活動中心》與1984年的《觀音亭青年活動中心》,這些實驗在1985年的《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達到高峰,成功的讓高層建築多樣化的空間機能與各種傳統建築符號語言融合。但同年落成的新竹《南園》則有完全不同的表現,該案雖在傳統建築形制的挪用上與《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相似,但部分空間開始使用現代化的落地門窗,讓現代建築的觀景手法融入傳統中式園林的表現,中西融合的設計手段成為此案主要的重心。

或許上述這兩路線的建築實驗與《狂八〇》其他領域的「前衛」表現,乍看之下仍像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擠出的中國宮殿式建築的民居版本,也因此《狂八〇》將1983年高而潘的《臺北市立美術館》視為建築領域的唯一代表。但事實上這些對建築形式的實驗與展覽中提及1977年的「鄉土文學論戰」或是1978年雲門舞集回看唐山過臺灣的《薪傳》,都反映了1979中美斷交前後臺灣社會從戰後對美國文化的嚮往,反身追尋自我認同的集體情緒。臺北市立美術館或許因為高而潘做為一位當時難得的建築作者,其作品有著現代建築脈絡的一致性,又或因為受到1950年代「代謝派建築運動」的影響而在競圖中提出了此一具未來擴張性的建築提案,最終受到評審的青睞脫穎而出。然而從文化脈絡的角度來看,出生於日本時代,年紀最長的高而潘相較另外兩位建築作者,其創作脈絡雖說是對現代建築傾注一生,但相對來說卻也少了另兩位作者在創作歷程中反映的文化掙扎與創作應對。《狂八〇》其他文化領域的前衛表現確實都非常明顯的被所謂的「現代」或「現代主義」所影響,也因此高而潘的表現顯得容易在這個論述下被清楚呈現,但或許從一個更廣義而演化的「現代主義」角度來談當時的建築發展,納入李祖原與漢寶德的作品會讓《狂八〇》的建築篇章更有可觀與可思之處。

1970的《大阪萬博中華民國館》或許就像一則建築的寓言故事。無論當時島內如何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迫使建築師們為公共建築戴上中國式的帽子,1970年的中華民國館與1964、1967楊卓成設計的中國宮殿式中華民國館相較,當年最後以貝聿銘標誌性的三角形幾何的現代建築做為館舍,而當時貝聿銘親自徵選的五人青年設計小組之中李祖原即為其中一位。李祖原之後親歷中國經濟發展高峰期,在中國大陸興建多座造型語言與符號性強烈的商業建築與宗教建築,在社會大眾與建築專業眼中毀譽參半,其事務所近年作品⑤也已少見過去風格化的造型與象徵性的建築符碼。漢寶德其後投身多座國定古蹟修復工作,並藉由《臺南藝術學院》的建置與其豐富的著作,對社會大力推廣建築與美感教育。

2025輔修繕完工的台北藝術大學圖書館外觀 攝影|蕭有志(影像非實構築季刊原文配圖)


本文的寫作目的其實不在爬梳本地的建築歷史,但若以當代臺灣建築文化做為一種過去半世紀發展的結果論,現今主流建築形式的單一化與前述的「共同幻想」再校正,或許都與上述的建築文化發展歷程未能再進一步深入探問與開展有關。當然我們可以進一步的在時間軸上推舉這之後更多的「前衛」建築樣本,但無論是從宜蘭經驗藉由《冬山河親水公園》、《羅東運動公園》與《宜蘭縣政中心》等案開展的地域建築討論,或是田中央接棒的公共建築與城市設計的維管束策略,乃至近年臺灣各地繽紛落成或新建中的外籍建築師操刀文化場館、幾年前新竹震天價響的「新竹經驗」諸多公共環境改造案例,或是邱文傑建築師操刀最新落成的《基隆塔》;這些繽紛多樣的公共建築成果似乎都難以撼動這龐大而集體的「共同幻想」再校準。

