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有奶才是娘:孔府齐家礼的真相

弗语是
·
·
IPFS
【摘要】自古以来,女人所生之子,理应归其为母。孔子却开创“夺人子为礼”的规矩:尊贵之妇若无子,可夺卑贱妇之子为己子;卑贱者若敢反抗,则以“为难养”定其罪。子思承祖父之制,将“庶子不得认生母为母,必须认父之嫡妻为母”制定为礼。独尊儒术后,正妻夺妾子为己出的强盗行为,遂成为华夏伦理的传统美德——“有奶才是娘”,并化为民族深层的道德智慧。

引言

魏徴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发出感慨: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

很多国学者喜欢以这段话立志或劝导世人读史识人。然自古以来读史识人的国学者如过江之鲫,能够知兴替明得失者却绝无仅有。可知李世民的说辞只不过是一碗麻醉人的鸡汤而已!

马方说:一个人要想读懂历史,首先得知道善恶、是非、对错的标准,其次还要懂逻辑。如果世人缺乏这两项必要条件必读不懂历史。

马老师的观点说明人的智商最为重要。如果世人的头脑被愚昧锁住,那么李世民语中除“正衣冠”可能有效果外,其它两项都算吹牛。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锁智商”传承,即前人将善恶、是非、对错的标准与逻辑均设置了“标准答案”,后人跟随前人的训导智商不知不觉便会被“锁”住,最终只能获取愚昧。

《论语》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一直被古儒“锁”在“标准答案”内,每个后世学者对《论语》的解读都是对前人“锁”的改良与加固。本文以全新视角对《论语》中与孔子齐家相关的语句进行解读,试图打开一道微隙以窥孔子真面目。

正文

国学者喜欢在理论层面解读《论语》而不接地气。本文将《论语》中的语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得出全新的认识。

一、《论语》的案例

1、孔子的感慨

《论语》有一句孔子名言。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阳货》

这句话易引发女性的不满!为平息女性怒火,后儒绞尽脑汁地寻找理由为孔子开脱,以维护圣人形象。

使女性不满便属对《论语》的误读,孔子并不研究女人,实不宜将孔子的语言升华为女性定律。

《论语》乃孔子及弟子与人对答的记录,现实中孔子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发出这种感慨,我们只有将孔子感慨的场景弄清楚才能知孔子之本意。

语中关键词为:女子、小人、近之、远之。

朱熹认为“小人”应为家中仆从,颇有见地。但“女子”是谁?朱熹没有讲。

女子不会是女佣(女佣在小人范畴内),孔子又不可能妄评他人家女子,故“女子”必为孔家人。

孔子齐家的核心理念是“非礼勿言(家丑不可外扬)”。孔子对家人的感慨能够被记录下来,说明孔家一定发生过一件尽人皆知的大事,故“近之”与“远之”应不属普通的情感变异。

推测为孔家某女子被扫地出门时孔子应景的感慨。

2、曾子的感慨

《论语》有一段曾子陈词。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泰伯》

有学者将“孤”解读为未成年的继位国君,这句话便成了吹牛,曾子一生没有做过卿大夫,“可以寄百里之命”应视为语气的加强。

刘定一推测“托六尺之孤”就是孔子将幼年的子思托付给曾子(天津人民出版社《论语读本》第285页),符合现实。

“大节”应为孔子托孤时授命的孔家大事。

既然孔曾的感慨均与孔家有关,在其它儒家经典中应该会有蛛丝马迹吧。

二、《檀弓》的记录

《礼记·檀弓》对子思母亲有两处记录。

子思之母死于卫,柳若谓子思曰:“子,圣人之后也,四方于子乎观礼,子盖慎诸。”子思曰:“吾何慎哉?吾闻之:有其礼,无其财,君子弗行也;有其礼,有其财,无其时,君子弗行也。吾何慎哉。”

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 ”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遂哭于他室。

读《檀弓》,子思对母亲的鄙夷与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子思弟子对子思母的蔑视也跃然纸上。可知子思母很卑贱,应为可随意买卖的贱民。

国学者解释子思母的标准答案是“伯鱼卒,其妻嫁于卫”,子思母便拥有了抛家弃子的罪恶形象。

孔鲤去世时已经五十虚岁,其明媒正娶的妻与孔鲤年龄应相近且门当户对,不可能为贱民。“庶氏之母”与孔鲤妻的身份不会对应,而这么大年龄的女人似乎也不好“嫁”,故可以断定生子思的女人必不是孔鲤妻,而是孔子回鲁后给孔鲤购置的年轻贱妾(孔子妻丌官氏死后不到三年子思便出生,说明孔鲤违了“三年心丧”之礼,故必为孔子强行为其买妾并令其同房)。

