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坛经辩伪系列8.0·番外篇:真假园丁的命运——假者何以长盛,真者何以寂寞
我们以真假园丁的身份,各作偈子一首。 真园丁曰: 水是花之魂, 土是花之肥, 时时护魂肥, 勿使花枯萎。 假园丁曰: 水非花之魂, 土非花之肥, 花本无生灭, 何需护水肥。 真园丁日日浇水,不言修行。 假园丁谈玄论道,自谓明心。 真花在风中摇曳,终将枯谢; 假花在厅中常新,从不凋零。 人多称假花不谢, 却忘了真花曾香。 有人笑真园丁太执, 有人敬假园丁太悟。 唯有…
161、坛经辩伪系列1.0·骗局一:舂米八月——奴役如何被包装成圣人资格
摘要】“慧能舂米八月”的叙事,被后世奉为圣人受苦的印证,实则是宗派宣传的包装套路。从佛理而言,佛性普遍,与劳役无关;佛法讲观心戒定,与舂米无涉。《坛经》却刻意描绘慧能被迫服苦役,以制造“草根受难—顿悟成祖”的反差效果。这一情节不是佛法逻辑,而是政治文学化的构造。它把奴役抬高为合法性,使得慧能的传承更具传奇性。实则荒唐之极,说…
155、酱缸文化5.0:儒释道马科的大拼盘——科学也要熬成酱
摘要】中国的“合一文化”并未停留在古代。解放前是儒释道合一,解放后毛泽东用革命之力压制三家,引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去世后,儒释道死灰复燃,与马克思拼盘,形成“儒释道马合一”;进入新时代,西方科学大量进入,本应超越儒家逻辑,却也被拉入合一,成为“儒释道马科合一”。结果是:马克思也要讲仁义,科学也要符合忠孝。所谓合一,不过是把一切…
154、酱缸文化4.0:垃圾里的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护身符
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国学者最爱挂在嘴边的万能口号。表面上看,它像是理性中庸的态度;实际上,它是垃圾文化赖着不走的护身符。逻辑很简单:只要垃圾里可能有一点肉,就不允许整袋丢掉。学者们便沉迷于在泔水桶里挑骨头,把几句顺耳的话称为“精华”,对庞大的荒谬与残酷轻轻带过。结果是:垃圾合法,真理埋葬。最后坏肚子的,不是垃…
152、酱缸文化2.0:酱缸儒三大毒素——学者口中的智慧
【摘要】在中国学者口中,酱缸儒的做派常常被解释为“千古智慧”,是维持秩序、凝聚人心的法宝。但只要稍微扒开外壳,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智慧其实就是毒素。它们是:拉帮结派、排斥异己、翻转口号。这三剂腌渍剂,使中国学术彻底黑帮化:思想靠人头决定,学问靠帽子维持,道德靠麻将翻转。古今皆然,历史与现实互相照见。
147、孔子欺诈学3.0·人生篇——孔老二欺诈的一生
【摘要】周时,儒以占卜与治礼为生计。为使儒利益最大化,孔子制“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将礼规定的极为繁复详尽。然而过于详尽繁复的礼,对世人行为的羁绊也更琐碎。本文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原则,揭示孔老二 “皓首穷经制礼,殚心竭虑违礼” 的人生。
143、先秦诸子百家语言环境讨论
先秦诸子百家,因所处的地位不同,交往的人群不同,其语言环境也各不相同。进而导致不同的诸子其语言结构也大相径庭。如果我们不能区分这些细微的差别,对古籍就会产生误读。 本文涉及传统国学最深层次的文化理念,若您不研究国学,建议您不必读此文。但若您欲致力于探讨国学思想,必读此文——否则可能便会被心怀叵测的传统学者误…
142、商鞅文化6.0:后记,学术的懦夫——华夏黑白颠倒的病根
摘要】“弱民、贫民、辱民、刑民、赏民”五术,本是最清晰的公正逻辑:孔子助强欺弱,商鞅抑强扶弱;黑白泾渭,一目了然。然而两千年来,华夏学者却选择了集体颠倒:公正的商鞅被骂作酷吏,虚伪的孔子被尊为圣贤。根源在儒家垄断话语,在学者自身的懦弱,在懦夫文化的积淀。真正的病根不是“不懂”,而是“不敢”。学术不再求真,而是求生。于是,黑白成常识,懦弱成…
141、商鞅文化5.2:韩国——孔子国策的现代悲剧
【摘要】同样是东亚小国,新加坡走的是“商鞅国策”,制度公开透明,社会清廉高效;韩国却抱住孔子不放,把儒家“尊卑有别、隐恶扬善”奉为国策。结果,表面道德严苛,实则贪腐成风;社会表里不一,庙堂与市井皆戴面具。韩国的现代困境,正是“孔子国策”的必然产物。
