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1夜夢醒之後-勤美學與下一個勤美學
文|蕭有志
位在苗栗山區的「勤美學」(CMP Village),是一個以「在地美學實驗計畫」做為自我定位的一個場域。這個地方的前身是「香格里拉樂園」,它在台灣人的集體記憶裡最具辨識性的應該是它曾做為綜藝節目「百戰百勝」的拍攝地點,另有部分的經驗則是搭乘遊覽車,在中小學校外教學的時候在這裡烤肉露營。現在的「勤美學」雖然已經進行了許多項目的改造,但仍然可見一些過去遊樂園的痕跡,讓來到此地的人們在體驗上疊合了「香格里拉樂園」及「勤美學」兩種不同的氛圍。或者說所謂的「勤美學」,便是以「香格里拉樂園」為基底,並在所謂的「在地美學實驗計畫」的過程中進行一種富想像力的對話。這種想像的對話最終賦予了這個場域一種特殊的魅力,讓它散發出一種新舊疊合的時間感與新舊並置的空間感,交融出一種不同以往對「樂園」想像。
在台灣的常民生活中,「遊樂園」總是扮演著一種與平淡而重複性的日常生活空間相對立的角色,經營業者總是透過各種各樣的巧思,絞盡腦汁的提供各種新奇刺激的遊樂體驗。鬼屋、碰碰車、旋轉木馬算是小兒科,摩天輪、雲霄飛車也只能算是標準配備,真正能產生識別性,增加消費者品牌認同度的,往往是遊樂園的主題性。然而這些主題性卻也往往不敵票房競爭壓力,所以「小人國」雖然以世界著名地標的微縮世界聞名,但還是有夏季開放的水樂園。「九族文化村」以台灣原住民文化為主題,但園區內卻也有西班牙海岸與歐洲花園。這些藉由任意拼貼所形成的遊樂園空間意象,讓原先應該有所差異的體驗趨向一致性。
過去的「香格里拉樂園」就具有這樣的特質,園區內不乏旋轉木馬之類的遊樂設施,也有幾何圖案布局的大型歐式花園。但這種對遊樂園扁平化的想像,或許正是讓這個遊樂園漸漸步向經營困難,最終由新的經營者接手的原因。勤美學的網站上寫道:「勤美學是一個在地美學實驗計畫。傳達自然永續、院長導師精神、生活哲學的企業核心精神,以台灣老式的香格里拉樂園為基地,融入在地文化,透過旅遊與生活體驗,一步步打造在地生活美學的實驗平台。2017年起推出1001夜的「勤美學–山那村」計畫,邀請國際藝術家王文志老師、陳建智老師等團隊駐村創作,結合在地傳統工藝、飲食、自然、生態等夥伴,重現土地的美好,拉近人與人的關係」。也因為這樣的設定,遊客從車子開進園區的管制入口開始,一直到在停車場下車,這之間的感受就像是來到「香格里拉樂園」的經驗,絲毫還感覺不到前述的對話性。
但就在停車場旁邊一個不起眼的人行道上,有一個僅容一人出入造型小巧的入口閘門,由這裡開始指引著遊客進入一片樹林。腳下是設置在緩坡上的高架步道,步道兩側以亂竹編設置了欄杆,一路引導著人們在林間穿梭。步道第二個轉折處可以看到「大地旅人」手工打造的麵包窯,像是迎賓一般的讓體驗者慢慢進入「山那村」,感受其刻意營造的那種親近自然的體驗。沿著步道穿過樹林後,由這裡開始視野開闊起來,一片寬廣的草地上佇立著藝術家王文志率領團隊製作的大型竹編空間《情天幕》。沿著步道進入這件作品的起點,五棵松樹被刻意在架高的步道中間保留下來並圈起,暗示這件作品所在的位置正是過去香格里拉樂園歐式花園的中心位置。昔日的歐式花園已經整平成一片廣闊的草地,大型的竹編《情天幕》就佇立在這大片的綠地與開闊的藍天之下甚是壯觀。步道之後是拱型的竹編隧道,尺度感恰好可以感覺到身體的包覆,竹編在此讓身體與天地漸漸區隔。在轉折間慢慢步入《情天幕》的主體,這個挑高的空間有著王文志作品中常見的原型(Architype);鐘形的竹編空間頂上有著天光開口。一如2017年在北美館廣場上展出的《庇護所》(Sanctuary)第一階段的「穹頂平台」,或《天幕》系列的幾件作品,這兩個特徵在這系列的不同作品中嘗試過幾種變形,但空間的尺度感與這形式所形成的包覆性,可以說創作核心的慾望是相當一致的。這件作品以風車排列的竹管當作地板,這個細節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大片的竹管床板般,歡迎身體隨地坐臥。鐘型空間斷面的中、下段以排列規整的細竹管編織,上段則以亂編竹篾片編織,兩種編法呈現著規律與隨興的不同韻律,陽光自不同時間在這些竹編的隙縫中投入不同的光影,空間也因此變化著不同表情。自然素材與簡單的幾何形式,讓這個空間呈現單純而平靜的美感且讓人感到放鬆。
