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弗语是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孔孟之仁:爱人,不爱民

弗语是
·
[摘要]华夏传统学者最推崇的“仁”,表面上是普世之爱,实际上却是贵族内部的秩序之爱。仁从未爱过“民”,它只是把“民”当作牲口,要求他们顺从、奉献、牺牲。一个“仁”字,再加上古代官名“司徒、司马、司牧”,足以揭穿儒家的真相:所谓仁政,不过是畜牧术的文饰。

一、“仁”是畜牧之仁

孔子口中的“仁”,不是平等的互爱,而是牧人对牲畜的“仁”。

  • 牲口要吃饱、养壮,好为祭祀与贡赋服务;

  • 民要顺从、守礼,好供血供、劳役。

所以,仁政不是“爱民如子”,而是爱民如畜

二、爱人 ≠ 爱民

先秦语境中:

  • “人”,是有姓有庙的贵族;

  • “民”,是无姓无庙的劳力。

孔子说“仁,爱人”,只是贵族内部互相体恤;孟子说“民为贵”,其实是“民贡为贵”。

尊重的爱从未落到“民”的头上。


三、护民就是护财

权贵“保护民”,并非出于尊重,而是财产管理。

  • 民是税源、劳力、牲口;

  • 保护他们,就像农夫护牛羊:怕别人抢,怕自己断供。

当“仁政”用到民的身上,其实就是护贡、护财

四、“仁”字的结构玄机

“仁” = “人” + “二”。

  • 上横:天、人 = 贵族;

  • 下横:地、民 = 牲口;

  • 旁立之“人”:儒者、牧者。

“仁”的真义,就是尊卑秩序的巩固。在“仁德”的社会,必然形成“媚强欺弱、以尊欺卑”的普世观念。

儒之所以推崇“仁”,因为儒者依“仁”理念媚强欺弱,可以借机获得功名。

五、官名中的“仁术”

古代制度更直接泄露了真相。治理民众,本就被称作“司”:

  • 司徒:主管民事与教化,“徒”即从众;司徒就是负责驯化众牲的牧人。

  • 司马:主管军政与刑赏,“马”即役畜;司马就是掌管战马与士卒的牧人。

  • 司空:主管徭役与工程,管理土地与劳力。

这些名称表明:官民关系,从来就是牧人与牲口的关系。孔孟所谓“仁政”,不过是在“司牧之术”上披一层温情外衣。

六、结语

孔孟之仁:

  • 从来不是人道,而是秩序术

  • 从来不是护民,而是护财

  • 从来不是“爱人如己”,而是爱人,牧民

官名“司徒、司马、司牧”,就是明证。

所谓仁政,不过是把畜牧术包装成圣人之爱。

——2025年8月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