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交織之一百元的大直社區改造計畫

atosix
·
(修改过)
·
IPFS
·
原文刊載於《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101》,濃縮改寫自以英文發表於「2014社會關懷視野下的建築實踐」國際研討會之論文,將論文中文版內容濃縮潤飾後發表。如欲參考論文完整中文原文請見http://yuchih-hsiao.net/2014-1

文|蕭有志

在這個疫情影響全球發展的當下,人們更可以感受到全球化下的各種人、事、物可謂較之過往處在一種更緊密的共生體系之中。「大量交織」做為一種資源整合式的社會發展倡議,強調支持文化與生態的多樣性,並希望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同時也強調藉由資源傳輸與轉化將資源效益最大化,使社會中資源供給方的過剩能成為資源需求方的養份(Waste = Food)。這個倡議自2008年以來由作者持續以設計教學、設計方案、非營利設計工作營、藝術創作、策展以及網路社群經營等多面向進行實踐。在臉書上可以搜尋到「大量交織」的同名社團,雖然內容多以相關國內外案例及免費二手物資的貼文為主,但也漸漸地吸引了更多的人理解這個倡議,目前是一個擁有四千多位參與者的社團,其中許多成員來自設計界、藝術界及社福界,讓許多資源得以在被丟棄前延長生命週期,也讓許多設計人開始反省創作生產過程中對社會的影響。

在上述諸多實踐面向中,2008年起本人受邀加入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兼任大三大四設計課,開始嘗試將「大量交織」的想法運用在教學中,希望讓學生們能對此一倡議內涵有所體驗。一般來說,在建築系學生的設計能力養成過程中,設計課題的設定往往決定性的影響了學生設計能力成長的深度與廣度。常見以特定基地、空間尺度與空間腳本的設定,在一定的時間限制下,最終要求學生透過圖紙與模型示範一種縮尺模擬的建築設計。雖然這類課題確能增長空間設計能力並探究基地或空間腳本相關的建築或城市議題,然而由於其終究是一種模擬真實的過程,學生對社會複雜性的理解很容易在這過程中將問題簡化,更導致最終流於以建築形式回應這些簡化後的問題。因為這樣的想法,有幾年的時間陸續在學期間或寒暑假舉辦了許多中短期設計工作營,結合許多非營利組織的需求與資源,讓學生有機會深入台灣各地城鄉面對真實的環境及其複雜性,並嘗試轉換學生的學習力、設計力成為社會資源,協助補足這些合作單位匱乏的設計需求。這之中也發展出「一百元的大直社區改造計畫」,它是一個大約十天為周期的設計課暖身實作課題。這個輕薄短小的設計課熱身課題,算是其中門檻最低,也是累積最多案例的教學與社區實踐整合方案。這個題目主要有五個要求,在幾個不同向度的思考下設定多種學生學習目標,以下以「阿珠水果行」為例說明這五個要求以及學生們的成果:

(1) 以二~四人為一組,在大直社區範圍內尋找一環境雜亂的店家做為改造標的。
  
這個設定主要在提醒學生環境問題的複雜性其實就在眼前。操作標的店家都位在大直社區的大街小巷的沿街面上,藉由改善店家的環境做為一種介入社區環境的藉口,企圖一體兩面的改善城市裡的公共環境。其中一組學生選擇位在大直捷運站一號出口旁的一間水果行,這是一個鐵皮加蓋的尋常店面,鐵門拉開後整個空間相當通透,店內貼了許多水果海報以及一些月曆、春聯等等裝飾。店內另有一塑膠拉門隔間的儲藏室,主要做為切水果的地方,由於缺乏收納與整理,空間相當零亂。店內有兩座雙開門的展示冰箱,形成L型擋住了進入休息區的通道。
  

照片提供:葉恩維



(2) 每位參與的學生限定最多只能花一百元台幣的製作費用,但鼓勵使用回收物資做為材料。
  
這個設定企圖重塑學生過往對「資源」等於「金錢」的觀念,在限縮金錢的前提下,使學生能聚焦清晰的設計目的與企圖再思考如何達成。這之中也鼓勵學生改以回收物資進行再生設計,這個設定其目的在確保學生不致因為握有過多的金錢而導致「過度設計」(Over Design),街邊小店的尺度也恰好適合這些初級設計師(Junior Designer)做為設計實戰的練習對象。這組的三位同學在這個案子裡嘗試說服業主讓他們將主要的牆壁刷上了黑板綠,之後打算在牆上以白色粉筆畫上各種水果的圖案,試圖以簡單的圖像插畫取代原有的水果海報。他們將白色燈泡換成溫馨的黃色,還嘗試改變塑膠水果籃的陳列角度,讓原先水平的展示變成傾斜的展示。為了讓黑板漆的牆面能夠擴大面積,形成面對街道的主景,他們移動了其中一座展示冰箱的位子到儲藏室前面。


