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建築師的小故事

atosix
·
·
IPFS
·
本文原刊載於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2013畢業班作品集「人入冂」


文 | 蕭有志

印象中應該是2008年從美國回來後不久的一個夏天,時間應該是某個周六的下午。老媽打電話給我要我去她平常周末工作的大樓找她,她說有家建築師事務所結束營業,裏頭有些東西也許我會用得上。大樓在中山區,距離我住的南港有段距離,雖然有點不耐煩,但不知為什麼聽到「建築師事務所」幾個字心裡就湧起了一股好奇心,再加上已經很久沒去這棟大樓,有種去走走看看也好的感覺,就這麼出門騎上摩托車穿越了大半台北來到目的地。

小的時候我常在週末的時候被媽媽帶到這裡,她大約一百四十九公分高的小個子,工作內容卻是一個人從掃地、拖地到打蠟,接連三道順序的把左右兩棟各十一層樓的大樓所有梯間打掃乾淨,最後再把一樓的川廊和騎樓也這麼依序掃一遍。那時我還太小,幫忙提水桶常常是一路上溢出來的比剩下的多,做的最擅長的就是拿著刮刀在騎樓地板上將一塊塊已經變成黑色軟橡膠似的口香糖印刮起來。

其實從來沒有好好注意過這棟大樓,現在看起來是一棟台北當時流行的現代主義風格,配色和立面比例上都做的蠻好的一棟大樓。記憶中上一次來到這裡應該已經是國中時候的事了,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看起來整棟樓較印象中低矮很多,許多角落也透著一股衰敗陳舊的味道,以前管理員櫃台裡那部手工接線的電話轉接設備據說早已丟棄多年。從這櫃台裡望向川堂,記憶中那片白色大理石地板光潔亮麗的樣子實在不知道是怎麼來的,眼前只是幾片半大不小且早已發黃的石材地坪。

搭上透著陳舊霉味的電梯上樓找到了這人去樓空的辦公室,周末午後的光線照著空氣裡濃厚的灰塵,這事務所宛如時空凝結一般,透著各種老派的氣息。辦公桌上充滿刮痕的膠墊裡還夾著剪報和旅行照片,一個個陳舊的鐵檔案櫃裡還放著各個案子發黃的圖面和文件,抽屜裡有各種各樣有趣的印章,從樹木平面、立面、汽車到ABCD英文字母都有,各種各樣的製圖工具;針筆、雲形尺、圓規,和我第一次看到,由台灣衛浴廠商提供有個幾種不同比例和產品型號的衛浴設備製圖型板,牆上的月曆是某個建材廠商的型錄,時間還停留在幾個月前,我想大概就是建築師過逝的那個時間吧?

眼前的一點一滴,都可以感覺得到昔日某一群人在此從事著建築相關工作的痕跡,不知道幾個月前的那一天,當他們在這辦公室裏工作的最後的時光,他們最後帶走了什麼?我好奇想找主持建築師的位子,最後在一個沒有窗又有點狹窄的房間裡找到。房間裡只有簡單的裝飾、立式衣架和一個和空間相比顯得過度巨大的紅木桌子。當時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力量吸引著我,我一步步地走近他的位子,緩慢拉開了黑色厚皮面的椅子,霎那間我的目光停在桌子下面。一瓶一瓶未開封的各式洋酒、烈酒,層層疊疊的堆滿了桌子下的空間。我蹲下來看著眼前的這畫面,這些烈酒品項繁多包裝各異,很明顯的不是一個人的單純嗜好,大約是各方餽贈的禮物,不知道是多少年一點一滴慢慢地推積起來的。

老媽在一旁說:建築師大約五十幾歲,肝癌死的。

那個下午我帶走了幾個空的文件夾、一整盒的文具、草圖紙、製圖工具、幾個印章印台還有看過那桌下一幕後留在心裡的複雜心情,沒多久在青田街開張了一個與人合夥的設計工作室,展開了追尋建築的道路。

個人網站連結 yuchih-hsiao.net/201...

本文原刊載於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2013畢業班作品集「人入冂」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atosix台北某私立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設計教學之餘亦從事空間設計及建築藝術創作。自2009年起與許多非營利組織合作,以設計工作隊或設計課題模擬操作的資源轉換模式,協助鄉村課輔空間改造及鄉村議題研究。臉書社團「大量交織」創始人,目前與一群年輕人積極的協作,試圖讓大量交織走向web 3.0。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期待台灣當代建築創作的新視野—從第四屆X-site談起

構築・編織・庇護所

邁向建築作者論—實踐大學建築教育的前瞻與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