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酱缸文化4.0:垃圾里的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护身符
IPFS
一、口号的魔力
几乎所有中国学者,在文章结尾或演讲收束时,都喜欢补上一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句话听起来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盲目吹捧,好像体现了中庸理性。
但这正是酱缸文化的腌渍术:只要这句话一说,垃圾就能合法地继续泡在缸里,不会被彻底清理。
二、垃圾的自我保护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真正含义是:
我虽然是垃圾,但里面也可能有肉;
你不能整袋丢掉,只能慢慢挑;
至于剩下的臭味,就当没闻见。
这就是垃圾文化的智慧:只要有人相信垃圾里还有精华,垃圾就能赖着不走。
三、学者的癖好:泔水桶里的考据学
中国学者最热衷的,不是批判整体,而是在泔水桶里翻找: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立刻被捧为“千古精华”;
至于他赞同政治杀戮、反对田赋,那就是“糟粕”,一句带过;
《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当作千古名言;
至于其中“格物致知”的逻辑完全是吹牛,那就被忽略不计。
学者们在垃圾里挑出几句顺耳的,就高喊“精华”;剩下的庞大垃圾,则自动打包成“糟粕”,留在酱缸里继续发酵。
四、精华即毒素
所谓“精华”,很多时候恰恰就是毒素的浓缩:
“仁者爱人”,一旦放到等级社会,就变成权贵互爱的遮羞布;
“舍生取义”,一旦落到庶民头上,就变成权力的绑架口号。
换句话说,所谓“精华”,不是珍贵的营养,而是掺了糖衣的毒药。学者口中的“精华”,恰恰是让垃圾文化延续的关键借口。
五、后果:垃圾永生,学子坏肚子
这种挑拣方式的后果是:
儒家的大部分糟粕从未被清理,反而因几句“精华”而继续流传;
学者越挑越兴奋,学生越学越糊涂。
最终,坏肚子的不是垃圾,而是学子;垃圾反而被堂而皇之地供在学堂。
六、结语:护缸的学问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是智慧,而是懒惰与怯懦的遮羞布。
它让垃圾得以永生,让学者免于尴尬,让学生背负恶果。
写此文,只想提醒华夏的学子:在垃圾里挑肉吃,容易坏肚子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