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創作者在英文平台的困境:語言多元還是文化邊緣?
在鼓吹全球化與多元化的數字時代,許多巨型英文內容平台(如 YouTube, Instagram, Twitter/X, TikTok, Medium 等)無疑成為了文化輸出的重要節點。然而,對於龐大基數的中文創作者而言,在這些平台上追求表達與連結,卻常常面臨著一種既冰冷又固化的困境:語言固然是最直觀的障礙,但真正的壁壘,是深植於平台體系中的結構性偏見與系統性忽略。
一、語言之外更深層的隔閡 —— 系統性的「視而不見」
平台總以技術中立自居,聲稱其算法擁抱所有語言。但現實操作中,從底層機制到上層運營,幾乎所有核心邏輯都以英語為預設語境搭建而成。這導致一系列「水土不服」的癥結:
語境盲區:審核的「失語」與誤傷:
平台的內容審查標準(Community Guidelines)和執行細則(Enforcement Policies),其解讀邏輯基於西方語境和價值觀。中文獨有的表達習慣(如隱喻、委婉表達、特定網絡俚語)、歷史文化背景、甚至特定的正能量表述或集體主義觀點,都可能被英文語境主導的自動審核或對背景無知的人工審核員誤判為「違規」、「違禁」或「低質量」。創作者的申訴往往在客服標準化的英文模板和對中文場景的理解無能之間石沉大海。
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中文內容創作者,長期在 Medium 上撰寫關於東南亞華人歷史與社會觀察的長文。某日,他在文中提及「五一九事件」時,因使用隱喻與本地化諷刺語句,被平台判定為「誤導性政治內容」。內容被下架,申訴兩次均只收到英文自動回覆,稱文章「未符合社群價值」,但未提供具體條目。他後來不得不將相關內容翻譯成英文、刪除關鍵詞,再以另一種面貌重新發佈。
算法的傾斜:看不見的「玻璃天花板」:
平台的推薦算法核心目標是最大化用戶停留和互動,其訓練數據和優化模型不可避免地向主流英語內容傾斜。這使得中文內容(即使品質極高、受小眾用戶歡迎)在觸及更廣泛受眾時面臨天然的「流量瓶頸」。中文創作者需付出數倍於英語創作者的流量獲取成本,才能勉強觸及所謂的「主流」邊緣。算法推薦的「探索頁面」或「For You Page」,中文內容的占比常微乎其微。
支持的真空:從客服到資源分配的失衡:
創作者服務(Creator Support)體系對中文使用者的支持幾乎停擺。遇到賬號問題、內容被誤判、廣告投放受阻、參與平台活動時,中文用戶面臨的客服溝通障礙極大。他們不僅語言不通,更缺乏對中文語境、市場規則和創作者生態的理解。平台提供的各種創作資源、孵化項目、品牌合作機會,亦因其設定的語言和地理門檻,將中文創作者天然排除在外。
二、AI 與自動化審查:語言歧視的「技術性」加劇
平台為應對海量內容,日益依賴 AI 模型進行初步審核、質量判斷甚至內容推薦。然而,這些技術工具卻成了歧視的「加速器」:
訓練數據的「英語霸權」:
主流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訓練數據集,英語佔據絕對主導。模型對中文語義、語境、情感色彩、文化隱喻的理解深度和準確性遠遜於英語。對中文的理解停留在字面翻譯甚至刻板印象層次。
繁中歧視:「機器感」的污名化標籤:
繁體中文內容尤其容易被系統錯誤標記。由於相較於簡體字,網絡上自動生成的繁體垃圾內容比例可能較少(尤其涉及特定話題),或者模型對其處理機制不夠完善,導致許多真誠的繁體創作被自動化系統誤判為「機器生成內容」或「無人性批量投放」。
一位定居於加拿大的繁體中文藝術創作者,在 Instagram 上持續分享手繪插圖與配文詩句。他的帳號曾因「疑似機器內容」而被限流,貼文無法出現在 hashtag 搜尋中。這些內容全為他本人創作,沒有抄襲或自動生成的成分。他聯繫客服,得到的解釋是「帳號存在非典型行為」。後來他才發現,原因竟然可能是他每次發佈時,習慣配上一段繁體中文的自我詩意描述,被系統誤判為「機器語句模板」。
