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异化与真我的困境:价值观与价格体系的错配

何田田
·
·
IPFS

「异化」的概念,在现今的社会情境下,已经从学界破圈到大众语境。常常被提到的就是自我异化,也就是人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变成工具牛马。但较少被介绍的,还有一种「货币的异化」,马克思先生对此有过非常精彩的论证,简单总结就是,货币已经从人的工具,变成了人的目的。

这个理论里还有一对很有意思的概念:价值(使用价值)vs价格(交换价值)。

我们现如今已经被一整套「价格」体系密不透风地网住,潜意识会在我们看到一个物品时,自动驱使我们去估量它的价格,进而以价格为尺度进行比较:车厘子比苹果高贵,香奈儿优雅过蔻驰……

而从对原始文明进行的人类学研究来看,价格系统并非天然所需,人类需要的是用以增加「使用价值」的交换:我今年收获了太多的小麦,家有剩余,于是想找擅长打铁没咋种地的村里老张,换取一把镰刀。

这种以物易物的简单交换,保留了物我关系的本质——「使用价值」。从心理角度看,使用价值才最接近人的真实自我和需求:我钟爱一个玩偶,不是因为ta是隐藏款labubu,只是因为喜欢ta的手感、颜色和ta陪伴过的时光,这让ta和我的关系变得唯一,我也因ta的存在而感到心满意足的平静快乐。

这种由使用价值构建的真实世界,现今几乎已经被价格体系扭曲和破坏。现如今,即使最内省的人,也难免要艰辛穿越价格体系的重重束缚才得以回归真实。很多物品都还未亲身体验,消费主义对它的标签早就烙印在了心里;即使想追求真心所爱,也难免要面对他人的价值审判……

可以说,**一个理想主义者最大的困境之一,无非是个人基于真实自我的价值观排序,和社会价格体系的不适配**。理想主义哪有那么崇高,归根究底只是最俗气的欲望——想要自我真实感受得到确认。而一个理想主义者何以变得孤勇,也不过是发现遵循规则和集体的价格体系生活,外在或可得光鲜,内里却远离幸福,于是不得不鼓起勇气壮士断腕罢了。

“在我心里,一弯草叶可比天上繁星起落”。当前我们的话语里频繁被推崇的「主体性」、「自我边界」、「内核稳固」、「真实自我」等等,换用价格vs价值的话语,也就是以自己为尺度衡量每件物品——包括每份工作、每段经历、每段关系等等——带给自己的真实感受及基于此的使用价值,然后认可它、有能力捍卫它、并尊重所有人在感受上的异质性,摆脱价格体系和集体意识对自他的绑缚。

而这套社会视角的概念,和心理学的概念体系传递出的信息确实也有微妙的不同:心理学强调个体调适,社会理论则强调结构与建构。在资本主义和消费社会如此发达的今天,价格体系对人的驯化已经无所不在,也变成了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于是,人远真实自我已久,想要突围确实艰难,好像堂吉诃德对抗大水车一般。如果你在寻找真实自我的路上偶尔感到艰难,比起灰心丧气,了解自己在打一场艰难的仗,正向意义是让我们更能接纳时常的挫败,偶尔认输,但仍保持耐心。凡被建构的体系,即使庞然大物,也必有漏洞;就算不能一举攻破,也总有缝隙让我们游刃有余。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