137、商鞅文化4.1:为商鞅正名 —— 谁在妖魔化真正的公正
【摘要】商鞅常被污名为“酷吏”,《史记》称其“刻薄寡恩”,儒生骂其“刑繁苛急”,后人更将“暴秦”与之等号。其实,商鞅之法针对的并非小民,而是特权豪强,秦民因而大悦,唯有宗庙与贵族失势,才痛恨入骨。商鞅之死,不因残酷,而因公正。真正的坏,并不在商鞅,而在后世黑白颠倒,把虚伪当圣,把公正污名为酷。
135、商鞅文化2.2:商鞅驭官术二:治邪官之术
【摘要】贪官伤国库,邪官伤民心。贪官偷财,邪官则能制造冤案、勒卡民众、官官相护,其危害更深。商鞅的高明之处,不是喊口号,而是用“无宿治”堵死所有作伪空间:当天事,当天结,重大案件次日必上报。时间被卡死,邪官的伎俩全都来不及。相反,孔孟却推崇承包制、官官相护、隐恶扬善,制造庸政懒政,反而让黑恶势力坐大。阳谋与阴谋之别,就在这里。
131、商鞅文化1.4:刑民篇——孔子助恶贵,刑贱民;商鞅刑恶民,助善民
【摘要】孔子主张“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庇护恶人,压制善民,使法沦为尊卑工具。商鞅则实行“什伍连坐”、贵贱同法,恶人无处藏身,善民反得护佑。刑,不是酷,是公正;刑之明,才能除恶于萌芽,帮派不成气候,国政得以清明。商鞅“刑民”之术不是压迫,而是让善良者有安身立命之地。
129、商鞅文化1.2:贫民篇——孔子富富民,商鞅富贫民
【摘要】孔子倡导单一农业税,名为轻徭薄赋,实则让富户以礼免役,让贫者独自承担沉重赋税,于是“贫贫民,富富豪”,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商鞅则推行全民税收,人人纳税,富者多纳,贫者少纳,公平合理;同时以军功为赏,开通社会流动之路。差距缩小,社会稳定,秦民大悦。
123、华夏传统智慧探秘——“二百五”的传说
【摘要】“二百五”并非普通理解的骂人话,而是一个智者寓言。故事里,一个远行求学的青年学业有成,而成为“举人”。牛头卡在陶罐里,他先出主意割牛头,再建议砸罐子,结果竟然真的将牛头取了出来。寓言揭示:华夏的圣贤书,不止能令人获得道德修养,还能令人成为不世人才。
120、懦夫文化10:我的自白
我也是懦夫出身。 在这个社会里,谁不是从小被教会: · 要忍耐,不要反抗; · 要糊涂,不要多事; · 要礼貌,对强者要点头哈腰; · 要保身,别为别人惹麻烦; · 要尊敬强者,哪怕他们不公不义。 这一整套训诫,从小就塑造了我们: · 对上,不敢直言; · 对下,却学会摆架子; · 面对权力,选择顺从; · 面对邪恶,选择沉默; · 面对真相,选择糊涂。 懦夫文化,不只是别人…
117、懦夫文化7.4:懦夫文化的神话与传说
【摘要】中国古代流传的许多“佳话”,常常被当作忠孝仁义的典范。毛延寿、花木兰、杨门女将,这些故事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但如果稍加思索,就会发现它们都不是“美谈”,而是懦夫文化的遮羞布:皇帝推锅,男人推险,国家推败。最无耻的是,还要把这些懦弱和龌龊美化为“正义来临”。
98、懦夫文化1.1:懦夫与勇者的特点与谋略
【摘要】华夏两千年,真正推动文明的从不是“懦夫的苟且”,而是“勇者的豁达”。懦夫靠的是阴谋、投机与黑白颠倒;勇者靠的是担当、进取与阳光之谋。理解两者的区别,是理解整个“懦夫文化”的钥匙。
82、蠢为上文化19:孟子的五十步笑百步——最荒唐的治国磨牙术
【摘要】商鞅变法,以制度立国,吸引三晋农民大批入秦;孟子面对梁惠王的“民不加多”之问,却抛出“五十步笑百步”的修辞,把人口逃亡的惨状转化为口头游戏。表面是机智训诫,实则是“装”与“骗”:装成智者,骗过国君,掩盖自己毫无实招。务实者能聚人,务虚者只会磨牙。
63、蠢为上文化8:孟子的识人术与识己术——昏昏昭昭,脸皮无敌
【摘要】孟子最大的“智慧”在于:看别人时总能挑出毛病,看自己时永远是圣贤。识人术锋芒毕露,识己术一片空白。表面是洞察秋毫,实则是自欺欺人。于是,孟子成了国学者最典型的镜像:一边嘲笑别人“好为人师”,一边把自己摆在救世的位置上。
62、蠢为上文化7:孟子的治军之策——早死早投胎
【摘要】孟子劝魏惠王解散军队,以仁政代兵戎,让农民在农闲时制木棒去迎战秦楚的精锐军队,并郑重其事地说出“仁者无敌”。这套逻辑在战国铁血现实中的结局只有八个字——亡军亡国,早投来生。放弃军队就是放弃生命;拿锄头对抗利剑,就是自寻死路。孟子的治军哲学,不是护国安民,而是加速亡国,让百姓替圣贤的空话付出生命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