異常行為識別中的「標準霸凌」:
模型的「正常行為」基於主流英語用戶模式校準。當中文明顯互動模式(如表達方式、轉發習慣、討論熱點、社群組織形式)與之不同時,就可能觸發「異常行為」警報,導致限流甚至封號,將文化差異硬生生定性為系統風險。
一位在 TikTok 上經營「中文地理冷知識」頻道的內容創作者,曾經因為講述新疆與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關係,在標題中用了“disappear”(消失)這個詞,被系統標記為敏感。影片上傳不到五分鐘即被隱藏,數據完全停滯。他後來改為英文配音與中英字幕混合,才逐步恢復流量。這種自我調整與語言策略的疲勞,使他在社群中自嘲為「數位語言移民」,每做一次內容都像在填報海關表格。
三、孤島效應:中文創作者的深層困境
在平台系統性壁壘和技術偏見的雙重擠壓下,中文創作者面臨的是一系列惡性循環:
互動的寒冬與「隱形觀眾」:
即使內容成功觸達觀眾,低互動率(讚、留言、分享)成為常態。這一方面源於語言本身對部分潛在非華語觀眾的隔閡;另一方面,算法也因互動數據不佳,進一步降低內容的推薦優先級。諷刺的是,很多對中文內容感興趣的非華語用戶(或在英語環境長大的華裔),以及身處華語區希望看到本土內容的用戶,也常被算法「屏蔽」。
身為一名以中文創作為主的內容提供者,我深知那種被「隱形」的感受。你明明知道這段文字、這個故事對某些人會有價值,卻因為語言的標籤與文化的落差,永遠無法進入演算法的視野。
資源鏈斷裂:邊緣化的生態位:
極難獲得平台的官方資源傾斜(如創作資金、流量扶持、官方活動露出)。國際主流媒體、合作品牌也因難以觸及或偏見,很少關注和引用這些創作者的作品。缺乏資源就難以提升作品質量或擴大影響力,從而更難獲得資源,形成結構性弱勢。
心理消耗:尊嚴感的剝奪:
在付出了與英語創作者同等甚至更多的熱情、時間和才華創作內容後,卻反覆遭遇誤判、限流、溝通無門、成果無法呈現的痛苦。長期得不到算法「看見」和平台「尊重」的挫敗感,對創作者的熱情是致命打擊。自我懷疑和對平台規則的恐懼,成為心理上的沉重負擔。每一次上訴、每一次檢查數據,都伴隨著精力的巨大消耗。
結束語:困境的本質是文化話語權的失衡
這不是孤立的技術缺陷或運營失誤,而是全球數字話語權體系結構性傾斜的微觀投射。英語作為默認的「平臺語言」,承載的不僅是溝通功能,更附帶了整套價值體系、審美標準和評價權力。
「多元」的口號固然美好,但平台若僅停留在「容納」(Tokenism),而非從系統設計、數據訓練、人員構成、資源分配等深層次進行真正的「納入」(Inclusion),所謂的多樣性終究只是點綴。
對中文創作者而言,堅持在這樣的平台上發聲:
是一種不讓中文在數字廣場中「被消音」的尊嚴之爭。
是向單一話語體系證明:不同的語言承載著同樣豐富的思想、情感與創意價值。
是拓展華語文化在數字時代全球影響力的艱苦鋪路。
如果你也是這條路上的同行者,請繼續寫下去、拍下去、表達下去。
你書寫的文字、講述的故事、呈現的視角,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這份堅持,不是為了迎合某種固化的體系,試圖在扭曲的規則下爭得一席窄窄之地。
而是為了持續地證明語言與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價值,為後來者開闢更寬廣的可能。
是為了確保在數位世界的藍圖中,中文,以及它所承載的豐富世界觀,能以其本真的樣貌,站穩腳跟,留下無法被忽略的印記。
每一次真實的內容被看見、被理解(哪怕只在很小的範圍),都是對系統偏見的一次微小反擊。
持續的創作與存在本身,就是爭取「被尊重」與「被理解」的最有力行動。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