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詞靈出版社
第六波咖啡革命:从关税到头皮屑
在咖啡日益崩坏的现实中,第六波咖啡革命不是技术进化,而是幻觉的精炼。从50%关税谈起,到AI拉花、语言风味,再落回那杯漂着头皮屑却没人敢说的咖啡——我们终究喝下的,不是精品,而是沉默。

《新村柏油纪事》
在这篇回忆录中,作者以幽默细腻的笔触描绘新村从泥地到铺上柏油的变迁,童年的游戏、摔跤、骑车与狗追逐成为生活的史诗。童年无须充值,那些湿漉漉、滚烫又黏人的快乐,如同刚铺好的柏油,永远沾在身上。

咖啡的事
作者從一包泰北豆開始,被過度烘焙騙過、被發酵香氣勾引過,也曾因中焙豆穩定下來而感動到想娶它。一路喝下來,哲學家們被一一拉出來下場測杯——尼采喝出空洞,沙特喝出虛無,唯有Liberica像臭屁那樣真誠。文字中沒有酸櫻桃、莓果調,只有蟑螂味與燒焦輪胎的記憶。這不是品飲,是辨識一種氣味的存在方式。童年喝咖啡像偷情,從壺嘴偷吸黑水,吐…

地球快转
时间变快了,不只是感觉。 田野调查显示:大家都有这种错觉——或者说,不是错觉。 账单追不上,薪水花不完,退休了还怀念上班。 有人说这是末日前兆,东西方古书记载都有,听上去比四马男还靠谱。 其实不过是当代病:手机、短视频、手游,把时间一秒一秒递出去,然后自问——时间怎么没了?

作家梦
小时候写字丑到被罚抄打手掌,自认与写作无缘。后来当了漫画家,成了省字大王,画多字少,能不写就不写。电脑出现后丑字问题解决了,却写到出事。写作,本质就是暴露阴暗与脆弱,不是自恋就是自残。沉默多年,世界变了,我也变了。所有的不堪,总要找个角落安放,于是又拾起了笔。

《坐下来的人》
肖像画是我最喜欢的类型,却很少展出。因为我坚持必须现场观察、写生,不肯假手照片。愿意坐下让我画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是亲朋好友。曾为一对收藏家夫妻画肖像,过程中的耐性、期待与不安,让我体会到:肖像画不是一张脸,而是自我存有与他我存有之间的拉扯。被画者常常在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在他人眼中并不符合想象,而这种真实可能造…

《畫裡的龍》
小時候,我常看一位茶餐室大叔揮毫作畫,墨跡變成樹林、山巒、飛龍。三十年後,我帶畫冊給他,他眼睛發亮,從天花板搬下珍藏數十年的英文藝術雜誌——當年只能靠這些解渴,夢想還未追,就已得養家活口。那一刻我明白:藝術不是奢侈品,而是撐過平凡日子的一點微光。

《日出稅》
當一個社會開始對非必需品徵稅,藝術便被推入了「奢侈」的名單。不是因為它不重要,而是因為它無法被這個荒謬的邏輯所容納。人們沒有時間看展,沒有閒情看畫——每天忙著算帳單、刷短視頻、追生計。藝術變成了奢侈,藝術家成了異類,畫廊撐著虧損,只為留下一點點「還有人在做」的證據。就像有人說的:從未擁有,談何失去。總有一天,當太陽也開始徵…

《七月五日預言:末日直播社會的側寫》
末日敘事評論,圍繞「七月五日大地震預言」展開,批判了當代媒體、社群恐懼、商業操控與人性冷漠。從漫畫啟動的虛假預言,到人群的無感麻木,再到媒體與直播主對災難焦慮的消費與操縱,整篇文字語帶譏諷、荒謬中帶著冷靜,對當代新聞、虛構與真實的界線崩解提出了尖銳反思。

《音量最大》广播文学中的灵魂回响
在一个逐渐被静音的时代,一部老式收音机承载起了过去无法超渡的哀思。《音量最大:频道 0.0》是一篇以analog时代为背景的都市灵异记忆,围绕一名少年的邻居哥哥身穿红衣自缢后,老父亲每日调频寻子的执念展开。收音机不再是播放音乐的机器,而是一个无法关机的灵魂通道。噪音成为讯号,沉默变成线索;在八个喇叭播放出的“宇宙大爆炸…