回神再看著《彬彬幼稚園》的這堵圍牆,它彷若一座時空跳躍的歷史拼圖,濃縮了板橋城、林家花園、湳仔溝、戎克船、海洋生物乃至太空時代的科學幻想,牆上使用的傳統剪黏工藝、蝴蝶花窗與泥塑雲牆工藝,讓傳統匠師的技藝置換了高弟式的馬賽克浮雕工藝但卻不失視覺造型擬仿的趣味性。遊戲場中使用既有塑膠遊具進行改造的各式中西建築屋頂樣式,除了引入各式建築工匠技藝,也嘗試讓傳統匠師有機會在現代社會的設計案件中得以發揮技藝,這更是真正熱愛建築文化的人才會有的省思。做為一個培育未來臺灣幼苗的教育場域,相較此前滿牆的迪士尼卡通人物塗鴉與呆板的金屬城堡造型造型,此一改版融合了鄉土教育,並以造型多樣化的設計巧思,將平凡的塑膠罐頭遊具改造成充滿想像力的遊戲場所,設計團隊對本案投入的熱情透過最終豐富、趣味的表現很直接的傳遞給觀者。

攝影|蕭有志 (影像非實構築季刊原文配圖)


彬彬幼稚園外牆 攝影|蕭有志(非實構築季刊原文配圖)


眼前的這一幕似乎也提醒著往來在此城市生活的人們,臺灣除了明鄭與清朝、以及戰後國民黨帶來的中國文化之外,這塊土地更曾經呈載著荷蘭、西班牙、平埔族、原住民族與日本的各種文化,四百年來甚至更久遠的歷史,臺灣島上的住民更是與大航海時代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冒險家、太平洋島嶼地區的住民、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的住民等等有著緊密的往來,今日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新住民透過通婚誕下所謂「新臺灣之子」,幾百年來的各色臺灣人也大多父系母系來自不同的族群與文化群體。像臺灣這樣各路人馬集結,文化雜交、飲食習慣豐富多樣的社會,是否真的已如加州菜形成了一種「融合」(FUSION)的狀態?而本地的建築文化在當今日漸扁平化的全球化狀態下,是否再也沒有掙扎、試驗、演化的必要?這是我在凝視著《彬彬幼稚園》這一幕特殊的街道風景時,腦子裡不斷閃現的問號。

註解
①此處引自王昀所著《向世界聚落學習》/2010積木文化出版,52頁所談「現代城市的風景與共同幻想」所論,王昀在此章節提到隨著全球化與資訊化的影響,來自世界各地的訊息交流導致每一個人的觀念開始變化,從而造成共同幻想的破滅,顯現為現今城市的繁雜和多樣化。此書中關於「共同幻想」一詞應源於日本思想家吉本隆明於1968年發表的《共同幻想論》。
②《舊情綿綿咖啡廳》與《現代啟示錄啤酒屋》。
③參見《Dialogue》建築雜誌創刊號,「傳統的具現---走訪李祖原」,頁63。 
④即《臺北101大樓》。
⑤可參見事務所網站。筆者臆測或許年事已高的李祖原建築師本人已不在第一線主導所有方案。

個人網站連結 yuchih-hsiao.net/202...

原文刊載於《實構築20》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旅・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atosix台北某私立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設計教學之餘亦從事空間設計及建築藝術創作。自2009年起與許多非營利組織合作,以設計工作隊或設計課題模擬操作的資源轉換模式,協助鄉村課輔空間改造及鄉村議題研究。臉書社團「大量交織」創始人,目前與一群年輕人積極的協作,試圖讓大量交織走向web 3.0。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另一個關於建築的小故事:史密斯之家(Frank Lloyd Wright Smith House)

轉:[FAQ] 申請成立tw.bbs.*討論區,怎麼做?

我們形塑城市而後城市永恆地形塑著我們:《列車絮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