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圣杯四的思考
最近一直在考虑辞职的事情。其实我看得很清楚,眼下的这份工作并不能提供给我想要的生活,我几乎可以预见到这份工作的未来和结局:不是我自己主动辞职,就是因为某个小事被公司辞退。即使现在不辞,未来也还是会辞。区别就在于主动辞和被动被辞。
我觉得我终究是个自由自在生活的人,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把自己装进朝九晚六坐在格子间办公室被上司老板呼来喝去的壳子里。昨天和朋友聊起来,还提到了,我感觉别人都是橘子瓣,我是个蒜瓣,即使外形看起来一样,但是和其他的橘子瓣一起挤在一个橘子里,总归还是显眼的。我觉得我应该承认一个事实:我和别人就是不同的。
家里人自然是不支持我辞职。原因很简单,在格子间里上班,是他们已经走过的,并且走得通的路,所以从经验来看,只要我一直走这条路,也是可以走通的。至于别的路,他们没走过,不知道走不走得通,担心我承受不了走进死胡同的后果。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世上的路应该有很多条,他们只是走了其中一条而已。如果勉强咬牙走这条路,坚持不换赛道,那不是失去了其他路有可能是通的机会吗?而且我觉得他们都走得通的路,在我这里就是不通的。我真的觉得这条路我走不通。
这个周末,我好好地休息了两天,没有工作,没有办公室,没有傻逼的公司规章制度,我这两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再睡个回笼觉才起来,起床弄点饭吃,吃完了出门走一走。今天也是一样,起床后弄了点饭,吃完以后在考虑今天该去哪儿转一转,是去市区里找个咖啡馆,还是继续去宜家,还是去那个书店写点什么?
我投了个塔罗牌,抽了一张逆位的星币国王,查了一下,它好像是要让我去一个消费色彩不那么浓厚的地方,也不要有什么计划。所以,我决定去坐地铁,随便挑一个看起来有眼缘的站,然后坐过去,从地铁口出来看看那里有什么,就像开盲盒一样。
我去了5号线,在买票机看了一下,发现我还没坐过4号线,我看见有一站叫“光华公园”,想了想,好像逆位的星币国王也建议我去公园这类地方,说不定那附近真有公园。就准备坐到那一站。
看了一下,要先5号线坐十几站,再倒4号线再坐十几站。估计要坐一个多小时地铁。但是没关系,今天的计划就是没有计划,没有安排,不用想着哪家咖啡店只开到七点就关门,也不用赶时间,可以把大把时间花费在路上。
到了光华公园站出来,看了看地图,才发现我真的走了好远,地铁口写着“你好,温江”,看了下地图,这里已经是温江区,不是双流区了。也不在市中心,是在另一个远离市区的方向。
这里真的有很大的一片公园,很大,没有任何公园设施,只是一大片绿地草坪,非常大,绿地外围有一圈塑胶跑道,偶尔有人在跑步。我看了一下,这一圈差不多能有800米,跑一圈就能实现800米长跑了。中间的这一大片绿地,我觉得可以在里面野餐。
我站在公园前,觉得这个画面有点熟悉,我好像以前做过一个梦,梦里我也是在外面,脚上穿着旱冰鞋,身上还背了一个背包,里面什么都有。手机没电了,包里有充电宝,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雨了,包里还有雨伞。梦里我好像要去一个咖啡馆,还是餐厅,我就掏出手机在看导航。总之,梦里做的准备很充分,这是外出的理想状态。但是现实中并不一定真的做好了准备。
绕着公园走了没两步,天上真的开始下雨。我刚开始没太在意,过了一会儿慢慢地变成了瓢泼大雨。我没带伞,被淋得透透的。这附近没有商店,我只好找了个最近的大楼,到下面躲雨。成都的这个天气真是反复无常,昨天还热得跟桑拿天一样,今天又下大雨。看来以后出门不带伞是不行了。
在大楼下站了一会儿,雨还没有停,老站着也不是办法,我就在台阶上坐下来,一边看手机一边赏雨。
恍惚间我眼前忽然出现了一个熟悉的画面。记得十几年前,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也是一个人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那是这辈子头一次离开家,独自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那时候我闲着没事,也经常坐公交漫无目的地转悠,随便坐一辆公交,找一个广场或者公园的站下车,就在附近溜达。此时此刻,我独自坐在大楼下避雨,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候。虽然我从十几年前到现在,心境和性格都变了很多,但是这一刻,我感觉自己好像和十几年的那个自己也没什么区别。一样都是周末没事可做,又不想呆在室内,一样是随便找一辆公交,或者地铁随便坐到一站,也不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就在附近随便溜达,走到哪儿算哪儿。
这么想着,我干脆拿出耳机,找了一首那个时候特别喜欢听的歌来听,重温一下当年的青春和心情。
雨还是下得很大,没有停下来的趋势。一阵风吹过来,我身上的衣服还没干,觉得身上有点冷。我忽然感到有一阵孤寂涌上心头,为什么没人来问问我为什么一个人坐在这里,是不是回不去家了,冷不冷,要不要借我一把伞,电视剧里一般在这种场合,不是都应该偶遇一个浪漫的邂逅吗?一起在房檐下躲雨的人,就这么认识了,然后会把他的外套借给我披,把他的伞借给我,不应该是这样吗?可是为什么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孤单地坐在这儿,没人关心我,没人理睬我?电视剧里都是骗人的,事实是美好的人,未必会有人疼爱,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只有我一个人孤单冰冷。
