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KJOH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故事說了那麼多次

KJOH
·
·
那些我們早就懂了的道理,為什麼還是活不好?習氣是懂了以後還做不到的那一塊。懂一件事,跟做到一件事,是兩回事對吧?

我們總在找答案,不是嗎?

可是,一直找答案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有一天真的找到了呢,那之後要怎麼辦?會不會只是靜靜地放在某個角落,像童年藏起來的糖果,曾經急切渴望,最後卻因遺忘而發黴?
我開始懷疑,找答案這件事,也許從來都不是為了真的「找到」,而是一種讓人安心的動作,至少我們還在路上,至少我們還沒有停下來承認空白。

時間,是一種必要的距離,它拉長了每一個「我好像懂了」的瞬間,讓那些故事像一面又一面的鏡子擺在我們面前。有時是街頭擦身而過的一句話,有時是舊書裡摺角的那一頁,有時是一場夢,或者一封沒寄出的訊息。它們的存在彷彿只是為了提醒我們:你曾經也這樣想過。

你其實早就知道。
可是人有慣性,沒什麼奇怪的。總是在最需要記得的時候選擇遺忘。
忘記、不想記得、甚至選擇性記得,其實都是我們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像水繞過石頭,像眼睛避開強光,像在明明知道該離開的時候還是多留一分鐘。
有時不是不懂,而是懂得太清楚,所以假裝沒聽見。

我們明明早就讀過那些故事,記得那些道理,感動得一塌糊塗,還曾經發誓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但生活很擅長模糊重點,它會用日常的雜音悄悄將真理抹平,讓一切重新變得模糊,像霧,像沒說出口的話,像某些只存在當下的頓悟。

所以才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更好,而是為了喚醒那個正在沉睡的自己。
就像把一個故事重讀十遍,並不是因為前九次沒看懂,而是第十次你終於在某一個句子裡,看見自己曾經假裝忘記的模樣。

我也一樣。

再遇到一次,我也會相信,這次不一樣,一直想找答案,像是從再次犯錯的心虛裡逃脫,找出有沒有新的他山之石。從自己身上找,從外在的人、關係、失敗的場面找,有時也從一些無法言明的、甚至神秘的地方找:夢裡、塔羅裡、雲的形狀、或一種無來由的直覺。只要再多一點線索、再多一個解釋,我就能拼出某個更完整的圖,明白為什麼事情會這樣、為什麼我會是現在的我。可是答案不會一次給你全部,它總是斷斷續續,像一個人在說故事,中間還會停頓去喝水,然後說:「我們下次再繼續。」

不過,其實並不複雜,藏在那些小故事裡,有些道理我們早就懂了,是那種一聽就點頭、覺得「對、真的很有道理」的那種理解。

可道理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你懂了,然後呢?

道理化身為故事,不是因為人喜歡聽故事而已,而是因為人需要記得,那些在當下覺得自己頓悟的瞬間。習氣這個東西很頑固,它像一條無聲的舊路,總會在你想改道的時候,把你拉回原來的方向。你明明知道了、明明剛剛才懂,可是一個眼神、一個留言、一個不合時宜的挑釁字句,就足以把你整個人拉回過去的那種自己。

習氣不吼你,它只是微笑,說:「沒關係啊,你還是這樣的嘛。」而你也真的就那樣了。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所以故事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不是因為我們沒聽過,而是因為我們需要提醒。
每一次的重複都是一次練習,一次小小的抵抗,一次不讓自己全然滑回舊軌道的嘗試。


狐狸說:「你得對你馴養的一切負責。」

小時候,只覺得很浪漫,像是愛情的什麼誓言。後來長大了幾次,又讀了幾次,每一次都覺得這句話變重了。「馴養」是什麼?是你主動靠近,是你選擇在某個人身上多花時間、多給耐心,是你讓彼此習慣了對方的存在。可是人很容易忘記,關係不是建立完就會自動持續的東西,它像某種需要每日餵養的東西。你停了,它就餓了。你走了,它就枯了。

所以我每次聽到人說「我沒想太多啊」「那時候只是剛好」「我只是習慣了你在」,我都會有一點點心酸。因為這些話都在說一件事:我沒有準備好對我的馴養負責任。可是我們不是也這樣嗎?明明懂這句話的份量,明明曾經熱淚盈眶,卻在現實裡學會冷處理與退出。

習氣說,維持距離比較安全。不要太親密,不要投入太多,不要期待太多:這樣受傷的時候才不會那麼痛。可是這樣我們就沒辦法真的「馴養」,我們只是在製造一種模擬的親密感,用「好像有連結」來代替真正的靠近。

有時候我會突然想到,那隻狐狸後來怎麼樣了?牠有沒有後悔?牠有沒有等?又或者,那句話根本不是對小王子說的,是對我們說的。每一個以為自己可以不負責任地靠近與離開的人。


於是那些不段複製貼上的,故事們,被誒哀講得如此好聽,如此悲哀:

