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華人vs傳統華人;「陸的原理」與「海的原理」
最近在新加坡的一些閱讀與思考。
在寫標題的「海峽華人」即東南亞或南洋華人之前,先寫「傳統華人」。其中又分「陸地的原理」與「海洋的原理」。
中華文化地大物博,大陸有的人一直生活在內陸,長大後才見到大海甚至沒有見過;有的人生活在海邊,如南方沿海地區,甚至是棲息島嶼。
我自己無論是出生在泉州晉江海邊,去到臺北,求學與工作又移居香港,不變的是一直出生成長於南方沿海,也一直是海洋的原理與思維。
這里的陸地與海洋,還可相對地對應農耕與遊牧,即穩定與流動。
在我的家里面,祖上爺爺奶奶是下南洋的一代。
理論基礎:「陸的原理」與「海的原理」
梅棹忠夫的“陸的原理”與生態史觀
社會結構:為了應對遊牧民族的沖擊和治理廣闊領土,形成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權力高度集中,社會結構呈金字塔型,強調秩序、穩定和集體主義。
經濟模式:以內陸農耕和陸地貿易(如絲綢之路)為基礎,相對自給自足,但易趨於內卷化。
思維模式:大陸性思維,重視陸地安全、疆界劃分、縱深戰略和中心輻射式的朝貢體系。
核心:其學說被稱為“文明的生態史觀”,強調地理環境、生態條件對文明形成和社會結構的決定性作用。
“陸的原理”:主要體現在梅棹忠夫所說的“第一地區”(舊大陸幹燥地帶東起中國,西至北非、中東的廣闊區域)。
川勝平太的“海的原理”與海洋史觀
社會結構:海洋網絡是去中心化、網狀分布的。權力分散,依靠港口、商站和貿易節點連接。社會更具流動性和開放性。
經濟模式:以海上貿易為核心,是“交換的文明”。注重商業、金融、信息和資源的跨海域流通。經濟活力源自與外部的連接。
思維模式:海洋性思維,重視航線安全、自由貿易、信息互通和靈活變通。文化上更具雜交性和包容性。
核心:其學說旨在構建一個以亞洲(尤其是東亞和東南亞)為中心的“海洋聯邦”敘事,挑戰以西方為中心的現代史觀。
🌟核心洞見在於:將這兩種“原理”從歷史分析工具,提升為理解當代“中華世界”內部動態的相互作用力。
梅棹生態史觀和川勝海洋史觀,並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也不是二者擇一的問題。世界史的前進軌跡,永遠比我們任何人想像的要更為多線與覆雜。不像百米賽跑,反而更像馬拉松比賽,完全看不到終點,過程也不可預測。這就是梅棹忠夫強調的「自發性演化」或「自發性消長」。
也就是說,不管是「陸的原理」還是「海的原理」,都只是在世界史或地球這個「場所」中相互作用並且對抗競爭的原理、原則而已。「陸的原理」說明了幹燥地帶的遊牧和濕潤地帶的農耕兩者間的對抗和「棲地分離」原則,並且構築出日常生活的基本條件與社會的基本結構,創造出了國家成形的基礎 。另一方面,「海的原理」則經常帶入與日常生活及社會基本結構異質的事物,並藉由外部的作用力改變了日常,讓社會產生變化。
如果我們接續梅棹忠夫的陸地史觀與川勝平太的海洋史觀,把由中國內地、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及東南亞的華人社會所構成的「世界單位」,稱爲「中華世界」的話,那麽,我們又可以把中國內地稱為「大陸中華世界」,而把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及東南亞的華人社會稱作「海洋中華世界」。
眾所周知,自從鄧小平帶領中國重回世界史的舞台以來,四十余年來,力的方向,一直是從「海洋中華世界」不斷地朝向「大陸中華世界」作用。但是,晚近,隨著中國強力地回歸世界史,與過去的方向相反,「大陸中華世界」對「海洋中華世界」的力的作用,也愈來愈明顯。(類比川勝修正原理)
二、“大陸中華”與“海洋中華”:一個動態的世界單位
這個對“中華世界”的劃分極具創意,它跳脫了古今、東西,以傳統的主權國家邊界,以一種基於文明、經濟和文化聯系的“網絡式”視角來審視。
“大陸中華世界”:
代表:中國大陸。
特征:是“陸的原理”的集中體現。擁有強大的中央Power、完整的工業體系、龐大的內陸市場和深厚的農耕文明根基。其力量源自其體量、組織和內陸縱深。
“海洋中華世界”:
代表: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及東南亞華人社會。
特征:是“海的原理”的鮮活典範。這些經濟體無一不是通過融入全球海洋貿易網絡而繁榮起來的。它們具有高度的外向性、商業精神和國際化視野,扮演著資金、技術、信息和管理經驗“中介者”的角色。東南亞華人更是“海峽華人/峇峇娘惹”文化的繼承者,本身就是文化融合的產物。
關鍵點:這兩個“世界”並非割裂,而是同一個文明母體在不同生態和歷史路徑下衍生的兩種不同形態,彼此之間通過深厚的歷史、文化、血緣和經濟紐帶緊密相連。
三、力的方向轉變:從“海洋輸入”到“大陸輸出”
第一階段(改革開放至約2010年):“海洋中華”向“大陸中華”的作用力
資本:來自港、台、新及東南亞的華人資本是改革開放初期最重要的外資來源。
模式:“海洋中華”帶來了出口加工模式、企業管理經驗、國際市場渠道和金融服務業標準。
文化:港台流行文化(音樂、電影、電視劇)對大陸產生了巨大影響。
表現形式:
本質:這是“海的原理”——開放、交換、商業網絡——從外部注入“陸的原理”主導的體系,激發其變革活力的過程。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本質上是為“大陸中華”打開了面向“海洋中華”乃至全球海洋的窗口。
第二階段(近期至今):“大陸中華”向“海洋中華”的反向作用力
經濟引力:中國大陸成為“海洋中華”經濟體最大的貿易夥伴、最重要的市場和生產基地。其經濟波動直接影響後者。
資本輸出:中國對外投資(“一帶一路”倡議、收購兼並)深度影響“海洋中華”地區的產業和基建。
模式輸出:中國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數字支付、電子商務等開始反向輸出。
政治與文化影響:大陸的政治敘事和文化影響力(“中國模式”、國學熱、華流影視)日益增強。
轉變動因:中國的綜合國力,尤其是經濟實力、科技能力和軍事力量迅猛增長,成為全球性力量。
表現形式:
本質:這是“陸的原理”——以其巨大的體量、組織力和資源動員能力——開始重塑其周邊的海洋秩序。它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定義規則和流動的方向。
四、川勝“修正原理”的類比與未來展望
在川勝的理論中,邊緣的海洋地區通過不斷吸收先進文明並創新,最終能對中心大陸進行“修正”甚至超越。
歷史的類比:過去,日本和東南亞曾作為海洋邊緣,吸收中華文明並發展出自身特色。如今,角色似乎正在發生變化。
當前的體現:今日的“大陸中華”在經歷了“海洋中華”的輸入和自身工業化之後,正在嘗試一種前所未有的模式:即融合“陸的原理”的組織力與“海的原理”的開放性。它試圖成為一個兼具大陸體系和海洋影響力的“海陸雙元帝國”。
未來的張力:這種力的反向作用,必然在“海洋中華世界”內部產生覆雜的反應:
經濟上的融合與政治文化上的自主性之間的張力。
巨大的機遇(共享發展紅利)與現實的擔憂(過度依賴和被同化)並存。
“海洋中華”能否以及如何保持其獨特的“海洋性”優勢,並在新的力量格局下找到自身定位,將是未來的核心議題。
結論
這個思考框架提供了一個極其有力的視角來理解中國與世界,特別是與周邊華人社會的關系變遷。它告訴我們:
歷史是動態的:力的作用方向會隨著權力結構的改變而逆轉。
文明是覆合的:“中華世界”不是一個單一體,其內部始終存在著“陸”與“海”兩種基因的對話、張力與融合。
未來是博弈的:未來的亞太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大陸中華”的龐大力量與“海洋中華”(及其所連接的全球海洋體系)的靈活網絡之間,如何找到一種新的、穩定的互動與共存模式。
這是一個宏大的敘事,相關思考觸及了當前地緣政治和文明演變的核心。
如果對這方面感興趣,依然歡迎來信交流:mak[email protected]
另,關於標題的第二部分《華人出海的第一站是新加坡還是清邁?》下一篇來續... 祝大家周末愉快~
寫於新加坡·晚晴園 孫中山南洋紀念館 (目前正在維修中,重啟日請查官網)
備註:「陸的原理」vs.「海的原理」──《文明的海洋史觀》導讀 — 摘錄陳永峰老師文章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