離開這個主要空間後接著又再次進入另一段曲折的竹編隧道,心緒也在步行間慢慢轉換。隧道端點連接著另一個附屬空間;這個空間是一個頂部稍尖的鐘形,下半段的皮層形成一個個連續的拱圈,體驗者的視線在此穿透。陳列在眼前的是大片草地上圍繞著《情天幕》作品圓弧形配置著十多頂帳篷。這些帳棚有別於傳統的露營帳篷,內部設置有舒適的寢具以及各種精心挑選的家具配件,其中大多是台灣手作的自然素材品牌,整體的質感宛如設置在戶外的設計精品旅館。帳篷本身也別具造型,搭配這些精緻的選品,帶動了台灣近年來一股豪華露營(glamping)的風潮。
在遊客分別進入各自的帳篷後,坐在帳棚門口的躺椅上回看整個竹編裝置、帳篷、綠地、藍天、白雲,《情天幕》宛如這個場域的主人,主宰著這個場域的氛圍。除了帳棚做為住宿設施外,在旁邊的一座小丘下,何承育執行長邀請了出身「建築繁殖場」,具有建築背景的藝術家陳建智,結合設計與手作,改造了一個宿營遊客專用的衛浴區《森林浴所》。在《森林浴所》的後方更整理了原先遊樂園的其中一個戶外烤肉區,以再生設計的手法,由藝術家團隊以回收水塔為主要媒材,親手打造了前後兩個戶外空間裝置《星艦遺跡-靜默》及《2020森林方舟》。衛浴區的門口有一間販賣精緻手作雜貨的選品店,經過這間店沿著小路走,一旁的樹林裡裝置著北藝新媒系師生設置的《藍眼睛》LED裝置,就像畫龍點睛般,黑暗中一雙雙成對的藍色光點,便讓勤美學的黑夜中增添了幾分奇幻的想像。
藍眼睛步道就像另一個迎賓坡道,是進入《好夢里》的遊客必經之路。沿著坡道來到《好夢里》的入口,眼前是一個雜木枝幹搭建的鐘型棚屋。這個別具特色的棚屋是由勤美學的員工所自行搭建,勤美學在接手香格里拉遊樂園的同時,也接手了一批遊樂園的員工,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這些員工如今都成為勤美學重要的資產。經過這個棚屋後地勢略低,眼前是一片樹木圍繞的林地帳篷區,林地上有六棵榕樹,都是以前遊樂園時代種下,並且以人工介入悉心照料成水平伸展的姿態。筆者當時受勤美學何承育執行長之邀在其中三棵樹上各設計一間樹屋,但最終因為考量樹徑未能達到該有的結構性,改以獨立的基礎在樹幹旁設計三棟毬果造型的小屋。而為了能讓這些小屋有被樹木枝幹環抱的效果,甚至請業主做了樹木的現場3D掃描,在軟體中小心的模擬樹屋與樹木枝幹的關係,並在施工的過程中盡可能保留最多的枝幹,最終達成了樹屋般枝幹環抱的效果。在勤美學設定的好夢里套裝體驗行程中,體驗者是在第一天的夜間進入好夢里,樹屋在夜裡因為燈光效果呈現著一種迷幻色彩,直到隔天一覺醒來再看到樹屋真實的表情,讓這個場域增添了不同層次的體驗效果。好夢里除了三座樹屋之外還有花蓮港口部落的阿美族藝術家伊祐•噶照打造的《巨人餐桌》,將原住民神話的想像透過巨大的拼板餐桌提醒著來到這裡的旅人重拾與自然的對話。
