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占新
民族是谁的?——柬泰边境冲突的历史张力
要真正化解冲突,双方不仅需政治谈判与法律调解,更需对各自的民族叙事进行反思与再建构——承认历史的多重性,而非将过去简化为单线的荣辱叙述。只有当民族不再被划定为固定边界的守护者,而成为共享历史与文化的起点时,Preah Vihear 才可能成为和平的象征,而非战争的起源。
“一个民族”?普京说法中的民族与国家之辨
本文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在2025年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俄罗斯总统普京再次重申:“俄罗斯和乌克兰本质上是一个民族。”从历史文化渊源来看,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但其政治意涵却颇具争议。

读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笔记之二——民族是被“想象”出来的
民族,并非一个自古存在、等待我们“发现”的实体,而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想象”建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提出:民族是一种“被想象的政治共同体”(imagined political community)。这个观点至今仍具有启发性,尤其是在我们重新思考身份、归属与国家关系的时代。
读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笔记之一——为什么它依然重要?
“民族主义不是过去的残余,而是现代性本身的产物。”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美国民族主义的阶级面具——白人焦虑、文化反弹与“反精英”的幻象
摘要本文从阶级视角出发,分析了当代美国民族主义的深层动力。本文认为,美国右翼民族主义并非单纯的文化反弹或种族冲突,而是白人工薪阶层面对经济地位下滑与社会认同危机的象征性回应。通过融合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民族关系分析以及当代阶级文化研究,文章揭示了“反精英”民族主义背后政治精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