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小说、精神分析与正念禅修

何田田
·
·
IPFS

我很喜欢的一个思想史学者杨照老师,在他讲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一个节目里,讲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把弗洛伊德的思想放置在它产生的历史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然后看到同一时期变得流行的文学作品形式便是西方侦探小说,像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活跃在那个时间段。

而那是个怎样的时刻呢?可以说是西方文明从传统进入现代的时刻。现代性削弱了上帝之力,罪与罚的判决回到人的手上,于是侦探兴起来追查罪犯。而侦探需要展现科学理性,要从因果论出发,找寻证据归纳答案。

这个观点让我觉得颇为有趣。精神分析是个蛮奇怪的学科,现代科学界不接纳它,因为它用心灵活动研究心灵活动,带有强烈的反身性特征,这样的研究不强调客观现象和标准。但它确实又充满了可称得上冷酷的客观——一个连主观世界都能分析的人,何尝不是一种超绝理性。

在自己自我探索的好几年时间,逐渐变得熟稔的一项技能就是观察和分析自己。心灵观察心灵、我观察我,观察者的主体便像一个锐利而温和的侦探,一点点收集心灵的证据:情绪、感知、观点、碎碎念……证据收集上来变成数据,同步进行的就是分析时刻,它不同于情绪和思绪无限交织打结、搅起沉沦的漩涡,而是带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距离,客观理性地试图找出线头。如果证据不足,也会耐心等候、保持观察,继续收集。甚至它比侦探还再加一步,那就是尝试各种方法进行治疗了。

在这样持续的抽丝剥茧里,自我觉察越来越强,而内心的结也越来越少。事实上,这样一种自我分析的历程,正是许多正念禅修传统中“观照”的核心实践之一。当前大家对正念冥想的理解还有很多不同,也有不少属于误解。但正念的核心便是止观,其中核心的「观」,也便是觉察。这个觉察的主体,和上述的反身性的主体,和「侦探」,都有类似之处了。

禅宗有个「标月指」之说,即是有人想指给你看月亮,于是你要顺着手指的方向去看,而不是研究对方的手指本身。概念名相、理论阐述,无非都是不同的手指而已。不管名称为何,你找到你心里的「侦探」了吗?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