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商鞅文化4.1:为商鞅正名 —— 谁在妖魔化真正的公正

弗语是
·
·
IPFS
【摘要】商鞅常被污名为“酷吏”,《史记》称其“刻薄寡恩”,儒生骂其“刑繁苛急”,后人更将“暴秦”与之等号。其实,商鞅之法针对的并非小民,而是特权豪强,秦民因而大悦,唯有宗庙与贵族失势,才痛恨入骨。商鞅之死,不因残酷,而因公正。真正的坏,并不在商鞅,而在后世黑白颠倒,把虚伪当圣,把公正污名为酷。

一、千古污名

在后世史书与儒家话语中,商鞅几乎成了“酷法”的代名词。

  • 《史记》说他“刻薄寡恩”;

  • 儒生批判他“刑繁苛急”;

  • 后人常把“暴秦”与“商鞅”划等号。

似乎商鞅就是一个以残酷成名的恶吏。

然而,真相恰恰相反。这种污名,来源于儒家的话语霸权。

《史记》记载“秦民大悦”,正是最好的证据。

二、商鞅之死:因为公正,而非残酷

商鞅被“五马分尸”,并不是因为他残酷,而正是因为他公正。

  • 他敢于砸碎贵族的饭碗,贵族必然群起而攻。

  • 他敢于剥夺纨绔的特权,纨绔必然恨之入骨。

  • 他敢于扶助贱民,必然被整个尊卑秩序视为“颠覆”。

所以,他不是因为“坏”而死,而是因为太好、太公正,触动了最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如果他像孔子那样助强欺弱,他完全可以安享尊崇,而不会落得惨烈的结局。

三、真正的坏:黑白颠倒

真正坏的,是那些把虚伪包装成仁义、把公正污名为酷法的学派。

  • 儒家:把尊卑有别、亲疏有别,粉饰成“仁政”。

  • 荀非:把法治变成驭臣的权术,把护民变成酷吏。

    独尊儒术之后:整个华夏陷入两千年的黑白颠倒。

结果:

  • 商鞅的公正被骂为“酷”;

  • 孔子的虚伪被尊为“圣”。

四、结语

商鞅不是坏,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敢于公正的改革者。

他让法律第一次不问尊卑,第一次扶助贱民,第一次让编户成为国家的真正成员。

他被污名化,不是因为他错,而是因为他对。

所以两千年来,儒家成功了,商鞅失败了;但谁更公正,历史自有定论。

真正的坏,不在商鞅,而在黑白颠倒的后世。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