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麼都不想做了嗎? 或許你不是懶,是在自我防衛

哞哞哨
·
·
IPFS
·

又到了星期一。
你步履蹣跚地爬進辦公室,像是在走向某種無形的刑場。電腦開機的那一瞬間,你就已經想下班了。大腦空白,身體還沒醒,只剩一點微弱的求生本能提醒你:先去上個廁所。

你鑽進廁所間,坐著不想動,拿出手機滑個幾分鐘,像是在替接下來的凌遲行刑做心理建設。滑一滑行事曆,嗯,等一下要開會,那場會通常不會有什麼好事。不是又來一個新專案,就是之前的東西被挑毛病。你開始回想主管上週看你的眼神,裡面藏著失望、不耐、還有那句沒講出來的「你到底在搞什麼啊?」——你其實也想問自己這句話。

打開信箱,沒有期待的回覆、沒有合作夥伴的善意,只看到新的一封封需求像垃圾堆疊般冒出來。你花了一整個週末擠出來的提案、週五寄出的那封確認信,完全石沉大海。秒無回音的沉默讓你懷疑是不是根本沒人把你當一回事。

你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有什麼毛病,但別哭,至少不是你一個人。轉頭看看坐在你隔壁的同事,他一臉空洞,像是早就靈魂出竅。你不確定他還有沒有在呼吸,但他的滑鼠還在動,代表他還沒死透。

這難道是一種病?還是說,這其實是整個職場的預設狀態?


人的心其實是有條件的強壯,它不是鋼鐵,也不是永動機。當壓力長時間沒有出口、努力沒有成效、期待一再落空的時候,心會自動進入一種保護模式。這時候的人會開始逃避、不想動、什麼都提不起勁。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心靈在試圖避免自己崩潰。

我們常把「不想做事」和「懶惰」劃上等號,但其實兩者完全不同。懶惰是對目標本身沒興趣;而倦怠,是曾經努力過,但是沒有相應的回報,導致再也提不起幹勁。
懶惰的人沒想過要上進;倦怠的人,是累了、不信了、不想再白費力氣。

這時候心理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就會悄悄啟動。這是一種潛意識的反應,用來幫助你減少情緒上的痛苦。你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狀況:

  • 逃避(Avoidance):看到新任務直接拖延,能不讀就不讀,能不回就不回。不是故意不負責,而是內心已經過載,無法再接收新的壓力。

  • 否認(Denial):心裡告訴自己「沒事啦,我撐得住」,表面繼續笑,身體卻開始出現腸胃痛、頭痛、失眠。否認情緒不代表它不存在,它只是藏起來等你崩潰。

  • 理想化與貶抑(Idealization / Devaluation):又或是一邊羨慕離職創業的朋友說他自由自在,一邊又告訴自己「他之後會嚐到苦頭的」,其實是大腦在試圖平衡內心的失落與焦慮。

  • 壓抑(Repression):把負面感受硬生生壓下去,不去想、不去說。結果情緒卡住,整天渾身不對勁,什麼都不想做,什麼都做不好。

這些行為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在「混」,但其實是內在系統正在試圖延緩崩解。它在對你說:「現在先不要再往前衝了,再衝會壞掉!」

防衛機制不是懦弱,而是潛意識裡在替自己撐傘。大腦會給你喘息的空間,讓你不用在還沒爆炸之前就死撐到底。真正讓人崩潰的不是短暫的不想動,而是硬撐著做完所有事之後,心態整個爛掉,再也恢復不了。


現在什麼都不想做,也許是因為你正在默默保護一些東西。

你曾經也努力過,但一次又一次的經驗讓你慢慢退後,不再主動,不再期待。做得再多也沒人看見,沒人感謝,甚至讓你懷疑自己對整個團隊、整間公司根本沒差。於是你開始選擇不做,或做最低限度,因為每多做一點,就像在消耗你的自我價值。

