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13樓的阿修羅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We Shall Eventually Forget

13樓的阿修羅
·
·
個人獨立部落格的「獨立」屬性,意味著內容創作者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它為創作者提供了一個自由的思想實驗場,可以探討各種話題,發表未經主流平台「過濾」的觀點。這種去中心化的傳播模式,使得信息不再完全受控於少數大型媒體機構。

前幾日和Yuuma在咖啡館聊天的時候忽然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我為什麼還在寫部落格」?因為在這個「時間碎片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時代,部落格這種需要長時間閱讀的內容載體似乎變得有些不合時宜了,即便部落格相較於我年輕時的實體書籍其實已經算是非常簡短的文字了。但現在的人們似乎更喜歡短影片,因為他們可以從中非常快速汲取到自己分泌大量「多巴胺」的內容。都別說部落格了,連微博這種大約在五年前還非常紅的內容載體也已經式微。

我當然知道Yuuma的困惑,其實我自己也了解我的部落格不管多精彩大概率也不會有太多人來閱讀。如果想利用部落格掙錢,我覺得這對個人獨立部落格來說大概率是不合算的。即便想要成為所謂的「自媒體」,短影片和播客應該是更恰當的選擇。現在唯一還能讓想起部落格作用的時候就只有寫「小作文」的時候了吧?畢竟一篇邏輯清晰且節奏得當的「小作文」完全可以讓某個人在網絡社會徹底「死亡」。我是很反感「網民判案」和「賽博法庭」的,但我也得承認「小作文」的確起到了某種讓人可以表達的渠道作用。不過看到部分網民對於那些「小作文」的評價時,我卻反而有些笑不出來。原來在我們這個時代能夠用文字清晰地表達自己已經是一門「手藝」而不是「本能」了。

我最初寫部落格的原因只是我想記錄一些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可能是快樂的,也可能是悲傷的,這些內容大部分其實都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因此哪怕稱呼它們為「文字垃圾」也沒有什麼不對的。不過我最近在翻閱我於2019年到2022年所撰寫的部落格內容時,我忽然發現我似乎記錄了一個普通人在中國內地某個城市面對新冠疫情的生活。儘管這些內容的價值也也不大,但我覺得或許對於後世的某個歷史學家來說,這些文字給了他另一個思考疫情影響的角度。若真的如此,那這就是這個部落格的意義了。

我最早的部落格是在所謂的「部落格服務提供平台」上,比如「新浪博客」之類。但後來我還是選擇了自己購買域名和服務器並自己架設部落格程序,因為我有點不想自己所撰寫的日誌莫名其妙就被刪除了,亦或者因為觸發「敏感詞」而不得不變成「星號」或「方框」。我曾經為了省錢而選擇購買中國國內的服務器,但隨後的網站備案要求讓我終於選擇將部落格放到了美國的服務器上。最起碼我在美國的服務器上只需要遵守「不侵犯他人智慧產權」和「不涉及兒童色情」兩條紅線就可以自由地寫任何我想寫的內容。

在我的印象裡,部落格這項互聯網服務就沒有再中國真的流行過。亦或者說,或許曾經甚囂塵上,但最後卻是一地雞毛。因為中國的部落格從來就沒有「精英化」和「專業化」過,中國的大部分部落格都是靠「獵奇」、「極端」等「腥膻色」內容才得以在中國的互聯網世界裡生存下去。雖然後來也曾經出現過類似敏思博客、CSDN博客等專業向部落格平台,但最後卻還是走向沒落。

敏思博客這類偏向於政經部落格其實在中國就是「先天不足」,因為政經領域一直就是中國當局進行內容審核最嚴格的地方,哪怕你真的想寫一些專業內容也要擔心會不會被當局要求刪除。至於CSDN博客的最大問題就是它違背了一個技術開發向部落格社區的基本原則——「開放」。當CSDN博客官方將部落格撰寫者的內容據為己有並一邊縱容侵權和且一邊將原作者免費發佈的內容設立「付費墻」時,CSDN博客就已經躺在棺材裡等著我們為它釘上最後一顆釘子。

