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味 - 人類感官分享的終極 BOSS

lorisgreatmind6
·
·
IPFS
·

事情的起源是,我在空調房間裡吃了一碗餛飩。隨後醬油+蔥花+胡椒+豬油的混合香氣留在了房間了。我打開空調除溼功能,同時打開風扇,來將味道驅散。於是萌發了人聞到味道的生物機理是什麼。諮詢了 ChatGPT,得知原來我們的鼻子裡有幾百種(約400種)受體蛋白,當某種物質的分子被受體蛋白接受並分辨出來,這個味道就被聞到了。

但這還只是到「聞」這一步。因為我們還需要把味道命名和表達出來,是豬油味,是醬油的味道,還是蔥花的味道。因此大腦接收到味道被識別的資訊後,開始調取該味道與哪個儲存的經驗和名詞相關聯,繼而發送到我們的意識和語言體系中,然後人就會說出:這是什麼味道。

因為分子需要被受體蛋白識別出才會發生後面的故事,那有沒有可能有的人某些受體蛋白不如其他受體蛋白,從而對特定味道敏感?根據 ChatGPT 的解釋,這是完全有可能的。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在某個場景,有人拼命說,這個味道太衝了,我要走了。而有的人會說,我覺得還好了。對氣味的體驗竟然完全是私人的。

當然有人會說,出於審美的不同,對相同的景象,有人也會覺得美,有人覺得一般般。

可我想說的還不是這個。首先是對氣味從感官體驗到名字的匹配再到語言的表達,就是一種個體經驗差異性的放大過程。

有人說品酒師和調香師都是智商稅,哪裡有那麼多複雜的香氣,都是裝X。這話是不對的。你聞不出味道,也表達不出味道,或者你有可能聞出了某種味道,但你表達不出來,因為你在此之前沒聞到過。你的大腦沒有相關的經驗儲備,也從沒命名過。好比一個人從沒吃過見過荔枝,你跟她說空氣中有股像荔枝一樣的味道,她肯定茫然。因為她沒有匹配的氣味經驗。

而品酒師和調香師,首先他們有一定天賦,比如他們的受體蛋白完整且敏感,能夠快速識別各種味道,其次他們經歷了系統的訓練。比如品酒師有個訓練工具,叫酒鼻子,Le Nez du Vin(法語:葡萄酒的鼻子),它是由法國氣味學家 Jean Lenoir 開發,是目前全世界最標準化的氣味訓練工具之一。酒鼻子通常包含 54種、88種,甚至120種 香氣樣本。每個小瓶子裡裝有高度穩定的人造香味(不是天然材料,更像「分子縮影」),涵蓋水果類、植物類、發酵類、還原類、橡木桶類、缺陷類等;每一瓶對應一個標準命名詞彙:如青蘋果、覆盆子、乾草、煙燻、皮革、奶油、蘑菇、潮溼泥土等。

這樣經過系統的訓練,每一種味道到達受體蛋白,被大腦識別,大腦迅速匹配一個名字給這個識別的體驗過程,於是品酒師帶著凡爾賽的感覺,自信優雅地說,這瓶霞多麗有著豐富的果香,你可以品嚐到青蘋果和覆盆子的氣息。如果下面坐著的人,能識別青蘋果和覆盆子的氣息,便會啄米點頭,對對對;要是沒聞過覆盆子(畢竟不是中國的常見水果),大概會說:是嗎,覆盆子是什麼味道,我怎麼聞不出來。

當年我學品酒師課程時遇到最難的香氣是「溼羊毛味」。老師說,你要是從沒聞過,那你大概率也聞不出來。那真是氣味界的風清揚一般存在。偏偏溼羊毛味都是比較高端的葡萄酒才會有的味道,還必須學會,可把當時的我給難倒了好一陣子。

說到這裡,就會存在一種誤導他人或是被他人誤導的可能性。比如,如果一個人家裡,從小就種了牡丹花,她天天聞牡丹花香,但是她爸媽可能搞錯了,說那是海棠花(瞎舉例子)。於是這個人的大腦語言系統便把「海棠花」這個詞語,和那種味道聯繫在了一起。長大後,她在外面聞到了牡丹花香,她就會表達成:我聞到了海棠花的味道,和小時候家裡的一樣。看,這就是氣味的私密性之一,每種氣味對應一種名稱,要想這種一一對應的關係,能夠彼此交流,就必須保證每個人在聞到各種味道的初體驗時,給每種味道貼上的名稱必須是一致的。

而氣味的終極體驗 BOSS 的神秘性則來自於它的不可分享性。當我們看到一處美景,可以用拍照技術,拍下來,發送,於是此時你看到美景的視覺體驗就分享給了別人。當你聽到好聽的音樂/聲音,你使用錄音功能,錄下來,發送,於是你把聽覺的體驗分享給了別人。當你聞到好聞的味道,除非你想分享的對象和你處於一個空間裡,你想分享給其他人,你不能伸手像捉蟲子一樣,然後拿出一隻玻璃瓶放進去,你說:我給你分享一種好聞的味道,放在這個瓶子裡帶回來了,你聞聞。抱歉,那瓶子裡啥也沒。你無法向不處於同一個物理空間的人分享這個空間裡的味道。味道是不可跨空間分享的。

其實,就在同一個空間裡,能分享的味道,它的個體體驗也是不同。如上面所說,每個人那400個受體蛋白的敏感度不同。你們去餐廳吃飯,聞到某種好聞的香料味,但是餐廳裡同時還有其他的味道混雜在一起。可能你聞到的味道是 30%A 味道+70%B 味道,而你的對象聞到的是 60%A 味道混合 40%B 味道,你跟對方說,好聞嗎,對方說好聞的。你覺得不錯,經驗共享了。really?

我見過的最能精準分享同一個空間裡的味道的工具是某香料巨頭開發的數位觸發氣味釋放器。他們會把這類機器放在不同場所,蒐集人們對不同氣味的偏好性。螢幕上會顯示不同的味道選項,比如柑橘味,烏龍茶香,奶香等,你點觸某種味道,將鼻子伸進裝置裡。裡面會釋放人工香料模擬的香氣。這個時候,你和同伴在這個裝置裡聞到的柑橘味,奶香,茶香,才能 100% 保證是同樣的。

這大概是人類目前為止對氣味這一體驗能夠做到最精準的,「從文字、大腦對味道的記憶,到現實聞到的味道」的過程了。而且某種程度上說,它還能跨越空間,因為你可以發消息給同伴:在 XX 商場裡有個裝置,可以聞到黑加侖混合茉莉花的味道,你有空來試試。但是它終歸只是人工香精的模擬,它的選項也是有限的。它無法被你帶在身上,當你聞到某種好聞的味道,你用它記錄,它模擬生成,然後儲存。你再拿去和別人分享。不能。因為空氣裡的味道目前還無法被任何設備捕捉和儲存。更何況,如第一點所討論的,要讓氣味可以分享,還必須保證某種味道與它的名稱的對應精準度在人群中是一致的。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謝天謝地,在這個打卡文化氾濫,或者爛俗的時代,我們依然保有氣味這個終極私人體驗,嗅覺沒有像聽覺和視覺那樣,被無法遏制的分享欲所征服,它像森林深處某種貓科動物,神秘,靜謐,忽閃忽現,被發覺,被錯誤命名,被懷疑是否存在,但只有個體自身才能言說的體驗。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