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野蛮
35 篇文章
弗语是

炮灰的赞歌:仁德、东周列国志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摘要]中国传统的“仁德”并不是文明的美德,而是一种炮灰逻辑:尊者守富贵,卑者担牺牲。从《东周列国志》的“将尊则士畏”到军中欺凌,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谁说女子不如男”,无不把死亡合理化为卑者的天职。与此相对,文明的逻辑是共担——以色列领导子女必须上前线,就是鲜明的对照。

弗语是

孔孟之仁:爱人,不爱民

[摘要]华夏传统学者最推崇的“仁”,表面上是普世之爱,实际上却是贵族内部的秩序之爱。仁从未爱过“民”,它只是把“民”当作牲口,要求他们顺从、奉献、牺牲。一个“仁”字,再加上古代官名“司徒、司马、司牧”,足以揭穿儒家的真相:所谓仁政,不过是畜牧术的文饰。

弗语是

为什么只有华夏人会将假大空视为智慧——孔子最高深的愚官、愚民术(简版)

[摘要]华夏的“假大空智慧”并非偶然风气,而是孔子亲手制度化的遗产。三年之丧中,孝子先被迫沉默,葬后只能空谈“王事、国事”,到“既练”才允许触及现实;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则在政治层面堵住直言。一个强迫人说虚话,一个禁止人说实话,两者合谋,愚官愚民,造就了华夏独有的“假大空即智慧”的传统。

弗语是

为什么大多数批孔批不到点子上?

[摘要]两千年来,批孔的人不计其数,但真正切中要害者寥寥。多数人只是骂孔子“迂腐”“保守”,或拿孔子与西方思想家比一比,然后就自以为批判到位。然而,这些都只是表层文章。孔子之毒不在于“个人性格”,也不在于“学理输赢”,而在于他所构建的文化逻辑如何渗透进社会秩序,并持续制造现实压迫。

弗语是

霸凌为何专能在华夏嚣张?

[摘要]华夏的校园霸凌,并非孩子一时的恶行,而是文化逻辑的必然产物。儒家“修身”的尊卑秩序,要求弱者必须顺从强者。孩子在家庭学会听话,在学校学会服从,在同龄群体里就学会了施压。霸凌,看似逆反,其实是认同;看似破坏,其实是延续。正因它符合所谓“传统美德”,所以在华夏尤其嚣张,而社会往往束手无策。

弗语是

礼,从贿神到送女:孔子礼学的权力献祭

摘要]礼,从来不是抽象的道德,而是具体的利益输送——最初是贿赂神灵,以牲血换取赐福;后来转为贿赂人间,以财富、土地、美女换取庇护。孔子继承殷周的礼制,将“送礼”道德化、制度化,编织成尊卑网络:下奉上为职,上赐下为恩,牺牲者的哀嚎被称作“祥和”,治礼贤的喜悦被称作“化民”。礼的最高形态,是送活人以充实权力的欲望。本文直揭“礼”的真相——它是以…

弗语是

孔子的外交之道——谁踢我,我跪谁;谁敬我,我骂谁;谁信我,我骗谁;谁帮我,我坑谁

【摘要】孔子一生主要活动于鲁、卫、齐、宋、陈、蔡、郑/楚叶等国,表面讲仁义礼乐,实则行事选择性极强:对强敌屈膝,对文明挑刺,对信任者设局,对恩人下手。鲁、卫、齐、宋、陈、蔡、吴、越等国的故事,活像一部真人版《厚黑学》。短期能自保,长期却必失信。

弗语是

孔子祭肉遮羞考:汝爱其羊,吾爱其礼

【摘要】本文考证《史记》《论语》《家语》等史料,揭示孔子“汝爱其羊,吾爱其礼”背后的遮羞真相。孔子出身“野合”,被宗庙礼制排斥,一生执着祭肉,只为借郊祭获得血统承认。祭肉既是荣耀,也是遮羞布;一旦被断,礼与颜面俱失。他最终另立宗庙,用“圣人”名号为礼续命——从礼的受害者,变为礼的帮凶,奴才命尽显。

弗语是

帮派文化之5——江湖未死:儒家文化的现代转生

[摘要]:儒家文化并未随历史湮灭,而是在现代社会中以学术山头、知识江湖、体制帮派等形式完成转生。义和团不是孤例,而是儒家“忠圣文化”的民间复刻;现代国学学者也非思想解放者,而是帮派香火的续命者。当“为尊者讳”“奉圣人之言”为护法正道,儒家江湖便在现代焕发出制度寄生的新生命。江湖未死,儒魂未灭,只因舔腚文化,永远有市场。

弗语是

帮派文化之3——商鞅杀江湖

[摘要]:商鞅并非冷酷法家,而是勇于断根的制度工程师。他用连坐制取代株连,用什伍打碎宗族,用军功瓦解血统,用制度割裂帮派,用契约重建国家。他的每一步,都是对儒家帮派逻辑的痛击。杀江湖,不是暴政,而是国家现代化的起点。

