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jaded.che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ISCN
iscn://likecoi...qM/1

债的影子:从罗马广场到今天的房贷

jaded.chen
·
两千年前的罗马小贩抱怨银币越来越轻,四百年前的明朝百姓为白银紧缺而发愁,三十年前的日本人困在通缩的长夜里。今天,我们看着英国、日本国债收益率飙升,也在房贷和账单前叹气。债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它是文明的暗河,也是个人的日常阴影。

债这个东西,像影子一样跟着文明走。最近看新闻,英国国债收益率创了新高,日本长债也爬到历史天花板,国内又有人说中国陷入“债务通缩”。我忽然觉得,这一幕并不新鲜,两千年前的罗马人,四百年前的明朝人,三十年前的日本人,都已经演过同样的戏,只是换了舞台。


古罗马人对钱的感受是很直观的。德纳里乌斯银币最初沉甸甸,拿在手里有分量,能买到一大袋小麦。可是三世纪以后,帝国财政掏空了,皇帝们没办法,只能一次次削薄硬币,把银子一点点掺成铜。市民最初没察觉,还以为价格挺稳,钱反而更值,可那是幻象。等到某一天,大家发现一枚钱连一块面包都买不到,军队还在逼着要饷银,帝国的信誉就崩了。债没有“国债”这个现代形式,却在每个士兵的口袋里、在每个商贩的账簿里。罗马人其实也活在债务的阴影下,只是他们感受到的是钱越来越轻。


明朝万历之后,故事换了一个版本。白银成了帝国的血液,田赋和商税都要用银子缴。可偏偏海外战争不断,矿产又不稳,流入的白银越来越少。结果是什么?朝廷没钱,百姓惜售,市场上的银子越发稀罕,所有人都攥着手里的钱不敢花。银贵物贱,欠债的人要用更值钱的银子去还旧账,这不就是通缩吗?市场不转,财政崩塌,最后连军饷都发不出来。债务的绞索勒住了整个王朝。


再往近处看,日本九十年代,泡沫轰然破裂。房价、股价掉进深谷,企业背着巨债,家庭拼命存钱,消费意愿全无。银行怕坏账,不敢放贷。CPI、PPI常年在零上下晃悠,通缩成了一个时代的底色。债没有消失,反而因为价格下降,债务负担更重,企业越发无力,居民越发谨慎。恶性循环一层套一层,成了所谓“失去的三十年”。


今天的中国,听上去是不是有点眼熟?房地产走下坡路,地方政府债务沉重,企业投资意愿不足,居民存款不断攀升,物价涨不动甚至掉下去。你说这是日本九十年代的翻版也行,说是明末“银根紧缩”的现代化身也行。无论是“钱越来越轻”还是“钱越来越紧”,最后受苦的都是普通人:有人发现工资追不上房贷利息,有人发现存款越攒越多却不敢花出去。债,就这样潜入了我们的日常。


新闻里说英国国债利率5%多,日本三十年期冲到3%多,那些数字看似冰冷,其实背后是一样的叹息。罗马广场的小贩摸着缩水的银币,明朝农民对官府的徭役叫苦,日本上班族缩衣节食只为还贷,我们盯着房贷账单发愁,其实都是一副表情。债不是别人家的故事,它是文明的暗河,流到哪里都泛着相似的涟漪。


我常想,债到底是什么?它当然是数字,是合同,是一张张写满利率的纸,但更是时间。罗马皇帝透支的是未来的矿银,明朝透支的是未来的税收,日本透支的是未来的消费,我们透支的,是未来几十年的收入和选择。债不是洪水猛兽,可它会像影子一样,一直跟着你,直到有一天,敲门收账。


两千年前的罗马人抱怨过,一枚钱买不到面包;今天我们也在叹息,工资赶不上物价和利息。文明跨过千年,舞台换了无数次,债务的戏却一遍遍重演。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