你也在保護你的心力和情緒資本。每一天都像在演一齣辦公室連續劇,不僅要把工作做完,還要處理那些話沒說完的話、主管臉色裡的隱藏訊息、同事的不耐與委屈、小人的見縫插針。你撐著,是因為你是一個成熟的大人,但當你撐久了,接得住別人的情緒,卻接不住自己的情緒,那些累就會開始往內爆炸。

更現實的是,你已經很難對未來產生信心。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老闆的指令每天在變,世界的趨勢也每天在變。你發現即使你很用力想把事情搞好,但結局常常不在你掌控之中。你不是不想負責,而是知道自己無法控制什麼的時候,人就會自動關掉期待的開關。

問題是,這種「懶」,並不會讓人比較輕鬆,反而更讓人痛苦。因為你不是沒責任感的人,你只是撐不下去了,你心裡還是知道有事該做、有信該回、有簡報該交,可是身體就是不想動,腦袋就是打不開,當你一邊躺著休息,卻又一邊責怪自己為什麼這麼沒用;明明已經很累了,卻又因為「沒有產出」而感到愧疚,這種內疚,會慢慢把人推進惡性循環。

工作本身沒變少,沒變簡單也沒變合理,但你做起來卻越來越吃力,最後乾脆不做了,你不是不知道問題在哪,而是已經沒有力氣去面對它,日子一久,你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了」,是不是變「廢」了,其實你不是做不好,而是你早就耗損太久了。


如果你現在正在倦怠的深水區裡掙扎,那就先別急著自救,給自己一點緩衝也無妨,不是每一次低潮都要立刻振作,有時候先誠實地問自己幾個問題,會比硬撐來得有用。

可以先問問看:我現在最想逃避、最讓我痛苦的,到底是什麼? 是這份工作本身讓你厭煩,還是某個讓你窒息的人?是沒完沒了的會議?還是辦公桌上一疊永遠清不完的文件?有時候累不是因為整體,而是某個很具體但一直沒說出口的東西正在消耗你。

再來,試著拆解壓力來源。是工作讓你累,還是環境、時間安排、甚至是一樣你看不順眼的東西? 有些人是被任務逼瘋,有些人是因為不自由的空間感壓得喘不過氣,找出來不是為了馬上改變,而是讓你知道自己不是無能而是被害。

最後問問自己:有沒有什麼,是我現在還做得來的?哪怕只是一點點? 你不需要今天就突然變得極度高效,也不用勉強自己完成一整個專案。可以先從只先回一封最簡單的 email,或是整理一下雜亂的桌面資料夾,或者打開簡報檔案、看一頁就好。如果今天你只做得到這樣那也沒關係,這就是你的進度,記得原子習慣,一點點的小事都是進度。

我們不是要逼自己振作,而是要在連呼吸都覺得累的時候,先接住那個已經很久沒被照顧的自己,有時候一封信、一個檔名、一個小小的動作,就是重新開始的開端。


總之,先認清楚吧——你真的累了。
不是不夠努力也不是哪裡做錯,就只是撐太久而已。
不用再找藉口,也不用逼自己解釋這種狀態有多合理,就承認現在的你需要休息,需要喘口氣,不要害怕被人瞧不起。

現在,先來透個氣吧。
起來伸展一下、拿下眼鏡——如果你有的話;如果沒有,就多眨幾個眼、去喝杯水(不建議含糖飲料,可能會陷入另一種焦慮),這些都是小事,但比你想像的還有用。

有時候停下來不是因為放棄,而是因為還想繼續。
慢一點吧,累了不等於失敗。

我們下一篇再來說說——如果不休息而過度努力會發生什麼事。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哞哞哨身為一個在職場跌跌撞撞、也曾倦怠的過來人,我太懂那種偶爾會對自己打上問號的感覺了。在這裡,我會把那些職場的酸甜苦辣變成一篇篇輕鬆的故事。如果你也正在尋找一些慰藉,或是想從別人的經驗中找到一點點啟發,希望我的文字能像一杯溫暖的熱茶,陪你度過那些自我懷疑的時刻,然後站起;或躺平。
  • 来自作者
《給工作到一半就爛掉的你》
1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