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歷史不由人所書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神明從未張嘴,歷史偏愛笑話:你們不是愛聖地,你們只是想打仗

歷史不由人所書
·
·
十字軍東征又名聖戰,又又名一個子都撈不着但還能持續二百幾年的鬧劇

  諸位看客,可曾聽過「十字軍東征」(The Crusade )?

  1095年,教宗烏爾班二世(Urban the II)發動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徵,開創了基督教聖戰的傳統,在中世紀之後一直延續。

  烏爾班的動機有二:

  幫助拜占庭皇帝,並將穆斯林驅逐出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包括現今以色列和敘利亞的大部分地區,被稱為聖地,因為這裡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地,因此基督徒不希望它留在穆斯林(異教徒)手中。

  透過將歐洲各國國王團結在宗教的軍事旗幟下,結束授職權之爭,並鞏固自己的權力。

  然而,沒有一位國王參加第一次十字軍東徵。

  當然,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嘛。

  他們身為國王,幾乎擁有一切了,幫一個虛無飄渺的「神」打仗,甚至可能要喪命?

  在他們眼中,神只是一個用來維權的工具而已,他們又不是白痴。

  不過烏爾班的十字軍號召確實吸引了貴族的次子們。根據中世紀的繼承法,貴族次子無法繼承父親的財產。所以很多貴族次子將遠徵聖地視為一個改善生活的機會。

  他們可以得到土地和金錢,甚至是教皇的支持。這對他們來說,有着無與倫比的吸引力。

  烏爾班二世也是趁熱打鐵,承諾任何加入他的十字軍東徵的人,都將獲得赦罪券,所有罪惡都會被寬恕;如果他們在戰鬥中陣亡,他們將直接升入天堂。

  一些疑問:教宗閣下,他們把你爹殺了是不是也無罪啊?

  咳。

  除了正統十字軍,當時還出現了一支由平民構成的低配版十字軍。

  兩位聖人——隱士彼得和窮光蛋沃爾特——在歐洲農民中召集「農民十字軍東徵」。大約有 5000 名領主、騎士、牧師、工人,甚至妓女,在衣服上縫上十字架,以標記自己是十字軍戰士。

  但是,別以為他們真的是正義之師,他們的思維比你上司更難以捉摸。

  他們並沒有等到到達聖地才攻擊「異教徒」。

  每當他們遇到猶太人定居點時,他們就會摧毀房屋,殺死任何尚未逃離的人,就連無辜的基督徒也未能倖免。

  正所謂天道好輪回——農民十字軍曾經在經過時對鄉村進行洗劫;於是在這群農民到達聖地時,就反過來被土耳其人伏擊屠殺。


  十字軍東征仍在持續:

  到達聖地後,他們佔領了位於現今敘利亞的城市安提阿。

  1099 年,他們佔領了耶路撒冷,屠殺了數千名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還建立了三個十字軍王國:安提阿公國、的黎波里伯國和耶路撒冷王國。

  1144年,聖徒兼修道院領袖的克萊爾沃伯納德,領導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徵。這次十字軍東征成功招募了兩位國王——法國國王路易七世,還有德國國王康拉德三世(等下,真有白痴?)。

  這次的聖戰在土耳其慘遭屠殺。

  1187年,耶路撒冷被埃及阿拉伯戰士薩拉丁奪回,引發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徵。由教宗組織,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國王領導。只是國王們互不退讓,不與阿拉伯人作戰,最後無疾而終。

  接下來的200年間,他們進行了整整五次十字軍東徵,結果基本全軍覆沒,屍骨無存。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甚至變成了反過來打基督教的同盟拜占庭,最後洗劫了這個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立了拉丁帝國。

  不知是腦袋進水還是信仰過於深厚。有人說這是信仰的堅定,也有人說,這大概是瘋狂的堅持不懈範例教材。

  歷史荒唐,誠不欺我。

  咳。

  1291 年,十字軍的熱情終於慢慢開始消退。

  當穆斯林軍隊像潮水般湧來時,守軍望向歐洲本土,發現沒有人打算來救他們——他們都改去內鬥、談戀愛、文藝復興了——於是他們放下劍和盾,回頭看看那早已血染的聖地,嘆氣:嗯,也許上帝並不是很想讓我們擁有中東房地產。

  十字軍東征正式Game Over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的,一言足以蔽之——

  神明或許確實在你身邊,但不一定是幫你,也可能是在笑你:)

  雖然從軍事角度來看,十字軍東徵是失敗的。但從其他方面來說,它帶來的好處並不少。聽懂掌聲!

  好處如下。

  好戰貴族的注意力被引導到聖戰中;

  教宗作為上帝軍隊的領袖,影響力一漲船高;

  威尼斯人、熱那亞人等地中海城市的商人、船隊,透過運輸十字軍及戰爭物資,將自己的生意做大做強;

  一些法國和德國的騎士在地中海和東歐獲得了領土;

  十字軍東徵期間,各個強大的騎士團先後建立;

  與穆斯林文化接觸,讓十字軍認識到不同的食物、更重視衛生、並得到了亞洲傳來的精美商品;

  十字軍帶著科學和文化知識回國。大約從 1140 年起,各種教授偏門知識的學校先後在法國和西班牙建立,成為西歐大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而言之,在失敗的方面,十字軍東征還挺成功的。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