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書之夜》第三章
雨下了一整晚,從傍晚便開始淅瀝淅瀝地拍打窗框,如同某種不能停止的低語。天空像撕開了一個無法縫補的口子,把黑夜與濕冷傾倒在城市的每個角落。風聲時急時緩,在空曠的校園中迴盪,如同某種失落靈魂在低聲訴說過往。
她坐在學校的個人宿舍小小的房間裡,膝上攤著那本無字之書,沒有開燈,只靠窗外時斷時續的電光閃爍照出室內的輪廓。書頁依舊潔白,沒有一絲筆觸,卻像沉默的墓碑,封印著她所失去的全部重量。
桌旁用白色陶瓷咖啡杯的咖啡早已冷卻,杯緣還沾著一圈微苦的痕跡。她沒有喝,只是不斷翻閱著那無字的頁數,彷彿想從空白中找出某種訊息,或找回自己。
她的筆記本靜靜躺在一旁。裡面密密麻麻地記著──
第一願:退燒。
第二願:心跳穩定。
第三願:解除疼痛。
第四願:停止痙攣。
……
第五十二願:讓他笑一次。
她盯著最後那一行字,眼神緩緩下垂。那一笑,她花了多少代價換來的?她早就不敢再細數了。額前碎髮垂落,掩住她半邊神色。她的眼眶乾澀,卻沒有流淚。她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會因為一句話而落淚的女孩了。
「妳還會繼續嗎?」
那個少年──穿著舊式圖書館制服的身影──的聲音再次在記憶深處浮現。他的語氣像風,冷靜,卻隱含警告。
「門會挑走你心裡最重要的東西,不是你想給什麼,它就拿什麼。」
可是──她現在到底還剩下什麼了?
她從抽屜裡拉出一張泛黃的照片。那是他們最後一次一家四口的合照。哥哥站在她身後,笑得很溫柔,手輕輕搭在她的肩膀上。那一刻的他,是她最熟悉、最依賴的樣子。照片背面寫著母親留下的字跡:「願你們一生都成為彼此的依靠。」
她輕撫著字跡,心中泛起一陣酸楚。那句話如今讀來竟是如此諷刺。
父母在那場火災中離世後,世界變得靜得可怕。她搬進學校宿舍,而哥哥堅持留在老屋──他說,怕她再失去什麼,怕她太孤單。
她怎麼會忘記,那一天的他,是如何在她崩潰的時候,緊緊抱住她的?
那晚的月色冷冽,樓梯間昏黃的燈光斜照著他們的影子。她跪坐在地板上,哭到喘不過氣,聲音也沙透。他沒有說什麼,只是緩緩地坐在她身後,像山一樣將她擁住。手掌貼在她背後,一下又一下地輕拍,聲音低而柔:
「不管怎樣,我都會在這裡。妳不用一個人撐著。」
那是她人生中唯一一次,想要被人保護而沒有被責怪的夜晚。那一刻,她才意識到,她對哥哥的情感……早已不止是「兄妹」那麼簡單。那份情感埋藏在血緣與回憶之下,從未被點破,也從未被允許說出口。但它在她心裡,早就悄悄長成森林。
她一度以為,只要他活著,那些擁抱與眼神就永遠不會消失。她錯了。他活著,卻不再記得她。
她撐傘走進雨中。夜色將她的身影拉得長長的,仿佛也在試圖抓住她、提醒她回頭。但她沒有。圖書館就在前方,門半掩著,像是等她很久,也像在冷眼旁觀她的執迷。
腳步聲在地板上回響,每一步都像在心臟上敲打。她走到藏書櫃前,卻發現──有一本書,被擺放在正中央。
那本書上,寫著她的名字。
她愣住。她從未見過這本書。
她緩緩翻開——
第一頁:當你遺忘時,書會記得。
第二頁,是她與哥哥的童年──沙灘、單車、樹蔭下的野餐。
那些記憶一頁頁攤開,她幾乎忘了自己曾經如此快樂過。
這些片段……不是她記得的,而是她早已遺忘的記憶。
她往後翻,卻看見一頁頁空白,從第一次許願開始,逐漸蔓延。
那一刻,她終於懂了──這不是「無字之書」,而是她「看不見的書」。
她低頭,手指輕觸紙面。每一頁都像是她失去的一部份。
「妳還願意……進來嗎?」
那個少年的聲音,這一次,不是在腦中,而是從門的黑暗中傳來。 她沒有立刻回答,只是望著那扇門。那是一條不歸路,她知道。但這一次,她不是為了許願。
她,為了找回自己最珍貴的「情感」。
也是──找回,那個曾在黑暗中對她說「你還有選擇」的他。
雨聲像一層無盡的薄紗籠罩整座圖書館,空氣裡濕冷而凝重。她站在中央,懷裡抱著那本空白的書,像抱著一個脆弱的夢。
「妳還在這裡嗎……」
一道熟悉的聲音在門口響起,打破靜止的空氣。是唸夕,她的聲音因奔跑而有些急促,但眼神依舊溫柔。
下一刻,蕾詩撐著傘衝進來,濕漉漉的長髮貼在臉頰上,手裡還抱著一包被雨淋濕的點心,「這種天氣妳又跑來圖書館!我差點以為妳要直接消失在書堆裡了!」
她轉過身,看著這兩個熟悉的身影,一時之間,所有要說的話都卡在喉嚨。
她想起,那個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記起的「某個人」,從來不曾出現在別人眼裡。但眼前的這兩人,是真實的、還留在她生命裡的人。
唸夕走上前,小心地替她拉了拉外套的帽子,語氣低下來:
「沒事了,我們在這裡。」
蕾詩則輕聲抱怨著:
「妳每次都這樣,不說話就突然不見……我們很擔心妳,知道嗎?」
她看著她們,忽然發現自己的手在顫抖。不是因為冷,而是——終於有人找到了她。
她緊緊握住書本,低聲說:
「我……一直以為,只有我一個人記得這些。」
唸夕和蕾詩沒有問是什麼記得什麼,但她們同時站在她身邊,像某種不言而喻的回答。她沒有再說話,只是輕輕地笑了,並在這個黑暗中擁抱了那個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