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懦夫文化2.5:孔子与韩非子——善良有罪,过其所爱曰侵
一、原文情境
据《韩非子·外诸说右上》载:
子路以俸禄之粟,煮饭给挖沟的民众吃。
孔子闻之,立刻喝止,并训斥说:
“鲁君有民,你怎可擅自施爱?过其所爱曰侵。”
在孔子眼中:
民众属于鲁君豢养的牲畜;
君主才能对民施爱;
臣下若施惠,就是越界,就是冒犯。
——我养的狗,饿的皮包骨,甚至饿死也是我的事,你来喂养,是何居心!
二、逻辑毒核:行善有罪
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极其阴毒:
民众被非人化:不是个体,而是权贵所“豢养”的牲畜;
善意被妖魔化:出于同情去帮助,就是“侵”,就是挖墙角;
仁义被垄断化:只有统治者才配“仁”,别人行仁就是要造反。
于是——
行善有罪!同情民众,就是篡逆的苗头;关怀底层人,就是叛乱的起点。
三、从孔子到韩非:黑暗链条
孔子:埋下逻辑,把“爱民”定为权力专属,善行一旦越界,就是“侵”。
荀子:把这逻辑制度化,宣称“礼者,禁乱之始”,用畏威压制民心。
韩非:更进一步,把它发展成钓鱼执法:故意设圈套,等人出于善心越界,再定其罪——碰瓷,彻底把人类善良判了死刑。
同情底层人的,一定有叛逆的潜质,用“碰瓷”术将这种人钓出来,便可防患于未然——将懦夫的阴暗发挥到极致!
四、结语
“过其所爱曰侵”:
让正义失声,
让善良灭绝,
让仁义成为统治者的专利。
孔子开口子,韩非下毒手。
在他们手里,同情成了犯罪,行善有了罪名。
这才是懦夫文化最阴毒的铁律:
行善有罪!
于是,碰瓷——便成了拜孔子与韩非子所赐的华夏独享的智慧。
——202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