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波咖啡革命:从关税到头皮屑

巴西咖啡豆被课以50%关税。
听起来很可怕?是的,但你可能没料到——即使没有这笔关税,每年因气候变迁自然“抽水”的咖啡产量,也早已超过这个数字。你看不到的那一半,正是以霉变、未熟、干瘪、风味紊乱的方式在消失。
不仅量少了,质也变了。越来越多的咖啡像是从被火吻过的土地中挣扎而出,混着泥气与疲惫的甜。
这比当年的咖啡锈病更隐秘、更持久、更无解。
可与此同时,技术浪潮却轰轰烈烈。
今年这架磨豆机说能磨出“更有穿透力的香气”,明年那台咖啡机就号称“控制每一滴的前世今生”。AI拉花机器人也出场了,据说能在奶泡上画出你的童年阴影。
但请问一句——你还有豆吗?
原材料在枯萎,表演却越来越精致,像是灾难片的布景预算翻倍。
大家都在赌观众只闻香气,不问真相。
既然真豆越来越难得,不如逆向思考:
给每位顾客配一个风格化的ChatGPT好了,用语言幻觉来提供“风味描述”。甜瓜、熟梨、葡萄干、太妃糖、花生酱、荔枝皮、煮焦的橡胶……任你点选,想喝什么,先告诉你嘴巴该如何想像。
别笑。你之所以排队两小时吃那家餐厅,是不是因为美食评论说那道菜“像童年躲雨时啃的热面包”?
我抽每一支烟都有广告词在脑海中回荡,
你喝每一口咖啡,也未必逃得掉文字所织的香气陷阱。
所以我说,第五波咖啡革命根本搞错了重点:不是拉花拉得多像,不是温度控得多准,
而是该交给聊天机器人接手,把“第六波”打造成完全语言主导的幻觉产业。
产区无所谓,处理法听听就好,土地不再保证品质,天公也不再作美。输了起跑线,就在终点玩包装。
这不是产业病,这是系统病。
你以为你喝的是咖啡,其实你喝的是剧本。
——但别急着喷我矫情,我们每个人都喝过。甚至,我还端出过一杯带“真实感”的给人喝。
有一次,不小心掉了一片头皮屑进咖啡中。
那位客人看到了,却什么也没说。也不敢喝。也没离开。
就这样,他低头盯着那杯漂浮着一点白色小屑的单品手冲,我则瞪着他——
我们之间的空气比咖啡还苦。
我心里不停在问:为什么没有人说?
你明明看见那粒屑,却不敢指出;
你明明知道系统脏了,却选择闭嘴;
你明明可以换一杯,却不想麻烦。
你喝下去的不是咖啡,是顺从。
所有人都知道杯中有问题,
但大家一致决定——继续喝。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