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商鞅文化6.0:后记,学术的懦夫——华夏黑白颠倒的病根

弗语是
·
·
IPFS
【摘要】“弱民、贫民、辱民、刑民、赏民”五术,本是最清晰的公正逻辑:孔子助强欺弱,商鞅抑强扶弱;黑白泾渭,一目了然。然而两千年来,华夏学者却选择了集体颠倒:公正的商鞅被骂作酷吏,虚伪的孔子被尊为圣贤。根源在儒家垄断话语,在学者自身的懦弱,在懦夫文化的积淀。真正的病根不是“不懂”,而是“不敢”。学术不再求真,而是求生。于是,黑白成常识,懦弱成美德,华夏两千年学术的最大悲哀由此而来。

一、黑白分明,却被颠倒

“弱民、贫民、辱民、刑民、赏民”,五术的对比如此清晰:

  • 孔子 → 助强欺弱,尊卑有别;

  • 商鞅 → 抑强扶弱,贵贱同法。

正常的文明逻辑,本应一眼分明:谁公正,谁虚伪。

然而,两千年来,华夏的学者却集体选择了黑白颠倒:

  • 商鞅被骂作“酷吏”,

  • 孔子被尊为“圣师”。

明明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却被硬生生扭成“颠倒的常识”。

二、儒家话语的垄断

根源首先在于儒家的话语霸权。

  • 汉武帝“独尊儒术”,学术出路全系于“儒”;

  • 儒的生计依附宗庙与尊卑,他们必然妖魔化商鞅,把“五术”涂黑;

  • 后世学者要想出人头地,只能跟随“儒的叙事”。

失去三公,五术才被妖魔化。

从此,商鞅的公正被抹去,孔子的虚伪被粉饰,历史彻底走向黑白颠倒。

三、学者的懦弱

其次,是学者自身的懦弱。

  • 说孔子坏,就是砸自己的饭碗;

  • 说商鞅好,就是给自己找死;

  • 在权力与饭碗面前,学者自然选择“安全”的谎言。

于是,学术沦为附庸,不再追求真理,而是追求生存。

“说真话”的勇气,被“说顺话”的习惯替代。

四、懦夫文化的积淀

久而久之,华夏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学术生态:

  • 把自欺视为智慧;

  • 把附和当作美德;

  • 把虚伪奉为圣贤;

  • 把公正污名为酷暴。

这就是“懦夫文化”的学术版。学者们心照不宣,谁也不敢说破。

鲁迅早已察觉,却没有彻底揭开。

五、结语

因此,华夏学术的病根,不在于“不懂”,而在于“不敢”。

  • 他们当然知道“孔子助强欺弱,商鞅抑强扶弱”;

  • 他们当然能看出谁虚伪,谁公正;

  • 但他们选择沉默、选择颠倒,因为那才是“安全”的活法。

于是,黑白被颠倒成常识,懦弱被尊奉为美德。

这,就是华夏两千年学术的最大悲哀。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