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J.K 罗琳回应”小感

YuAn
·
·
IPFS
有些看不清说不明,有些能看破却难说破。


《哈利·波特》作者罗琳首次回击赫敏演员沃特森:她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


偶然看见公众号推文,纵览全篇后就关掉了。回想起却又意犹未尽,但怎么也找不到原先看的那一篇,其译文要比眼前这篇观感更好,标题亦优,很是可惜。英文原文,虽然译者占了半数功劳,但一个人的运笔行文不会改变,作为一个深爱魔法世界的麻瓜,她的小说让我自小着迷,如今不论她随意写个家长里短或事实摘要,读来都依然酣畅。且不论文笔,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也不会随意改变,许多人因为世异时移而轻易变换了看待自己及他人的眼光,殊不知不断更迭的本就只是外物而已,本心只待细水长流。总之,浮于书页也好,透过文字也好,她都值得我的敬意。

不过,在我读文的同时,倒是发现了新的“知识点”。在此之前,我仅仅只从新闻中知晓文中的两位主角有过那么一场关乎立场的争端,从未了解其中的矛盾焦点。而这回我认真阅读了罗琳的文字,倒是对一个陌生词汇不得其解,甚至怀疑自己已脱离了时代节奏。

“取消文化”,不怕笑话,的确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词。好在其言简意赅,顾名思义,我可以无障碍将它暂且融于整篇长文中。

我旋即起意,想要探究“取消文化”这个词,好奇究竟它是如何自英文翻译而来,因为至少在我习惯的中文语境中,它显得十分突兀及“不知所谓”——乍看好像立即能了解其意,深想却有一种“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之钝感。

为此我特意去阅览原文,发现这个词竟真的就是简洁明了毫无争议地译自“Cancel Culture”。那么问题又来了,Cancel Culture这个词汇依然显得怪诞。我开始追溯其起源,原来这不过是一个草根俚语被主流化的现象,原先大概在黑人说唱中表达“抛弃”,后可指代“取关”,显然它被主流化的原因来自网络语言的盛行,而在多年的演变中,与之相对的另一个精巧的词语诞生,即“问责文化”——Accountability Culture。

如果说“取消文化”是一个带有强烈负面气息的词汇,那么“问责文化”却被冠上了积极正义的名头。

拥立“取消文化”的网民渐渐向着“暴民”这个形象靠拢,而后大把的“正义之士”不乐意了,于是可以想象这样一出画面——

“我对你的批评与抨击乃是正义之举,怎么能说我‘取消’你呢?我可没那意思。”

“可你的确在网暴我。”

“我绝非暴民,我只是在‘问责’你。你作为公众人物说出的言论引起了公愤。”

“你摧毁了我的生活。”

“即便如此,你本就该为此负责,这都是你需要承担的后果。”

高举正义的大旗,多么理性与公平。

身体有恙之时,许多人会为了更快痊愈而暂且忍住口腹之欲,待恢复如初,便又该吃吃该喝喝,大体是不会有什么遗留之忧。

但如果你被大众所谓“取消”,面对口诛笔伐与千夫所指而成为一只寒蝉,澄清与求生的本能被咽下……最末只能任由天塌,倾轧而下。即便风波平息,却真真难以将断壁残垣带来的泥泞清理干净了。

最恶劣的后果,在中文网络语境中,叫做“社会性死亡”。

即便加以限定词,这也在某种意义算是一种死亡。再无名誉与尊严,甚至会失了踪迹与姓名。

寒蝉如此,可罗琳是作家。

简单,却合理。作家,本就有无需开口就能发声的能力。无数作家用文字为自己铸造铠甲或武器,她也一样。作家,本就该护卫精神的净土,甚至劈开前路的迷障。

我永远相信文字的真诚。我尊敬她,无需迟疑,甚至可以无视我自己的立场。

我不太会辩论与议论,也极少“站队”,甚至看待万物平和且宽容。但仅仅就罗琳的此篇长文来看,我完全赞同她的观点,不因为我与她同为女性,只是简单地为着“人性”。

当今世界,太多了无人性的事情正在发生,青红皂白难以一刀切,有些看不清说不明,有些能看破却难说破。

那些难以一言蔽之的“进步”或“异端”(泛指)(并未特指此文的LGBT团体),往往正向分析是多元、包容与自由。可无论什么自由皆有其界限,越了线的自由,还能叫自由么。

感兴趣的推荐去看罗琳的这篇长文,看看她创造的魔法世界中,牛鬼蛇神是否总是卑劣丑恶,志士仁人是否永存阳春白雪。


(随笔小感,欢迎讨论。)

Y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