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商鞅文化1.4:刑民篇——孔子助恶贵,刑贱民;商鞅刑恶民,助善民

弗语是
·
·
IPFS
【摘要】孔子主张“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庇护恶人,压制善民,使法沦为尊卑工具。商鞅则实行“什伍连坐”、贵贱同法,恶人无处藏身,善民反得护佑。刑,不是酷,是公正;刑之明,才能除恶于萌芽,帮派不成气候,国政得以清明。商鞅“刑民”之术不是压迫,而是让善良者有安身立命之地。

一、刑民的核心

刑罚,本应是社会公正的保障。谁被刑?谁被护? 才是关键。

  • 若恶人得庇护,善人受压迫,刑罚就成了帮凶。

  • 若恶人被惩处,善人受保护,刑罚才是文明。

孔子与商鞅,走的是两条完全相反的路。

二、孔子:助恶贵,压善民

儒家礼制下,宗族与尊卑天然破坏法律:

  • 刑不上大夫:贵族犯法,可以免刑。

  •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亲属犯法,可以包庇。

  • 礼不下庶人:庶人难以得到公正的法律保护。

结果是什么?

  • 有宗庙、有家族的人,即便犯法,也能被庇护,恶人反而安全。

  • 没有宗族的小户,即便无辜,也可能被屈打,善民反受刑。

于是,孔子所谓的“礼治”,实质是:助恶人逍遥,压善人受害。

三、商鞅:除恶民,助善民

商鞅的法治思路,正好相反。

1.     什伍连坐

  • 人人编入什伍,谁犯法,必须揭发,否则便连坐。

  • 表面严苛,但恶人再无藏身之所。

  • 帮派难以形成,犯罪在萌芽中就被扼杀。

2.     恶民必惩

  • 不论尊卑亲疏,只要犯法,必然受刑。

  • 宗族庇护无效,礼制人情无效。

  • 这让那些仗势作恶的豪强,第一次真正害怕法律。

3.     善民获护

  • 对守法纳税、勤耕立功的普通人,法律就是最大的靠山。

  • 小民不必再依赖宗族庇护,只要守法,就能得到国政的保护。

结果:恶民被惩,善民得安

四、对比结论

孔子:刑不上大夫 → 恶人免刑;礼不下庶人 → 善人受压。

商鞅:什伍连坐 → 恶人被除;军功法制 → 善人受护。

一句话总结:

孔子助恶民,压善民;商鞅除恶民,助善民。

五、结语

刑罚,不是残酷,而是公正。

  • 在孔子的秩序下,刑罚被尊卑与亲疏吞噬,成了恶人的护身符。

  • 在商鞅的制度下,刑罚去除了帮派与特权,成了善人的护卫者。

刑民,非压民,而是除恶护善。

薛蟠,在孔子理念下,杀人如杀鸡,依旧逍遥自在;若在商鞅理念下,必被押赴刑场——文明与野蛮,高下立判。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