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酱缸文化2.0:酱缸儒三大毒素——学者口中的智慧

弗语是
·
·
IPFS
【摘要】在中国学者口中,酱缸儒的做派常常被解释为“千古智慧”,是维持秩序、凝聚人心的法宝。但只要稍微扒开外壳,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智慧其实就是毒素。它们是:拉帮结派、排斥异己、翻转口号。这三剂腌渍剂,使中国学术彻底黑帮化:思想靠人头决定,学问靠帽子维持,道德靠麻将翻转。古今皆然,历史与现实互相照见。

一、拉帮结派:学术黑帮化

酱缸儒的第一个毒素,就是把学术彻底黑帮化。

孔子自称“弟子三千”,这是最早的招生广告。到了荀子、韩非子,他们更懂得人脉的重要性,把儒学变成了派系网络。

  • 同门帮:出自同一老师,彼此提携;

  • 同乡帮:来自同一地区,互相庇护;

  • 同年帮:同科考取,共享资源。

这套逻辑一直延续到今天:

  • 高校里,“某某门下”就是一张人脉通行证;

  • 评职称、评奖项,往往不是看论文,而是看站队;

  • 学术会议,俨然就是江湖帮派的拜码头场合。

学术不再是追求真理,而是经营人脉;思想不再是独立探索,而是黑帮暗号。
毒素之一:真理靠人头决定。

二、排斥异己:思想同臭化

第二个毒素,是把“排斥”当成学术常态。

古代就是如此:

  • 墨子讲“兼爱非攻”,被贬为“非仁非义”;

  • 道家讲“无为自然”,被骂作“无父无君”;

  • 佛教传入,先被儒利用打压道教,等佛法坐大,再用《坛经》虚无化。

  • 法家商鞅锐利变法,结果成了“暴政”的代名词,千古背黑锅。

今天依旧如故:

  • 谁要是质疑“国学”,立刻被扣上“不爱传统”的帽子;

  • 谁敢挑战主流观点,马上被排斥出核心圈子;

  • 在学术圈,最常见的不是逻辑论证,而是标签与人身攻击。

在酱缸里,不需要真理,只需要帽子。

谁不合群,谁就是“异端”;谁敢发声,谁就是“牛鬼蛇神”。

毒素之二:思想靠抹黑维持。

三、翻转口号:道德麻将术

第三个毒素,是口号随时翻转,逻辑永远不必自洽。

古代儒学就擅长此道:

  • 要尊君,就说“君君臣臣”;要弑君,就说“汤武革命”;

  • 要劝善,就说“仁者爱人”;要复仇,就说“以直报怨”;

  • 要笼络,就说“民为贵”;要压榨,就说“民以食为天”。

今天依旧如此:

  • 讲“学术自由”,但结果是“不得出格”;

  • 高喊“百花齐放”,但真有百花,就要“适可而止”;

  • 提倡“文化自信”,但一质疑,就变成“不自信”。

在酱缸里,道德口号就像麻将牌,洗一洗,随时能组合。
今天打一张“仁义天下”,明天换一张“共同富裕”。

毒素之三:道德是麻将,随时能洗。

四、三毒合一:护缸的“智慧”

这三剂毒素合一,就成了学者口中的“千古智慧”:

  • 拉帮结派,被说成“重情重义”;

  • 排斥异己,被说成“守护正统”;

  • 翻转口号,被说成“通权达变”。

结果呢?

  • 学术,变成黑帮传销;

  • 思想,变成抹黑大会;

  • 道德,变成麻将游戏。

所谓“智慧”,不过是酱缸里的自我保护;所谓“千古传承”,不过是三大毒素的延续。

五、结语:智慧还是毒素?

学者说:这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治国安邦的智慧。
历史却说:这是酱缸里的毒素,是文明发臭的腌渍剂。

智慧也好,毒素也罢,凡进酱缸者,终归同臭。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