《好夢里》之後,勤美學開始將改造的觸角伸入森林中。除了更早前即已邀請著名的日本樹屋達人小林崇在樹林間挑選了一棵挺拔的榕樹,在其上搭起了一座《山林樹屋》,其後又改造了既有水泥階梯護岸的釣魚池,成為更加自然映照著四周綠意讓人心一望即沉靜下來的一片小湖,這片小湖如今成為迎賓定幕劇的舞台,舞者在湖光山色中與水共舞,總讓遊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湖改造之後,何承育執行長邀請了「自然洋行」曾志偉以《森大》為概念,改造了小湖旁的大片區域成為森林中的學習場域。自然洋行的設計以錏管溫室工法圍塑了一座長約三百米的圓拱棚架作為《森大》主體,這座圓拱棚架平面接近拉長的馬蹄形,環繞了遊樂園既有的一座中式風格人工湖以及湖畔一座有著中式屋頂的舊建築及建築前的大片庭院。整座棚架的內部空間有如一首精心安排的樂曲,透過平面上不同區域分別配置的巨石、碎石、植栽、樹木、柏油鋪面、隔間,以及立面上的各種開口與不同穿透性的皮層,讓遊走的過程中各區域空間一方面被這些材質與元素所界定,一方面也藉由這些材質與元素與既有的人工湖景、周遭的樹木、植栽、天光等元素對話,在一個連續性的空間序列中創造出層次豐富且各具性格的多樣化空間表情。
人工湖畔的舊建築,改造後的外觀以「簡化」的模矩手法,以重複性的大片金屬框鑲上舊模板搭配可開闔的鐵件,創造了質感粗曠但又富輕快感的立面表情。室內以暈染效果的EPOXY施作在既有的磨石子地坪上,創造了水墨畫般的驚奇效果。地坪上直接擺放了幾大塊園區內挖掘出的巨石,「野化」了這座RC建築物原本平淡的室內空間感。這個野化的企圖更反映在面向人工湖的介面上;捨棄了一般大片落地玻璃的手法,手工製作巨大尺幅的半透明POLY板或許因為材料難以掌控略呈彎曲,但這些不完美的材質表現卻反而讓這個建築介面呈現出一種不尋常的野性。屋頂設置了輕巧鋼架及蘭花網,一方面修飾了原先裝飾性的中式屋頂風格過於強烈的造型,一方面也讓自然堆疊起的落葉及各種生物得以棲息,呼應著立面「簡化」與室內「野化」的手法。
無論是圓拱棚架或是舊建築新生後的室內空間,兩者的空間腳本都呈現一種開放性,保留了《森大》課程開設所需的開放性,以及空間被租用為婚禮及各種私人包場所需的彈性。也因為這種沒有明確定義的空間腳本,建築與室內空間相較一般的案例似乎更增添了幾分「裝置性」的特質,在沒有人為活動介入的「放空」時刻,空間呈現了一種自我完善的「靈光」(Aura)。
整個「勤美學」可說是借助了藝術家、建築家的巧手,打造了一座新型態的樂園,這座樂園不再販賣舊時遊樂園的異國風情,也不是以營業額優先的商品企劃去設定主題性。他更像是一種台灣當代實驗性、藝術性建築的策展與蒐集,藉由這些空間性的藝術裝置與建築及室內空間創作,將香格里拉遊樂園轉型成為一座山林中的異托邦,讓都市裡的人們在短暫的假日得以透過消費遁逃到另一種更接近真實但充滿想像的世界。這座新型態的樂園,提供的不再是感官的刺激,更多的或許是對真實世界如何可以被認真想像的可能。
1001夜的「勤美學–山那村」計畫終將結束,據聞「勤美學」下一個計畫將邀請知名的日本建築師進行全區的規畫,並向主管機關進行一系列的開發申請與變更使用,地形地貌也將因水土保持與滯洪計畫而略有改變。未來的勤美學將以另一種面貌步入下一階段,這篇文章中提到的許多作品或將消失。此一「在地美學實驗計畫」是否足以讓一家上市公司扭轉其對土地開發的思維還有待觀察,但何承育執行長帶領其團隊發想出1001夜的「勤美學–山那村」計畫,大膽邀請了台灣當代許多空間作者先後投入創作,以近乎策展的方式在這座老舊遊樂園中進行新的商業模式測試,並藉這片土地的特質以在地性的想像同步開發運營軟體,即使從商業性的角度評價也足該獲得充份的掌聲。畢竟一個社會要想有優異的建築作品,除了須有一群才華洋溢的創作者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具前瞻性眼光的業主,社會才有可能出現具實驗性、創造性的建築作品。
在1001夜夢醒之後,未來的勤美學能否在現實中繼續造夢,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個人網站連結 yuchih-hsiao.net/202...
原文刊載於《實構築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