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笔记之二——民族是被“想象”出来的
什么是“想象的共同体”?
“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是安德森提出的关键概念。这里的“想象”并不是“虚构”、“幻想”或“编造”,而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机制:人们通过一定的媒介和语言方式,想象自己与千千万万素未谋面的人,属于同一个“我们”。
举个例子:
你在清晨打开报纸或刷新闻,看到“我们国家”、“我们队赢了”、“我们被羞辱”;
这些“我们”是谁?你大概从未与他们谋面;
但你却能毫不迟疑地认为你们属于一个共同体,有着共同的语言、历史、命运。
这种“想象的我们”,就是民族。
为什么要说“想象”?
安德森选择“想象”这个词,是为了区分民族与其他类型的共同体,比如家族、村落、宗教社群。你可以亲眼看到自己的家族成员、村中长辈,但你无法亲见一个完整的民族。
他强调三点:
民族是想象的:没有任何民族成员能“实际地”认识自己民族的每一个人,但他们仍然能“心理上”相信这是一种共同体;
民族是有限的:它并不宣称是全人类,而是划定边界,说“我们是这个民族,而他们不是”;
民族是主权的:它基于现代政治理念,假设一个自主的政体是正当的归属单位。
换句话说,民族不是历史沉积的“发现物”,而是现代社会中的认知构造——一种集体叙事下的心理结构。
民族不是“假的”,但确实不是“天然”的
有人会误解“想象的共同体”,以为安德森在说民族是假的、虚构的,是操控群众的神话。这其实是对“想象”一词的误读。
安德森并没有否认民族的真实感召力——恰恰相反,他试图解释的是,为什么人们会为民族牺牲性命、哀悼烈士、接受“我们”是一个国家的建构。他强调的是:民族虽然不是“天然存在”的,却是极其真实的社会力量。
正如他在序言中所写:
“想象的,并不等于虚假。美国国家是想象的,但这不妨碍它存在,也不妨碍美国人为它而战。”
换言之,民族不是天生的身份,而是经由制度、语言、教育、媒介等机制被建构出来,然后变得坚不可摧。就像爱情、金钱、信仰一样,它们都不是物理实体,但在人类社会中拥有真正的力量。
安德森指出:即便成员之间从未谋面、彼此陌生,他们依然在心理上认同自己属于同一个“我们”。这种“共同体意识”正是通过语言、印刷媒介、教育体系与日常仪式等方式逐渐生成的。
他说:“它是被想象的,因为即使这个国家最小的成员也不会认识大多数同胞,但他们心中拥有彼此共属的形象。” 换句话说,民族是现代社会中最深刻的“心理建构工程”之一。
安德森的重要突破在于挑战了两种传统误解:
民族不是永恒存在的“自然群体”——它不是一种“血缘事实”,而是一个历史产物;
但民族也不是简单的“骗局”或政治操弄——它虽被构建,但其情感、归属与牺牲却是真实的。
因此,我们应当承认民族认同的力量,却不应神化其起源。
中国经验:中华民族的历史构建
“中华民族”是一个典型例证。这个概念并不是从秦汉时代便一以贯之的“本质性存在”,而是在近代面临西方冲击与清帝国瓦解时,被知识分子与政治精英有意识地塑造出来的。
清末梁启超在《新民说》中首倡“中华民族”,这是历史记载中第一次出现“中华民族”这个名称。他希望用这个大一统概念整合大清帝国疆域内汉、蒙、藏、回、维吾尔等各个族群,以应对外来威胁。他强调民族要“有共同之祖先记忆、文字语言、文化传统与苦难经验”。此后,邹韬奋、孙中山等人纷纷从教育、宣传、国家建构层面推动这一认同,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成为抗战正当性的重要基础。换句话说,这种民族想象,不是出于抽象哲思,而是在国家危亡之际的“实践性建构”。
汉族:一个更古老但也被不断重塑的“族群”
“汉族”这个词虽然早已有之,但其作为“民族”意义上的共同体,是在与他者对比、政治变迁与制度工程中逐步凝固的。
在唐宋时期,“汉人”更多是一种文化认同,与语言、儒学和农业生活方式相关。到了元清时期,因蒙古与满族政权统治,“汉人”身份在反向映照中被进一步强化。而真正将“汉族”构建为现代民族主体的,是晚清民初的革命叙事:孙中山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梁启超与章太炎则重新赋予“汉”以政治与历史深度。195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的“民族识别工程”正式将“汉族”确定为56个民族中的“多数民族”,制度化了这一身份。
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汉族”,已是一个高度现代、行政化与文化同质化的共同体,其边界、构成与内涵远远不同于汉代人所理解的“汉”。
结语:重新理解“我们”的由来
当我们说“我们是汉人”、“我们属于中华民族”时,或许并未意识到,这个“我们”本身就是一个由语言、历史叙述、制度机制和文化实践长期共同编织的“想象的共同体”。
安德森的洞见提醒我们:想象并不等于虚假,建构也不等于欺骗。民族的力量,正是在这种“真实的想象”中得以生成与延续。理解这一点,不是要去解构民族,而是为了更清醒地面对我们是谁、为何归属、如何共存。
本文作者另著《旁观乌克兰:一部民族建构的历史笔记》,如对相关议题感兴趣,欢迎点击阅读。 www.amazon.com/dp/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