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的人生《組曲》:從音樂家到人道主義者的蛻變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
·
IPFS
·
三次錄音見證了馬友友從「音樂家」到「藝術家」,最後接過卡薩爾斯、羅斯托波維奇手中火炬的「當代音樂人道主義者」等三個階段。

作者:王敏而

2022年6月馬友友幫助的阿富汗國家音樂學院學生成功抵達葡萄牙接受庇護,馬友友特地前往里斯本與這些年輕阿富汗音樂家一同舉行音樂會。 圖/美聯社

▌接續上篇:〈從冷戰舞台到絲路對話:馬友友的20世紀世界音樂文化之旅〉

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自從卡薩爾斯演繹以來,已經成為所有大提琴家必須通過的考驗。面對這套曲目,除了技巧層面的琢磨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對《組曲》所乘載「人權」、「和平」等普世價值的政治意涵。在馬友友超過40年的職業演奏生涯,至今一共發行過三次全本的《組曲》錄音,分別發行於初出道時期的1983年、馬友友嘗試許多跨界演出的1998年,以及啟動「全球巴哈計畫」的2018年。這三次錄音見證了馬友友從「音樂家」到「藝術家」,最後接過卡薩爾斯、羅斯托波維奇手中火炬的「當代音樂人道主義者」等三個階段。

▌大提琴的基石:1983年《組曲》

在20世紀下半葉,會發行全本《組曲》錄音的大提琴家,通常是已縱橫樂壇多年的成名大師,馬友友卻在年僅28歲時就發行第一套《組曲》錄音,可謂一大創舉。在這份錄音中,馬友友的詮釋沒有離經叛道的挑戰,也沒有年輕大提琴家為賦新辭強說愁的造作,而是以紮實又不刻意賣弄的技巧為後盾,贏得了聽眾與樂評們的青睞。

馬友友的演奏給人最鮮明的印象是技巧乾淨精準、結構工整和音色溫暖。幾乎每一首舞曲的節奏把控都可以達到從一而終的穩定性,特別是在技巧要求最高的第六號組曲,節奏也鮮少因為抝手的技巧而拖沓。

雖然在少部分樂評耳裡,馬友友的詮釋有些保守,不若老大師們展現的強烈個人特色,但這套《組曲》錄音中「大巧不工」的演奏,依然奠定了馬友友身為傑出古典音樂大提琴家的地位。同時,這份錄音也替馬友友贏得了1985年葛萊美獎「最佳器樂獨奏家」獎項的肯定......

全文閱讀:

馬友友的人生《組曲》:從音樂家到人道主義者的蛻變


🔔關注轉角國際,認識國際新聞🔔

更多精采好文:轉角國際官方網頁

追蹤社群 訊息不漏接:轉角FB轉角IG

週更深度 Podcast:重磅廣播

日更新聞 Podcast:轉角Daily Podcast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