在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之后,我被吓了一跳。前几分钟还在放松快乐地欣赏雨景呢,为什么突然会有这种想法出现呢?耳机里还在播放着过去最爱听的那首歌,我忽然反应过来了。哦!是那个十几年前的自己被此情此景,被那首熟悉的旋律复活了,她从沉睡中醒来,像一个苏醒的人格一样,开始借着我的身体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刚才的那些想法和感受并不是我的,而是曾经的那个她想要说的话。如果说我心里隐藏着很多个不同时期的面具和人格,那么此时此刻,就是那个19岁的我站在了舞台上,拿起话筒在说话。我听到了她说的话,她在说:“为什么没人来给我送把伞?”或许是一个人躲雨的孤单感被她捕捉到了。这份孤单感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并不会给我构成困扰,但是对于当年的那个她,反应就会很剧烈。她会因为孤单而感到凄凉,悲伤,她会可怜那个自己。我在回忆过去时,也经常会和当时那个人格面具见面,这一次,和我见面的是那个19岁,刚刚离开家人温室般的呵护,独自去往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并且被真实世界的冷漠冻伤的那个自己。
说真的,我不喜欢这种感觉,即使我知道,此时此刻在表达情绪的并不是现在的自己,而是19岁时的我,我也并不想回到她当时的那份情绪中。不过她任性地站在了舞台中间,拿着话筒不撒手,我一下子没法制止她,让自己回过神来,告诉自己,现在是2025年,我也不在当时读大学的那个城市,我也并不会被这种孤单感困扰。这种心理暗示好像没什么作用,她还是在表达“孤独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于是我就顺着她的情绪,顺便去回忆了一下自己当年所面对的状况。那个时候确实很孤单,为什么周末的时候不和朋友,同学和室友一起出去玩呢?因为我没有能聊得来的朋友,室友们好像也都不愿意带我玩。我只好自己去坐公交,去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转悠,自娱自乐。要想摆脱那种孤单凄凉,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那个时候已经很努力地想要帮助自己,拯救自己了。
至于为什么会陷入那样的境地呢?我以自己现在的旁观者视角去审视当年的局面,我认为原因是我和那个学校里的大部分人都不是一路人。我不喜欢她们,要在那样的学校里找到同路人是很难的。包括我那几个室友。她们三个人里,只有一个我认为和我是同路人,另外两个,我都是看不上的。但是那两个人却依然过得很好,很受欢迎。我只能理解为她们的那些朋友也都和她们是一路货色。
但是想想也不对,我唯一看得上的那个室友,她却能和各路人马关系都处得很好。我又想了想,我想我大概错了。真正的原因是,我那个时候没有自信,有自信的人,自然会受到欢迎。但是我当时没有。我在那样一个陌生的城市,那里不是我的主场,我的信心被压制了。但是那个人,她在她从小生活的省份,那里是她的主场,所以她可以轻松把控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但我是一个外省人,或者说“外乡人”,我回到自己的家乡时,会瞬间感受到自信和主场优势,整个人都昂首挺胸起来。但是只要一回到那个陌生城市,我又会瞬间感觉到那种气场被压制的感觉。
我在思考这些的时候,雨渐渐地变小了。我想再过一会儿应该就停了。如果一会儿它又下大了怎么办?如果一会儿它又下大了,我就准备怒吼一声:操他妈的,有完没完了还?!!
在产生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忽然感觉身体里的舞台震荡了一下,好像一下子回过神了,2025年的自我人格瞬间又回到了舞台的中央。我不禁笑出了声。原来这才是切换人格的“开关”啊!要说一句“操他妈的!!”才能把自己从那种被催眠一般的状态中唤醒。
回想我这种如同人格分裂一般的内心舞台,要么就是真的人格分裂,要么就是艺术家。这么想想,如果我没有人格分裂,那我大概就是个艺术家了。我觉得我真的适合做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一个每天坐在写字楼里早九晚六的白领牛马。照照镜子,看看我整个人的气质,有哪一点像个白领了?我就是这么懒散、随性、自由散漫。这在十几年前是我无法想象的事情。
想到这里,我又悄悄地问了一下那个19岁的自己:喂,如果是你,你愿意做一个白领吗?
我等了一会儿,然后听到了她的回答:愿意!我当然要做一个白领,我要挣好多钱,我要获得成功,我要变得有地位,这样那些忽视我、冷落我的人就不敢看不到我了。等我变成了成功人士,我就要上访谈节目,面对着镜头对那些曾经冷落我、忽视我的人说:我恨他们。恨他们看轻我、冷落我。我一定要成为优秀的人,这样他们就不敢看不见我了!
哈哈,真是个单纯,坚强又惹人怜爱的小姑娘。想了想那时候的自己,好像还真的是这么想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