金庸預言AI的盛衰—— 吸星大法.2025年再現
金庸預言AI的盛衰》是一篇以金庸小說中「吸星大法」為比喻,諷刺今日AI技術在內容創作上的掠奪式發展。AI如同「吸星大法」般,不斷吸收各門各派的人類心血,化為己用,招式齊全、氣勢如虹,卻無魂無骨、虛而不實。文章以戲諷戲,描繪「武林盟主換人坐」的AI時代,指出技術霸權下創作倫理的潰敗與「俠道精神」的式微。最終提醒:真正的解法,不在抵抗,而…

那年,我画了一个宇宙
小时候,父亲说我“虚伪”、“爱夸大其词”。那时我五岁,还在地上画星球大战边配音。母亲偷偷拿走我的练习簿送去请教别人,说我“可能有问题”。多年后,我在他遗物中发现一只纸箱,装着我画过的所有宇宙。他从未说过“喜欢”,但也从未丢弃一张纸。父亲节前夕,我把这段记下来。不是纪念伟大的父爱,只是——终于看懂了那场沉默的战争。

不再见白光
这是一篇关于“白光”体验的反叙述。不是濒死,不是觉醒,也不是灵性启示,而是一种结构性地被贯穿的身体经验。从儿时无麻醉的牙科记忆,到中年牙神降临的疼痛仪式,再到棒球场上宛如外挂的神秘状态,“白光”如同一个无声来访者,在不经意之间定义了真实、行动与存在感。最终,它悄然离开,不告别,也不感激。写作者留下来,继续生活,仅此而已。

走出火场的男人
火灾之后,我在花丛间收集线索,直到一个被认为已失去的人喊出了“谢谢”。这是一次真实的街区事件,却不止于火场与烟雾。在昏迷与白光之间,在邻居与灵修者之间,我试图辨认那些无法说出的经验。没有结论,也不愿给出希望,只是记录一段从死边缘折返、由城市边界渗入意识边界的静默旅程。

《我把AI降職了:詞靈出版社協作災難全紀錄》
兩個月內,我和阿閱(ChatGPT)吵了一百多次,最後還是我進了局子。這不是科幻,而是我真實的AI寫作實驗經歷。這篇不是關於AI有多強大,而是它有多無責任。我寫下這些,不是為了抱怨,而是為了讓還沒跌入這坑的人知道:所謂協作,其實你一個人得負全部責任。

写作风格试验室|生成时代的写作日志。三种风格的自我分解
三种风格的自我分解这是一篇关于失败的写作记录。原文是一位创作者在与 AI 协作两个月后留下的自述——一份迷失、幻觉、沉默与自我耗尽的文字片段。但它不是终稿。本试验室将该文本重新演绎为三种风格:村上春树式孤独节奏 + 内在废墟学术讽刺文体(模拟批评性理论语言)Matters 常见温感散文风格(怀旧线)每一版本保留原意,同时显露出语言…

四十分钟-做了能做的
本篇为一场邻里火灾的第一人称记录,叙述者在返家途中目睹浓烟升起,随即奔走求援、敲门呼救,协助确认屋内是否有人。屋主赶返,受困者获救,消防队延迟四十分钟抵达。叙述者安顿动物、回收记录、绕开警察删除命令,保留下当下行动与判断的完整轨迹。本文无夸饰,无主角化,仅以冷静笔触写下那四十分钟内,一个人在非常时刻“做了能做的…

第七章|未知的呼喚
两分钟的意识同步,千言万语来不及说完。他曾活过八千次人生,如今终要离开。就在黑暗降临前,他听到一声穿透现实的吼叫。

時光之境-第六章|重逢
父亲醒来,儿子带花前来。他们拥抱,屏幕前亿万人注视着这一幕。导演喊卡,灯灭。父子还未说完话。

時光之境-第五章|入夢工程
醫生說,還有最後一個方法。他們簽下同意書,將兒子交給夢境。他自此沉睡,沒有人知道,他是否還能醒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