(3) 透過基地分析與觀察,找出基地所在與周邊鄰里與使用族群之間的議題,針對此議題進行設計發想,並在改造過程中設法說服業主,使此一設計構想能實現。
  
在這些改造過程中,店主成為這些初級設計師人生的第一位業主,平常在課堂上提醒同學們設計須關切使用者的實際行為與社會文化等等細節,往往因距離現實遙遠而收效有限。但學生在這些案例中親身體會改造現場中業主們猛烈的炮火,開始對「真實」有了更多細微的覺察。雖然改造過程中業主不須出資,但往往還是會對這些學生提出各種要求,而這些全交由學生們直接與業主溝通協調。這個課題的重點反而在要求各組的學生需針對店家所在的「基地」進行分析與觀察並需挖掘出基地周遭鄰里的公共性議題,並且以設計方案回應這些議題。同學們必須在滿足業主要求的同時,偷渡那些業主並不在意的公共性議題。此舉在於希望學生養成一種「建築作者」的意識,不但要對公眾環境有敏感度並要有主動改善的企圖心。在這個案例中,學生觀察到來這家水果店家買水果的族群中,除了一般的過路客之外還有許多外籍僱傭也會來這裡買水果,彼此碰面時還可以講上幾句家鄉話。然而這家店既沒有招牌,也沒有名字。學生們於是有了一個有趣的發想,他們詢問了店主的名字,店主說大家都叫她「阿珠」。他們於是將這家水果行命名為「阿珠水果行」,並且透過google translate將這五個字翻譯成泰文、越南文、印尼文等等外籍僱傭的母語文字,之後以白色粉筆將中文的「阿珠水果行」以及各種譯文塗寫在鐵捲門捲揚機的外蓋上,成為這家水果行多國語言的招牌。這些文字最終成為整體設計中唯一被留下的部分,但由於是用粉筆塗寫,多年後的今天現場僅剩模糊的一點印記。


(4) 最終的成果發表必須在店家進行,同時訪問店主對改造案的想法。
  
這個設定在於納入非專業者的業主對設計師們成果的意見,讓更多元的設計價值觀衝擊這些初級設計師們對自身設計成果的看法,揚起關於「複雜性」的討論。以本案例而言,業主在隔天帶給了學生們莫大的衝擊,他們怎麼也想不到在最終評圖前業主竟然將大部分的變動復原。當我們在店家現場評圖時場面相當尷尬,但還是硬著頭皮向店主做了訪問。店主拿起了一顆水果放在白色的牆壁前向我們表示,客人和店主在選擇水果的時候會需要白色的背景來對照水果的成色,另外當客人挑水果時,傾斜的水果籃容易讓水果滾落造成許多損失。以上這些可能都是學生在設計時沒有覺察到的一些細節,但學生在這些與店家互動的過程中,正因為面對了所謂的「真實」,所以才能碰觸到此一真實所蘊含的「複雜」。

照片提供:葉恩維


(5) 各組須製作一影片,紀錄改造過程與結果,上傳到網際網路上。

這個設定在於使一個個微型的改造方案透過網際網路的流通被更多人看見,也希望這樣的案例能被更多人關注與討論,使這個計畫的效益進一步擴張到校園以及所操作的社區範圍之外,提供整體社會一種非以取得金錢為資源前提而進行的社區改造參考樣本。

自2008年開始的這個計畫幾年下來累積了27個微型改造案例,這些微小的改造案例,有些只是在鐵捲門上刷漆,有些只是把混亂的紙箱排列整齊,但這一點一滴的操作,確實協助了許多店家改善了自身的營業環境。也因為這些店面都緊鄰街道,確實一體兩面的改善了許多巷弄的街道環境。之中諸多案例成果雖然微小,但由於範圍大多限定在實踐大學周邊,在幾年下來持續累積,也開始出現一些由點而線的串聯。例如培英公園旁的八個店面就陸續改造過六個,雖然這些成果不一定會永遠的留下來,有些甚至很快就被店家復原,但多少還是產生了一些影響。這之後也可以發現這排店面在寒暑假後常見的自然汰換過程中,新的店面愈來愈重視店面環境的塑造,整個街道環境品質也隱約朝向了正向的發展趨勢。因為「大量交織」的導入,學生的時間、金錢及其學習力在本計畫中被轉化為設計力及動手改善公共環境的行動力,設計教學被視為是一種溢出的資源,轉換成點滴累加的社區公共環境改造。

照片提供:葉恩維


附記
本文濃縮改寫自以英文發表於「2014社會關懷視野下的建築實踐」國際研討會題為"Urban Transformation of DaZhi in under NTD$100"- Design education incorporating the concept of "Megaweaving"之論文,將論文中文版內容濃縮潤飾後發表。如欲參考論文完整中文原文請見http://yuchih-hsiao.net/2014-1

個人網站連結 yuchih-hsiao.net/202...
案例Youtube連結 www.youtube.com/play...


原文刊載於《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101》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atosix台北某私立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設計教學之餘亦從事空間設計及建築藝術創作。自2009年起與許多非營利組織合作,以設計工作隊或設計課題模擬操作的資源轉換模式,協助鄉村課輔空間改造及鄉村議題研究。臉書社團「大量交織」創始人,目前與一群年輕人積極的協作,試圖讓大量交織走向web 3.0。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另一個關於建築的小故事:史密斯之家(Frank Lloyd Wright Smith House)

轉:[FAQ] 申請成立tw.bbs.*討論區,怎麼做?

凝視彬彬幼稚園及其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