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职位说”:一套用来堵嘴的谎话
【摘要】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听起来像是守分自持的君子箴言,实际上却是儒家拿来堵别人嘴、自己却天天越权的口号。本文指出,这句话表面讲“分工”,实则讲“封嘴”;而孔子自己,却是“越权冠军”——从丧礼到国策,无所不插手。
有奶才是娘:子思的伦理继承与庶子之诅咒——孔门齐家伦理的代际传承与嫡庶体制
【摘要】子思拒子上为生母守丧,并训其“你非庶子”。孔门家法将“血亲”让位于“名分”,断母子、灭庶支、祭宗庙,构成三代断亲循环。“你丫的”一词,正是庶子羞辱的文化残响。这不是伦理的传承,而是权力如何塑造“谁才配做娘”的残酷教科书。
孔家齐家三宝导读:卖母、断情、造名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孔子自家齐家之术,却并非以情理为本,而是以宗法为纲。齐家的目的,不是“家和万事兴”,而是“清血缘、正名分、断私情”。本导读聚焦三篇核心文章:《留子卖母》《曾子大节》《有奶才是娘》,揭示孔子如何在家庭中施展“仁术”的手术刀,以礼之名杀亲,以名之实断情,用“道德”包装一整套冷酷精准的血缘管理术。
《孔子与狗:亦師亦友,亦鏡亦鑒》
孔子推崇“吾从下”,趋冕服者如犬伏;教人卧苫枕块,却自己高坐庙堂;养犬死裹席,仁至礼周,子思却弃母尸寒。这一切,不只是“圣人性”,更是一场把人驯化成犬的礼教训诫。背书成习,质疑成罪,训狗式背书至今未息。观狗知礼,观礼知人——孔子与狗,亦师亦友,亦镜亦鉴。
《说华夏最邪恶的字句:披着圣德皮,专门吃民骨》
儒家最擅长把吃民说成仁义,把奴性粉饰成美德。从“仁”到“修身”,从“吾从下”到“尸位素餐”,再到“民以食为天”,这五个字句被一代代圣师包装成冠冕堂皇的教条,却在骨子里教民顺从、割韭菜、供血肉给权贵和鬼神享用。今日重揭这层“隐恶扬善”的圣皮,让人看见:所谓“德治礼仪”,最怕的从来不是人心不够善,而是有人不肯跪。
礼仪之邦的背锅术:诛心、迁罪、甩锅与捂
在一个以尊卑为本的社会里,尊者必须绝对正确,错必须有人背。于是,礼仪之邦发明了四件护尊者的宝贝:诛心、迁罪、甩锅与捂。孔子是鼻祖,孟子是放大器,今天依然活色生香:有人负责背锅,有人负责挨刀,有人负责帮你看不见真相。别以为甩锅只是小把戏,甩锅不是一种操作,而是一种制度基因。几千年了,换汤不换药。
孟子伪仁术3:《白手套与保护伞:孟子伪仁的制度化黑链条》
孟子提倡“君子远庖厨”,看似是仁爱无害,实则教会权贵如何“吃肉不见血”。表面不忍杀生,背后却离不开庖厨的刀子与血供。伪仁一旦成为庙堂法则,便衍生出无处不在的“白手套”与“保护伞”文化——庙堂光鲜,血腥藏在庖厨,替罪羊死绝,仁义牌坊依旧高挂。
孟子伪仁术1:《掩耳盗铃之仁:避恶型伪仁的典范》
孟子有一句话,古今传颂: “君子远庖厨。”——《孟子·梁惠王上》 意思是,君子不能看到杀生场面,不忍食其肉,故而应“远离屠宰之处”。 乍听起来,这是“仁心之言”。但深究一层,我们就会发现:孟子并非反对杀生,而是反对看到杀生;不是要废除暴力,而是要隔离暴力的“声光画面”。 这正是一种古老而险恶的道德伪装术:将恶拒于视听之外,以免扰乱内心的“仁义秩序…
说华夏最蠢昧经典之《中庸》
《中庸》乃儒家集“道学”之大成的论文,一直被传统学者视为最有智慧的经典。因其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学子很容易被其文字带偏而陷入迷茫。其实,只要我们能够坚守最基本的逻辑底线,便可以轻而易举地认清《中庸》以自相矛盾、自己打脸为智慧的荒唐理念。
遊戲—第九藝術
文章節選自學生自主製作雜誌《遊戲與社會》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NTjGbUrZvsjVGTYvIEjhrgL5_k2BkEtC/view
七日书Day2 | 魔力空间:小区里的废弃大楼
小区里一座废弃的大楼,周围环绕一圈楼梯,它们收留了小时候的我最原初的好奇心。

七日书Day1 | 心底的地方:一个小学生的房间
欢迎参观小学时期的我所居住的地方,做一个童年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