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影全景:从偶然到日常的放映
在澳洲放电影,其实一开始只是个很偶然的想法。2018 年,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拿了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很快就传出资源泄露的消息。我当时心里想,总会有人还是希望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吧?趁着资源没完全扩散,我就试着联系了版权方,没想到顺利拿下了澳新两年的院线发行权。
问题也随之而来——我对院线发行几乎一窍不通。幸亏有朋友介绍,认识了 PR Asia 的 Zo 和后来创办 Little Monster 的 Kris,他们几乎是手把手教我,才让我跌跌撞撞地把这件事做起来。也正是那时我才真正明白,为何在澳洲几乎没人专门做华语独立电影的发行:这条路确实难走,几乎没有盈利的空间。
既然版权已经拿到,也只能硬着头皮干。全面发行我承担不起,只能租影院,做有限的场次。于是就想到拉志愿者一起干,能打平就好。那时我和 Jiu 正在折腾 CathayPlay.com,他在墨尔本学习工作多年,叫来不少朋友,朋友再带朋友,一个小团队就这样聚了起来。最终,《大象席地而坐》在墨尔本、悉尼、布里斯班、阿德莱德都放映了,反响比预期还好。那次放映还有盈余,大家一起吃饭庆祝,我现在还留着当时的微信群,九个人:Remy、Zo、James、Alan、Kris、Jill、Jiu、Zixiao,还有我。
有了第一次的鼓励,我又选了万玛才旦的《撞死了一头羊》。想着有王家卫加持,又是藏族故事,应该不会差吧。结果却是惨淡收场,把之前的收益都赔了进去。那次让我真正体会到:靠运气的成功,很可能靠能力搞成失败。
紧接着就是疫情,影院关门,几年就这么过去。到 2023 年,在悉尼和一位发行商聊天时,他提到要在澳洲发《宇宙探索编辑部》,建议我们先合作点映一场试试水。我突然想到,2020 年其实我就注册了一个非盈利机构——华人独立电影基金会(Chinese Independent Film Foundation Limited),一直没怎么运作。或许,是该重新启用的时候了。那次 Ji 主导了整个放映,来了上百人,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事实证明,墨尔本确实有一批华语电影的观众。
于是,到了 2024 年,我们决定做一个系列,叫 “华影全景”。不是影展模式,而是每月一部,把看华语独立电影,变成一种日常。所谓“全景”,就是用一年的放映去展示华语电影的多样性:地域、题材、导演性别、经典与新作,什么都有。没有特征,就是最大的特征。
选片是个学问。一方面,要靠大导演来保证票房,比如杨德昌、娄烨;另一方面,也要把观众带去接触一些小众但优秀的新作。于是,2024 年我们放了《霸王别姬》《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同时也有《野蛮人入侵》《迷航》这样的独立佳作。2025 年继续有《蓝宇》《一一》这样的票房保证,同时也排了《妈妈和七天时间》《爱是一把枪》。能在大银幕看到这些新作的观众,是幸运的——可能以后再难有这样的机会了。
我也坚持一些原则。女性导演必须占相当比例;地域上,除了大陆、港澳台,也有马来西亚、美国等地的华人故事;纪录片也逐渐增加,从 2024 年的一部到 2025 年的两部。性少数群体的作品,也一直在其中,比如《蓝宇》《蓝色太阳宫》《霸王别姬》。至于独立电影的经典佳作,《小武》《流浪北京》也是必不可少的。
慢慢地,“全景”也不只限于放电影。比如前阵子《共和国》的放映,我们就在别处书社安排了导演交流会,气氛热烈;10 月的《大象席地而坐》,可能会在书店放胡波的短片集,还会摆上少量他的小说《大裂》和电影原声黑胶出售。电影之外的延展,也许成了“全景”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华影全景”到明年就是第三年了。从偶然开始,到逐渐变成一种日常,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放映,更是见证华语独立电影在澳洲的另一种生命力。明年的选片将由一个小组来共同完成,除了我,还会有 Jason、Lesley、Yao 和 Beiyi。我们希望在不同的视角和偏好下,让‘全景’更立体,也更能回应观众的期待。
在这一路的探索中,除了文中提到的伙伴,其实还有许多志愿者默默付出,没法一一写下所有人的名字。很多志愿者在不同阶段加入、暂时离开,也有人至今一路同行。无论短暂还是长久,都留下了属于他们的印记。像Pongpong、Crystal、XiaoXiao、Christina、Charlotte、佳柔、Kexin、Wendy、Victor、依柳……这些名字,每次想起都让我觉得温暖。在此一并致谢,也希望未来有更多朋友加入。
Discord:Dr.Cliff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