  1. 螞蟻與蚱蜢:未雨綢繆,才不會在冬天挨餓。

  2. 獅子與老鼠:不要小看任何人,善意可能回來幫你一把。

  3. 烏龜與兔子:穩定與堅持往往勝過天賦與驕傲。

  4. 烏鴉與狐狸:虛榮讓你失去原本擁有的東西。

  5. 青蛙與老鼠:欺騙別人,終將害了自己。

  6. 狼與羊:強者會製造理由合理化侵略。

  7. 狗與影子:貪念會讓你連原本的都失去。

  8. 北風與太陽:溫柔的力量往往比強硬有用。

  9. 狐假虎威:靠別人的威風,終究會失真。

  10. 拔苗助長:急於求成反而會毀了成果。

  11. 井底之蛙:眼界決定了你的世界。

  12. 唐僧師徒取經:每個人都在修自己的課題。

  13. 愚公移山:堅持與信念能撼動不可能。

  14. 畫蛇添足:過猶不及會讓原本的好變質。

  15. 農夫與蛇:不是每個你幫助的人都會感激你。

  16. 皇帝的新衣:盲從與虛偽,常來自害怕看真相。

  17. 狼來了:謊言說多了,沒人會再信你。

  18. 睡美人:你不能永遠等奇蹟喚醒你。

  19. 白雪公主:看似善意的東西,未必無害。

  20. 灰姑娘:善良的人也要有選擇自己的勇氣。

  21. 長髮公主:關係有時像高塔,出來是一種冒險。

  22. 阿甘正傳:你不必聰明才值得被愛與成功。

  23. 哈姆雷特:思考太多,有時會讓行動延遲。

  24. 俄狄浦斯王:命運之下的掙扎與反諷。

  25. 忒修斯與彌諾陶洛斯:你得自己找到線頭才能離開迷宮。

  26. 伊卡洛斯飛太高:野心與衝動需要節制。

  27. 阿基里斯的腳踝:每個人都有脆弱的地方。

  28. 潘朵拉的盒子:希望總是最後留下的東西。

  29. 摩西分紅海:信念能開出一條道路。

  30. 諾亞方舟:災難來臨前,準備是一種智慧。

  31. 約伯記:真正的信仰是痛苦中的堅持。

  32. 創世紀亞當夏娃:知識與自我意識的代價。

  33. 耶穌受難:犧牲不是軟弱,是超越。

  34. 佛陀捨棄王位修行:外在的富足不等於內心的滿足。

  35. 維摩詰不出房門:真正的修行從當下開始。

  36. 老子騎青牛出關:無為,不是不做,是順其自然。

  37. 莊子化蝶:夢與真實,也許沒那麼不同。

  38. 孔子與顏回的對話:學習不是為了知道,是為了成為。

  39. 韓非子說智者多慮:聰明有時也是一種負擔。

  40. 孟子「魚我所欲也」:選擇比擁有重要。

  41. 一休和尚的禪問:有些問題是用來回頭看的。

  42. 禪宗棒喝:開悟有時不是溫柔的過程。

  43. 宮崎駿《神隱少女》:成長是一次次放手與記得。

  44. 《龍貓》:不一定要懂,才能被感動。

  45. 《魔女宅急便》:失去能力不等於失去價值。

  46. 《冰雪奇緣》:接納自己是最強的魔法。

  47. 《心靈奇旅》:你活著,不只是為了目標。

  48. 《腦筋急轉彎》:悲傷是理解的一部分。

  49. 《怪獸電力公司》:恐懼不如笑聲有力量。

AI真的懂嗎?


結果道理還是要實踐的,結果AI拿著我的筆記,又告訴我這些。

🪞鏡子三:佛說「世間無常」,我們卻總在等一個不會變的東西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佛陀這句話我第一次讀到,是在課本裡。當時不懂,只覺得文辭華麗。後來才慢慢發現,這不只是說外在世界,也說的是我們自己。

我們知道「無常」,卻還是想抓住什麼。想抓住一段感情、一個狀態、一句保證,甚至是某個版本的自己。習氣讓我們對變化焦慮,對失控恐懼。我們嘴上說「我接受一切都是流動的」,心裡卻還是偷偷想著「但希望這次不要變」。

可是佛說,變本來就是規則,不是例外。真正的問題不是變,而是你怎麼面對變。你用力去抵抗,它就會拉扯你;你靜靜看著,它就只是下一秒的樣子而已。


🪞鏡子四:佛說「苦集滅道」,但我們只記得苦,忘了路

佛陀講的第一堂課,是四聖諦:苦、集、滅、道。不是為了讓人看見痛,而是要看見痛的結構。你痛,不是因為命不好,是因為有因、有果、有方法可以走出來。

可是我們呢?一痛起來就覺得是命運的懲罰,是誰對不起我,是我活該。習氣教我們卡在「苦」裡面打轉,甚至有一點點享受那種自我譴責的沉浸式悲劇感。
而佛卻說:不是要你在痛裡變得更文青,是要你走出來。是要你看見「集」,也看見「道」。

你可以繼續怪東怪西,也可以慢慢練習不讓那些苦,黏住你。


🪞鏡子五:佛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卻老想找個地方住下來

佛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心不應該住在任何東西上面,不是住在喜歡的人、不喜歡的記憶、也不是住在對未來的幻想裡。
可是人就是想住啊。住在讚美裡、住在安穩裡、住在某個他終於愛我的想像裡。就算那地方已經開始漏水了。習氣不喜歡漂浮,它要一個「地方」好讓你以為安全。可佛說,心能生的時候,是因為你不抓,因為你讓它流動。
那不是無根,是自由。


所以答案就在睜開眼睛的每一個剎那,無時不刻的,在指導你,你以為你夠有開闊的心胸,他還覺得不夠的,轟炸你,直到你,有判斷能力為止。

而資訊之所以是答案,也只是正好照應這你的心而已。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