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民小史・上集
【導語】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革命。
短短二十年間,我們從無私共享的「布施者」,變成被算法馴化的「機民」。
曾經的互助精神,如今只剩追蹤、點贊與情緒流通。
上集記錄這場轉變:從布施精神的退場,到資本以「清潔」之名完成收編。
第一回|布施精神與機民的誕生
“機民”,聽起來像“饑民”,但意思完全不同。
饑民缺的是糧食,機民缺的是屏幕照射的那點光。
饑民把米飯吞進肚子,機民把短影片與標語吞進腦子。
從表面看,機民與「網民」差不多,但少了一樣東西:布施精神。
早年的互聯網,布施者是播種人。
有人無償翻譯整部電影字幕,有人破解軟體、寫補丁,只署一個代號。
論壇裡,若有人安裝失敗,總會有人跳出來幫忙。
受益者雖貢獻不大,至少會轉貼分享,在底下留句「感謝」。
那是網絡早期的呼吸節奏——布施者播撒,受益者回饋,世界因此循環。
布施精神並非自然消亡,而是被逼退。
訴訟與政策一層層壓下,字幕組、破解論壇接連被封。
但火種未滅,它轉入遊戲世界、潛入開源社群。
我曾丟過一條狗,焦急地在網上發消息。
竟有人找到牠,還開車二十多公里送回。
那一刻,我看見網絡最早的樣子:陌生人之間的布施。
可這種精神,後來被新的邏輯取代——
算法與平台經濟的聯姻,把共享變成表演,把善意轉化為點擊。
於是,「機民」登場。
布施精神退居幕後,情緒邏輯主宰舞台。
這不是演化,而是一次徹底的換血。
第二回|算法幻境與資本邏輯
最容易陷入「機民化」的,是新生代與老年人。
新生代未經歷布施時代,以為互聯網本就是短影片與按讚。
他們的創作工具是手機,而非思想。
老年人更直接:一上網就跳進應用,被推送帶著走。
對他們而言,手機就是全世界。
他們所見的網絡,其實是流氓文化與商業邏輯打造的幻境。
算法只有一個目標——
讓你停留更久,讓廣告賣得更貴。
最能達成這目標的,從來不是知識,而是情緒。
算法像馴獸師,訓練人逐步成為「機民」。
布施精神一代還有免疫力,但終將邊緣化。
早期互聯網像西部荒野,
後來的整頓象徵法治進步;
但真正把風氣帶偏的,是「手機邏輯」與「流氓文化」的結合。
比特幣的崛起,是個完美隱喻。
它誕生於無政府主義的精神:人人可挖,人人共享。
直到變成市場工具,熱潮才開始收割。
AI 公司亦然。
它們沿用舊有模式:「先使用,後補救」。
矛盾的是,這正是布施精神的變體。
硅谷,本質上就是被體制收編的黑客烏托邦。
資本從不解決問題,只提供「乾淨的假象」。
流氓與垃圾並未消失,只是被掃進看不見的角落。
下一輪爆炸,只待新一代演算法登場。
布施精神的退場,是機民登場的第一幕。
而資本的「清潔幻覺」,才是第二幕的開始。
第三回|塵袋隱喻與清潔信仰
資本總愛披上清潔的外衣。
想想吸塵器:
廣告說它讓掃帚退休,但實際上——插電、吸塵、清理塵袋——
動作比掃地多一倍,價錢貴三倍。
吸塵器帶來的不是解放,而是「潔淨的幻覺」。
互聯網的邏輯亦然。
流氓文化沒有消失,只是被平台裝進資本的塵袋。
首頁整潔乾淨,內容井然有序。
可真相是:灰塵仍在,只是延遲爆發。
當塵袋撐不住,灰飛滿天時,
資本自然會再賣你一台空氣淨化器。
問題沒解決,只是被包裝成下一個產業。
兩百年來,資本的祕訣從未變過:
先讓你忘了如何掃地,
再把打掃服務賣回給你。
同樣的邏輯,被移植到網絡世界。
不再賣「資訊」,而是賣「潔淨感」。
最諷刺的是,
我們本有免費的清潔系統——
鼻毛與鼻腔分泌物,
靜靜守在那裡,攔下灰塵,不收一分錢。
但在資本邏輯裡,免費等於不存在。
連呼吸都被包裝成付費的生意。
塵袋的隱喻揭露了真相:
資本不解決髒亂,只延遲爆炸。
而當手機文化加速到無法回頭時,
真正的危險,才剛開始顯現。
【下集預告】
當人類習慣在直線上滑動、再也不會後退,
文明的刹車將全面失靈。
——下集:〈直線思維與四重修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