弗语是

帮派文化之1——孔子养江湖,商鞅杀江湖:华夏帮派两千年循环术总论

【摘要】本文以“帮派逻辑”解析孔子与商鞅:孔子以儒家帮规把孝悌、忠、修身变成帮派的沉默法则与驯化工具,把黑白颠倒写进道德;商鞅则以变法“破宗族、什伍连坐”斩断帮派根基。一个养江湖,一个砍江湖,两种道路的碰撞,塑造了华夏两千年的兴衰循环。

弗语是

无姓之民:宗庙之外的“氓”与“丑”

【摘要】古代的“民”,并非现代意义的“人民”,而是无姓、无庙、无地的被役使者。他们无地建宗庙、无墓立祖先,更无“姓”可言。他们在贵族的世界里,只是家财、牲口与血供者。古文中“民”也常写作“丑”——“子”为君子,“丑”为小人。这种最底层的命名方式,揭示了他们的身份:他们只是贵族脚下的“丑人”,不是宗庙里的“姓人”。

弗语是

百姓的真相:分封、宗庙与被偷换的语言

一、大树与枝杈:百姓的起源隐喻 一颗树再大,力量也有限。将枝杈裁剪下来,种到远方,大树才能迅速长成森林——这就是百姓最初的由来。 天子的家族就是这棵“大树”,嫡系便是树干,庶系就是枝杈。将庶系分封出去、落地生根、建立新庙,原本一株孤立的大树,便能迅速演化为覆盖四方的“森林”。这片森林,就是“百姓”——天子庶系的姓氏群落。 二、姓的真义:不是DN…

弗语是

孔子的为商之道:礼制生意与文化勒索

【摘要】孔子不是“万世师表”,而是史上最精明的文化商人。他以孝道、礼制和婚丧为“道德产业”,以神社和祭祀为“贡品管线”,构建起一套与行政税收并行的“礼吸血系统”。民生被抽、鬼神被役——连鬼神都成了孔子的马牛。

弗语是

礼的黑话:孔子四大骗术

【摘要】本文揭示孔子“文质彬彬”的真义:并非修养,而是优雅的说谎艺术。文章提炼孔子的四大生存黑话——拉大旗,做虎皮;当面赞,背后贬;找借口,不认错;当婊子,树牌坊——指出这套话术如何被两千年礼教奉为精髓,实则是权术教科书与伪德操作手册。

弗语是

君子双面人:孔子的文化伪装术

摘要】两千多年来,“君子”被视为中国文化最高褒奖,几乎等同于“高尚的人”。但细读《论语》原文和孔子的真实语境,就会发现:“君子”在孔子口中是一个双面词:外壳是权贵的标签,内核是儒者的伪装——所谓“文质彬彬”,就是把虚假包装得天衣无缝。一句“不亦君子乎”,表面讲豁达,实则是孔子对自己文化伪装术的得意暗笑:“看吧,我演得这么好,没人看穿——这,才是…

弗语是

鬼神吃人:从《三年之仂》到儒家丧礼产业链——奸学书呆子祸国殃民

摘要】儒家礼制中的“仂”,看似生僻,却是整个丧礼与祭祀体系的财源。学者对“仂”的比例有两种算法:一说取全年产出的什一(1/10),一说约为3/40(约7.5%)。不论算法如何,这部分稳定被抽走的产出,供给的并非活人,而是鬼神与死者。更可怕的是,儒家逻辑在灾荒时不仅不会减轻负担,反而会要求更重的祭祀,形成横征暴敛的死循环——这条“礼制型血管”,几…

弗语是

孔子用夏历写《春秋》:乱臣贼子兴——一场被儒家掩盖的造反宣言

【摘要】儒家两千年来反复念叨:“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这句话听多了几乎像真理,可是如果换个角度看,《春秋》并没有吓退乱臣贼子,反而给了那些问鼎天下的野心家——从“楚王问九鼎”到“秦王扫六合”——一面理论旗帜。孔子用夏历写《春秋》,不是怀旧,而是给周天子写了一纸“死亡预告”——这部看似维护礼制的史书,其实是一篇赤裸裸的造反宣言。

弗语是

慕容复的执念与孔子的复礼:两场不同的旧梦

【摘要】金庸笔下的慕容复,是一个被“复国”两字吞噬掉一生的人;孔子,则一生追逐“克己复礼”的幻影。一个在小说中挑拨宋夏契丹、拆解江湖,一个在历史中搅动鲁齐卫吴晋越、削弱城池。两人都牺牲了亲情、制造了混乱,只为旧梦能成。不同的是,慕容复疯在庙里,毁了自己;孔子疯在文明里,留下千年“礼教”。

弗语是

儒家的道德就是耍流氓:孔子“立孙”,子游学坏

【摘要】儒家的道德,说到底就是耍流氓。《礼记·檀弓》记下两段故事:檀弓问礼能退,还算文明;子游拿着孔子“否,立孙’”的圣旨,跑到司寇惠子丧礼上,硬把死者的小儿子扶上继承人位置。孔子对周文王立武王“违礼”闭口不提,却盯着别人家的丧礼搅局。因为孔子清楚:只要礼法搅局,儒者主持丧礼便能予取予求——这就是“礼法流氓”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