中国古代只有明媒正娶的女人才能称“妻”“嫁”!以摆弄文字竞高低的国学者,赐予子思母高贵的文字只为了授之以恶,彰显了国学者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吃相。

在奴隶社会,卑贱女人的尸骨入不了贵族墓地。卫“父”通知子思无非尽人情令其为母善后而已。子思一生并没有专注于某项须臾不可离的惊天动地的伟业,以“无其时”为由拒绝去卫祭拜收殓母亲尸骨纯属托词——如果子思是母亲唯一的儿子,那么子思母的结局必会暴尸荒野!活时无人孝,死后无人葬,在信奉鬼神的年代,人生之悲惨莫过于此吧。

中国人的孝道伦理筑基于孔子。孔府出现这样的事情,是不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刨根问底呢!

  • 其一,孔子对孝的要求是“无违”,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思的品行显然违背孝道!

  • 其二,孔家也算官宦之家,子思在鲁国享受优渥的贵族生活,为什么母亲却在卫国与人为奴?

  • 其三,子思乃孔鲤独子,子思母在家便是主母。不在家里做主母却远去他国与人为奴!可知子思母必被胁迫去卫——被谁胁迫!

  • 其四,子思母有生之年为什么不回家与子相认!

  • 其五,子思成人了,为什么不去卫救赎母亲!

有了这些疑问,我们再回头读孔子与曾子的感慨,历史的真相或许便会被揭开。

三、《论语》案例真相的推测

我们依孔子时期的社会伦理,对孔子的齐家之道及曾子的大节之义进行一下推测演绎。虽然不能保证真实,但或可透窥孔子的齐家本质。

1、孔子感慨的事件

孔鲤去世同年子思出生,子思大概率为孔鲤遗腹子。

孔子语中的“女子”应该就是子思母——孔鲤的妾。

在奴隶社会,贵族处置卑贱寡妇一般有四种方案,即殉葬、转适、养老与卖出。

  • 殉葬:将妾与死者同葬。孔鲤死时子思或还未出生,故这种处置方式不适用。且孔家不是大贵族,即使子思已出生大概率也不敢这么做吧。

  • 转适:由家族中其他男人承接。孔鲤没有兄弟,孔子又反对“父子聚麀”,故也不适用。

  • 养老:继续在家中生活,安度晚年。子思出生时孔子年事已高,孔子死后子思母与孔鲤正妻可能就会势同水火,故孔子也没有选择这种方式。

  • 卖出:即通过人贩子远卖他乡,显然为孔子最终的选择。

一个贱女子被孔家买来肩负传宗接代的重任,有孕后自然会过上优渥的生活。但夫死儿出后,其自身的价值便立刻荡然无存。子思母却习惯地认为“母因子贵”在孔家也适用,对孔鲤正妻的欺辱可能会有些抗拒,被孔子视为“不孙”。当其被几名壮汉或悍妇强行拉走,面临与儿子及曾经给自己带来快乐与幸福希望的家庭生离死别时,与命运的抗争自然就会哭嚎反抗,被孔子斥为“怨”

“近之”便是家人对其亲和;“远之”便是家人将其出售。

孔子这一创举为孔家至少攫取到三大利益:

  • 其一子思有了尊贵知礼的母亲,即孔鲤正妻;

  • 其二孔鲤正妻没有了“七出”无子之罪;

  • 其三,孔家少了个白吃饭的卑贱寡妇。

而子思母则被孔家卸磨杀驴,弄丢了儿子,没有了家,沦落至被人贩子侮辱倒卖的艰途。

孔子留子卖母,必会弄得尽人皆知,想“家丑不可外扬”做不到,令世人“非礼勿言”也难,故只能以道貌岸然宣示正义。孔子只是斥责子思母没有胸怀、没有奉献精神、自私自利的小女子心态而已,并没有贬低天下女子之意。

在奴隶社会贱民就等同于畜生,孔子认为孔家只不过是买了条母狗——没用了便卖掉也无可厚非!孔子打开了强者最大程度地榨取弱者血汗的潘多拉魔盒。

综上,对孔子的感慨试译如下:

【译文】家中的贱妾与仆从(与其它禽兽相比)最难豢养,主人对牠亲和,牠就会居功自持忘记自己卑贱的身份;主人将牠变卖就会心怀怨恨。

这样解读还会有女子对孔子不满吗!

