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懦夫文化2.5:孔子与韩非子——善良有罪,过其所爱曰侵

弗语是
·
·
IPFS
【摘要】“过其所爱曰侵”,一句看似礼教的训诫,却是儒家黑暗逻辑的毒核。它的真实含义是:行善有罪。因为在权力眼里,民众不是独立的人,而是统治者的“所有物”。谁若出于同情去喂养、关怀、施惠民众,就是在侵犯权力的专属,挖权力的墙角——等同于谋反。于是,人间善意被打入“叛逆”,正义同情被宣判死刑。这是孔子埋下的逻辑,也是韩非发挥到极致的“碰瓷”钓鱼执法术。

一、原文情境

据《韩非子·外诸说右上》载:

子路以俸禄之粟,煮饭给挖沟的民众吃。

孔子闻之,立刻喝止,并训斥说:

“鲁君有民,你怎可擅自施爱?过其所爱曰侵。”

在孔子眼中:

  • 民众属于鲁君豢养的牲畜;

  • 君主才能对民施爱;

  • 臣下若施惠,就是越界,就是冒犯。

——我养的狗,饿的皮包骨,甚至饿死也是我的事,你来喂养,是何居心!

二、逻辑毒核:行善有罪

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极其阴毒:

  • 民众被非人化:不是个体,而是权贵所“豢养”的牲畜;

  • 善意被妖魔化:出于同情去帮助,就是“侵”,就是挖墙角;

  • 仁义被垄断化:只有统治者才配“仁”,别人行仁就是要造反。

于是——

行善有罪!同情民众,就是篡逆的苗头;关怀底层人,就是叛乱的起点。


三、从孔子到韩非:黑暗链条

  • 孔子:埋下逻辑,把“爱民”定为权力专属,善行一旦越界,就是“侵”。

  • 荀子:把这逻辑制度化,宣称“礼者,禁乱之始”,用畏威压制民心。

  • 韩非:更进一步,把它发展成钓鱼执法:故意设圈套,等人出于善心越界,再定其罪——碰瓷,彻底把人类善良判了死刑。

同情底层人的,一定有叛逆的潜质,用“碰瓷”术将这种人钓出来,便可防患于未然——将懦夫的阴暗发挥到极致!

四、结语

“过其所爱曰侵”:

让正义失声,

让善良灭绝,

让仁义成为统治者的专利。

孔子开口子,韩非下毒手。

在他们手里,同情成了犯罪,行善有了罪名。

这才是懦夫文化最阴毒的铁律:

行善有罪!

于是,碰瓷——便成了拜孔子与韩非子所赐的华夏独享的智慧。

——2025年9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弗语是以逻辑为刃,真实为骨,抽丝剥茧,溯源求真, 直探传统文化被掩藏的真相。 人们总怕真相,真相却不怕人们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