我最近一段時間都在YouTube上觀看柴靜女士所做的一系列紀錄片,並開始試圖了解「口述歷史」的意義。而在我閱讀了一些做口述歷史內容的部落格和文章之後,我忽然理解了個人獨立部落格的存在價值,那就是為後來者提供了一個不同於官方主流敘事的角度。我無法保證這個角度看過去的世界必定是正確的,但我想它最起碼是真實的。並且我們的歷史告訴我「兼聽則明」,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去閱讀和瀏覽更多的資料,然後從中去發現真正的「真實」。從某個角度來說,對於我們這個時代及後來的時代來說,「收集」、「判斷」和「歸納」或許會成為三個非常重要的能力。

個人獨立部落格為口述歷史的記錄和傳播提供了低門檻、高靈活性的平台。

相較於官方歷史或主流媒體報導,個人部落格能承載更多元、非官方甚至邊緣化的聲音。個體可以記錄自身的經歷、家族故事、社區變遷,甚至是對特定歷史事件的親歷見聞,這彌補了宏大敘事可能忽略的細節和情感。例如,一名普通市民在部落格上分享他在某個社會變革時期的生活細節和心路歷程,其真實性和生活化是官方史料難以企及的。

口述歷史的精髓在於其「『人』的溫度和細節」。部落格可以圖文並茂,甚至嵌入音頻、視頻,讓講述者的語氣、表情、環境等非語言信息得以保留,使歷史的呈現更為立體和鮮活。許多口述歷史的內容可能不符合學術研究的嚴謹性,或因敏感性而難以進入正式出版渠道。個人部落格成為這些「非正式歷史」的重要儲存庫,為未來的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原始素材和研究線索。當多個個體的口述歷史內容通過部落格在互聯網上匯集時,它們共同構築了某個社群或時代的集體記憶,這也加深了社群成員對自身歷史的認同與理解。

個人獨立部落格的「獨立」屬性,意味著內容創作者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它為創作者提供了一個自由的思想實驗場,可以探討各種話題,發表未經主流平台「過濾」的觀點。這種去中心化的傳播模式,使得信息不再完全受控於少數大型媒體機構。而在某些小眾或專業領域,個人部落格因其專業性、深度和持續更新,可能成為該領域的「非官方權威」,其影響力甚至超過某些傳統媒體。

個人獨立部落格在當今社會面臨著多重生存困境,這在全球範圍內都有體現,但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這些困境會因為政治、文化和技術環境的不同而呈現出顯著差異。尤其在中國大陸和日本,獨立部落格的生存現狀更是大相徑庭。

隨著社交媒體和短影片平台的崛起,用戶的注意力被高度碎片化。獨立部落格缺乏大型平台的流量分發機制,導致內容難以被發現,獲取流量變得異常困難。 維護獨立部落格需要時間、精力和金錢(域名及服務器費用)。如果沒有有效的變現模式(如廣告、訂閱、贊助),很難維持長期運營。然而,過度商業化又可能損害部落格的獨立性和內容質量。

相較於短影片、直播等更具視覺衝擊力、更易消化的內容形式,文字為主的部落格顯得相對「傳統」。年輕一代用戶可能更傾向於即時、互動性強的內容。

雖然現在建站工具越來越多,但對於非技術背景的普通人來說,域名解析、伺服器配置、部落格系統維護等依然是個門檻。同時社交媒體的即時互動性培養了用戶「快速評論、快速分享」的習慣。獨立部落格的評論互動相對較少,可能讓作者感到孤獨,也減少了內容迭代的動力。

個人獨立部落格在全球範圍內都在與大型平台競爭流量和注意力,變現困難也是普遍問題。在中國大陸,獨立部落格最大的生存困境是政治性審查和技術性封鎖,這極大地限制了其作為自由表達和口述歷史平台的作用。而在日本,獨立部落格則享受著高度的言論自由,其困境更多源於市場競爭和個人運營的持續性挑戰,這使得它在口述歷史的記錄和傳播方面能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許多日本獨立部落格深耕於特定的興趣領域,如動漫、遊戲、科技、料理、旅行等。它們因其專業性和深度,吸引了一批忠實讀者,並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社群。這些特定領域的專業部落格,日本獨立部落格在全球的整體影響力較難與英文世界的部落格相媲美。不過這對不使用日語為寫作的我來說卻沒有太多意義。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