朱熹读出了孔子行为的无耻与卸磨杀驴行为,却“非礼勿言”——其实华夏真正有文化底蕴的学者们都是如此。

2、曾子感慨的真相

依三纲伦理子思母子不能再相认!为绝后患,孔子通过儒人将子思母远卖卫国,托孤时还附加了禁止子思母子相认的“大节”!

子思母思子心切,哀求新主人允许自己回鲁国认儿子乃人之常情。一个卑弱女子,在他人盘剥下恐怕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从卫国回到鲁国,却受到“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的曾子的阻隔、驱逐与遣返!

子思长大后,无论依孝道还是依天性都会思念母亲。去卫国认母,将母亲赎回来安度晚年方为人子!曾子则一定会阻止子思——祖父恩德重如泰山,贱母生命轻如鸿毛!

在尊卑伦理的淫威下子思妥协了!

为了遵守承诺,曾子或曾多次阻止子思母子相认。而得知子思母的悲惨或被人质疑时,也会激发曾子的良心烤问:“君子人与?”并斟酌后自答道:“君子人也!”

【译文】可以将六尺的幼儿托付给他;可以将百里的方国寄托给他;为了维护寄托人的大节,他无奈地做出残暴孤儿寡母之举,这种人是不是君子呢?当然是君子了!

只有将曾子的语言与现实结合起来,才能展示出生活中左右为难、内心挣扎、为自己辩护的有血有肉的曾子形象。

孔子的“忠孝三纲五常”理念,将立场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导致国人分辨是非善恶的标准从不以事实为依据,而是以立场为准绳!

四、孔子齐家伦理对子思的影响

亲情与强权,是孔子齐家伦理的两大核心支柱。依亲情,子思应救助母亲;依强权,子思宜屈从祖父。

依三纲伦理,妇借夫的恩佑才能享用儿女的孝道——当父母产生裂痕时,儿女必须要站在父亲一方共同对付母亲。

子思若刚烈,踢开尊卑枷锁便能步入文明!然而子思最终选择退缩,导致母亲一生尝尽悲惨。受尽屈辱的子思母坚强活着时,应天天企盼能见儿子一面,最终也没能等到这一天。

子思母在被儒人倒卖途中,受到过什么样的污辱,子思可以想象的到;子思母在卫国受到什么样的欺凌,子思可以探听的到。母亲被祖父卖掉,还得对祖父感恩戴德。亲情与强权相凌,导致子思心理备受煎熬,最终只有将所有错误都推到母亲头上心理才能得到解脱。

望眼欲穿的子思母一定想不到儿子对自己的卑贱已充满了仇恨。

被强权与道德长期压抑的人,少数内心强大者会尽己之所能帮助与保护更弱者;而更多的内心脆弱者则会变本加厉地欺凌与污辱更弱者——子思显然属于后者。

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汲则安能?为汲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汲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礼记·檀弓上》)。

出母(妻),乃是古人对女人最具污辱性的称呼。“出”有两种含义:其一,庶子的生母——生出之意;其二,被休的贵族嫡妻——出门之意。

传统国学者喜将“出”字只取其一的解读,都是错误的。其一,庶妻不存在“休”,只要贵族不喜欢,可以直接弄死或卖掉。其二,被休的正妻身份低贱,用“出”字进行污辱适得其所。

文中的“出母”应是庶子的生母。

将这段话翻译如下:

【译文】子上的出母死了,子上没有为生母守“齐衰杖期”的丧礼。弟子问子思:“以往您的祖上,庶子为出母守丧礼不?”子思说:“守丧礼”。“那您不让孔白为其出母守丧礼,为什么呢?”子思说:“以往我的祖上做的并没有错。对高贵的人,行使高贵的礼仪;对卑污的人,行使卑污的礼仪。我孔汲哪有这个能力?(所以,我简化了礼,只对高贵的人行使高贵的礼仪,对卑污的人,不再为其行使礼仪。)我的正妻才是孔白的母亲,而卑贱的庶妻虽然生出了孔白,也不是孔白的母亲。(既然孔白的生母不是孔白的母亲,我尊贵的儿子孔白为什么要为这个卑贱的女人守丧礼呢?)”所以,孔府的庶子不为出母守丧礼,是从子思开始。

