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零
被繁華掩埋的根:安邦新村的未竟故事
今天看到的安邦新村,跟七、八十年代的安邦新村,是完全兩回事。安邦新村,不只是歷史,它是城市的根。曾經供應勞力,如今只剩幾條街與一座老人公園。不要被繁華蒙蔽:忘了新村,城市就忘了自己怎麼活過來的。

三日书之后
一段不为立碑,而为相遇的旅程
内心的恐惧
为了挽留读者,来一段从高处坠落的故事好像有点必要。 但人生不是一场观众买票进场的戏。高处坠落并未发生,习惯孤独的我,决定继续更孤独。

高光时刻
所谓高光时刻,并非荣耀,而是孤独。童年领奖,换来同学嫉妒;救人,反被仇视;救火,人情烧光。艺术展览带来掌声,却让朋友疏远。阳光打在脸上,台下却冷箭齐发。高光只是幻灯片,亮一瞬,暗更长。真正的高光,不是镁光灯,而是习惯孤独仍能往前走。

三日书 · 第一天|转折点
人生的拐点常常不在葬礼,也不在结婚证书上,而是在某个下午,你学会一个坏习惯。

你住哪儿?
这篇以日常细节拆解马来西亚的住房—阶级秩序:车可租、房须供;地址变名片、社交成电梯;“安邦”一地两面;组屋与公寓的金融外壳化;保安象征体面与边界。

书后感|洒家
自由写不是审判,只是拒绝装作没看见。男人的悲哀,移工的求存,写下,就是最低的诚实。
第三日|爱情病学报告——致那场无法解释的发烧
恋爱不是童年的回声,而是人生自愿迎向的陨石。它让我们发热、失控、语无伦次,留下终身的刻痕。比起心理学的溯源或医学的解释,爱情更像一场水痘:发作时滚烫,痊愈后免疫——唯独疤痕永远留在心里。

魔咒解除了:一封迟来的情书
在洒家唱卡拉OK的中年人,是不是都寄了封情书给年轻时的自己?

《我写过一封两万字的情书,写完就丢河里了》
一段在柏林聊天室里未竟的对话、一封写了两万字却无人签收的情书。不是写给她的,是写给自己的。而我直到多年后,才终于打开来看。

从泥路驶向黎明
孩子坐上校车,从新村的泥路驶向黎明的城市。窗外的街景逐渐变幻,从铁皮屋到殖民洋房再到摩天大厦,一路像在参观社会阶层的博物馆。这一趟日复一日的通勤,不只是上学,而是命运划线的开始。

第六波咖啡革命:从关税到头皮屑
在咖啡日益崩坏的现实中,第六波咖啡革命不是技术进化,而是幻觉的精炼。从50%关税谈起,到AI拉花、语言风味,再落回那杯漂着头皮屑却没人敢说的咖啡——我们终究喝下的,不是精品,而是沉默。

《新村柏油纪事》
在这篇回忆录中,作者以幽默细腻的笔触描绘新村从泥地到铺上柏油的变迁,童年的游戏、摔跤、骑车与狗追逐成为生活的史诗。童年无须充值,那些湿漉漉、滚烫又黏人的快乐,如同刚铺好的柏油,永远沾在身上。

咖啡的事
作者從一包泰北豆開始,被過度烘焙騙過、被發酵香氣勾引過,也曾因中焙豆穩定下來而感動到想娶它。一路喝下來,哲學家們被一一拉出來下場測杯——尼采喝出空洞,沙特喝出虛無,唯有Liberica像臭屁那樣真誠。文字中沒有酸櫻桃、莓果調,只有蟑螂味與燒焦輪胎的記憶。這不是品飲,是辨識一種氣味的存在方式。童年喝咖啡像偷情,從壺嘴偷吸黑水,吐…

地球快转
时间变快了,不只是感觉。 田野调查显示:大家都有这种错觉——或者说,不是错觉。 账单追不上,薪水花不完,退休了还怀念上班。 有人说这是末日前兆,东西方古书记载都有,听上去比四马男还靠谱。 其实不过是当代病:手机、短视频、手游,把时间一秒一秒递出去,然后自问——时间怎么没了?

作家梦
小时候写字丑到被罚抄打手掌,自认与写作无缘。后来当了漫画家,成了省字大王,画多字少,能不写就不写。电脑出现后丑字问题解决了,却写到出事。写作,本质就是暴露阴暗与脆弱,不是自恋就是自残。沉默多年,世界变了,我也变了。所有的不堪,总要找个角落安放,于是又拾起了笔。

《坐下来的人》
肖像画是我最喜欢的类型,却很少展出。因为我坚持必须现场观察、写生,不肯假手照片。愿意坐下让我画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是亲朋好友。曾为一对收藏家夫妻画肖像,过程中的耐性、期待与不安,让我体会到:肖像画不是一张脸,而是自我存有与他我存有之间的拉扯。被画者常常在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在他人眼中并不符合想象,而这种真实可能造…

《畫裡的龍》
小時候,我常看一位茶餐室大叔揮毫作畫,墨跡變成樹林、山巒、飛龍。三十年後,我帶畫冊給他,他眼睛發亮,從天花板搬下珍藏數十年的英文藝術雜誌——當年只能靠這些解渴,夢想還未追,就已得養家活口。那一刻我明白:藝術不是奢侈品,而是撐過平凡日子的一點微光。

《日出稅》
當一個社會開始對非必需品徵稅,藝術便被推入了「奢侈」的名單。不是因為它不重要,而是因為它無法被這個荒謬的邏輯所容納。人們沒有時間看展,沒有閒情看畫——每天忙著算帳單、刷短視頻、追生計。藝術變成了奢侈,藝術家成了異類,畫廊撐著虧損,只為留下一點點「還有人在做」的證據。就像有人說的:從未擁有,談何失去。總有一天,當太陽也開始徵…

《七月五日預言:末日直播社會的側寫》
末日敘事評論,圍繞「七月五日大地震預言」展開,批判了當代媒體、社群恐懼、商業操控與人性冷漠。從漫畫啟動的虛假預言,到人群的無感麻木,再到媒體與直播主對災難焦慮的消費與操縱,整篇文字語帶譏諷、荒謬中帶著冷靜,對當代新聞、虛構與真實的界線崩解提出了尖銳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