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稅》

詞靈出版社
·
·
IPFS
·
當一個社會開始對非必需品徵稅,藝術便被推入了「奢侈」的名單。不是因為它不重要,而是因為它無法被這個荒謬的邏輯所容納。人們沒有時間看展,沒有閒情看畫——每天忙著算帳單、刷短視頻、追生計。藝術變成了奢侈,藝術家成了異類,畫廊撐著虧損,只為留下一點點「還有人在做」的證據。就像有人說的:從未擁有,談何失去。總有一天,當太陽也開始徵稅時——那些望著日出的人們,也不會再抬頭了。
日出稅

《太陽還沒抽稅》

鄰近的一間茶室,七月一號開始關門了。
老闆想得很美——等兩年,政府換了,風頭過了,再開門做生意,說不定還能撿回條命。
我心想,他大概不明白這個道理:
——不做生意,不等於不交稅。
——難道你能不吃、不喝、不生病?難道你小孩不上學、不呼吸?
這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不是陽光,不是雨露,而是稅。你活著,就得交,哪怕是喘氣。

說到這兒,我想起一部紀錄片,裡面有個苦行僧,不吃不喝,天天望著太陽,照樣活得好好的。
這是特例。
真要全民都學會了靠太陽活命,政府分分鐘能給你推出個「日出稅」,按看太陽的時間長短收費,公平、公正、不遺漏任何人。
我爸大概又要來報夢,說我說話太誇張。我是不太認同的——誇張?
這社會本身比我說的還要誇張。

比如,看看那些免費的藝術展。別以為是免費——那光線、場地、冷氣、宣傳——哪樣不要錢?
展地燈光——抽!
好不容易有個倒霉蛋肯買一幅畫——抽!
為什麼畫廊不像茶室一樣關兩年呢?因為關門沒人抽稅,開門了,哪怕沒人買畫,他們也能把稅轉嫁到畫家和買家頭上——
一環扣一環,連地獄都沒這麼講究。

有人說藝術品課奢侈稅是應該的,理由嘛,不外乎兩個字:非必需,而且貴。
我忍不住想了想——
眼睛看太陽暫時還沒抽稅,看畫、看藝術品,倒得交了。

有人天真地說:「買畫才交稅,看又不用。」
——我笑了。
沒人買畫,畫廊開給誰看?藝術家畫給誰賣?就算畫家窮得去撿破爛,他買顏料、交房租、水電,還是得乖乖交稅。
這是一個你什麼都不做,也有人能從你身上薅下一層皮的世界。

藝術行業可能真的會消失,不是因為它不夠好,而是——
人們每天都忙著看帳單、刷短視頻、追打折,哪有閒情去看展?
而馬來西亞當代藝術正在消失,不是因為它不重要,而是——它無法被這個社會的荒謬邏輯所容納

我在村裡,村民看我的眼神跟看流浪狗差不多——只因為我是個全職藝術家。
有人說我家裡有遺產,有人說我老婆養著我,還有人說我可能在捞偏門。我倒覺得——
第三個說法最貼近現實。
因為在這裡,靠畫畫吃飯,本來就是偏門。

這個七月過後,或許他們會改觀。
畢竟藝術品被列為奢侈品,總算在村子裡找到了個像樣的社會地位——被課稅。

有一次,鄰居搬新家,請我去入伙酒。
我攞了自由餐,吃兩口打算交差走人。偏偏新村那個半退休的「記者」坐到我面前——那人腦袋是活的字典,十里八村的破事全寫在他的有機腦裡。
我準備好隨時掏出講稿,沒想到他全程一句話也沒問。
我心想:難道是我氣場變強了?
回到家照了照鏡子,沒變——
是他早就知道我這人是畫畫的——而「藝術」這個話題,學校沒教、生活裡沒見、報紙沒寫,無從下手。

我朋友在臉書上問,為什麼藝術家們面對奢侈稅還能老神在在?
我想說:因為大多數人早轉行了,剩下的寥寥無幾。
光是解釋為什麼藝術品不是奢侈品就已經夠難的了。
生平沒進過藝廊的人多得是——
從未擁有,談何失去?

說到底,這社會還有人在畫畫、還有人辦展、偶爾還有人買一幅畫——
本身就已經是件奢侈事了。
所以,課奢侈稅——合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詞靈出版社詞靈出版社 由阿零主編,持續推進風格創作與生成實驗,建構未來寫作的不可替代性。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地球快转

作家梦

《坐下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