孔汲禁止儿子为其生母守丧,就是强迫庶子无情无义。

中国人为什么势利、汉奸多,根源就在这里。

《檀弓》将子思以居高临下姿态对弱者肆意欺凌及仇视傲慢的势利品行展露无遗。

孔鲤嫡妻无子,孔子强夺子思过继给孔鲤嫡妻;子思嫡妻无子,子思强夺子上过继给嫡妻——这种强盗行为最终成为孔家及华夏的正统传承。

母因子贵乃华夏奴隶社会的传统,既可为贱民留下富贵的出路,也是贵族尊重自己、重视家族、慈爱后代的底线。贵族只有恩泽儿孙,才能传承永久。爱子辱母乃目光短浅的遗祸子孙之举,属正统贵族不屑为也不愿为的暴戾行为。

孔子母亦为贱民,孔子身上也流淌着贱民的血液。正应了古智语:贱民得势必会变本加厉地残害贱民。孔子属华夏第一个堂而皇之夺人之子的智者,囿于传统孔子及后儒还道貌岸然地掩饰。因爷爷为先行者,子思对夺弱者之子的霸凌行为已不屑于掩饰,而是冠冕堂皇地昭告世间。

在奴隶社会贱民只能任人宰割,而孔家对贱民的宰割尤甚。孔子的狗死了,令子贡埋葬时还要卷个席子。子思母死了,儿子都不屑于临场赐一领席子;孔白母死了,儿子对母的死亡要形同陌路!可见在孔家贱民还不如一条狗。

在孔子与子思引导下孔家后人认为强者欺凌弱者乃恩赐行为,弱者不能愤恨只能感恩戴德。孔府的二堂上有种刑具叫“甘蔗刑”,孔府毒打下人时被打者不能喊疼,只能喊“甜”。

孔子成为至圣、子思成为三世圣后,庶子弃母求富贵,“有奶才是娘”则成为礼仪之邦大宅门必备的传统美德。

五、孔子齐家伦理对华夏道德的影响

“尊尊亲亲”为孔子道德的核心,即世人要依尊卑有别、亲疏有别的看人下碟原则立世。

孔子并不鄙夷世上所有女性,而是依女性的身份展示不同的姿态。面对南子屈膝稽首,面对汲母肆意妄为,正是孔子看人下碟姿态的展示。孔鲤、孔汲正妻出身高贵便为正义,子思、子上母亲出身卑贱便是原罪!弱者就应该奉献,强者就应该索取。弱者即使为强者立下汗马功劳,也无法摆脱卸磨杀驴的宿命。

孔子的齐家伦理刻薄势利,连为家族传宗接代的弱女子都容不下;子思的齐家伦理强横霸道,贱母连孩子都得为人作嫁——孔府齐家伦理将恃强凌弱演绎到极致。子思母告诉世人,身侍孔家贱女人无用了连儿子都会厌恶抛弃;子思告诉世人,有奶才是娘,欺弱方伟大;曾子告诉世人,为虎作伥乃君子本性。

连弱者的血缘都能够强行地中断与接续——孔府的齐家伦理将强权与无耻演绎到了极致!

在孔府齐家伦理的引领下,解放前中国富家庶子只能认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父亲正妻为母,而称生母为“姨娘”。这种伦理道德将庶母、庶子的尊严彻底踩踏在脚下——妾就是贱货,连当母亲的资格都没有,庶子就是贱货养的!

北京有句最恶毒的骂人语“你丫的”——意为“你是丫头养的”。丫头,即富人的通房大丫头,连名份都没有,丫头生的孩子,比庶子还低贱。

贫穷并不可怕,困苦也不可怕,世上最可怕的便是不公,会无端制造矛盾。毛泽东同志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孔府的齐家伦理拓展阶级鸿沟,以尊卑霸凌亲情,激发嫡庶之间的仇恨与斗争。连一家人都要分尊卑贵贱,是导致华夏富人刻薄、暴戾、势利、为富不仁、家族内乱及富不过三代的根源。

在电视连续剧《包青天之七侠五义》中,定国公南宫世家就因嫡庶不公,上演了一出兄弟相残、父子相害的悲剧,直接导致家族的灭亡。将“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传统理念演绎到极致——最无知的便是该剧的编剧,竟然将引发嫡庶不公的罪魁祸首栽赃给宋太祖赵匡胤。

从贱民到暴发户乃孔子的人生轨迹。在暴发户眼里,强者肆意妄为天经地义(天理),弱者正常的人生欲望都有罪(人欲)。孔府的齐家伦理必会创造出极度自私、媚强欺弱、视卑贱者为雠仇的心理病态的富人及学者群体,也是令传统中国人互害的根源。

传统国学固有的“标准答案”是使国人丧失善恶、是非、黑白标准,缺乏逻辑及无法进步的根源。国人想要进步,必须砸开前人的“锁链”。

                    2022年9月初稿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