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少年時》── 是年少無知,還是天生惡意?

沒有名字的桃子
·
·
IPFS
·
《混沌少年時》是一部於Netflix播出的英國影集,以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和演員精湛的演技獲得全球好評。劇情描述13歲男孩傑米·米勒涉嫌謀殺同學,引發社會各界關注。本劇探討青少年犯罪、校園霸凌和家庭關係等議題,並引發觀眾對於青少年心理狀態的反思。

相信大家在這兩個月打開IG,會看到不少朋友在轉發這一部劇集 ──《混沌少年時》。我也是其中之一,《混沌少年時》在社交平台大洗版,讓人不禁好奇到底有多好看,於是我抱著好奇心打開這部劇集,並由此產生這一篇文章。

《混沌少年時》在2025年3月於Netflix播出,憑藉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及演員出色的演技熱炸全球。短短4集卻讓不少人留下「是電視敘事的大師級作品」的評價,英國國會議員更呼籲政府在國會與學校播放該電視劇,而英國首相施紀賢亦在推特上留言:「身為父親,與16歲兒子和14歲女兒一同觀看《混沌少年時》令我深感震撼。」到底這部劇集有多大的魔力,讓全球各地的人都稱這部為「Netflix神劇」呢?

《混沌少年時》開始由英國警察破門並逮捕了13歲的男孩傑米·米勒為始,警察懷疑傑米涉嫌謀殺同學凱蒂·倫納德,因此把他關押在警察局接受審問,隨後被拘留。由於警察對傑米的審問並沒有獲得任何的有效資訊,於是他們對傑米的人際關係展開調查,並邀請心理學家對傑米進行詢問,而隨著心理學家的問話,終於發現傑米在這件案件中扮演了甚麼角色。

  • 設計

《混沌少年時》播出後引發熱烈討論,不少人認為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令人驚嘆,特別是整部作品,共4個小時都是以一鏡到底的手法進行拍攝。這的確是非一般的作品會做出選擇,但當我們想到這部作品的內容時,又好像能理解為何導演選擇全程都用一鏡到底的手法進行拍攝。《混沌少年時》的故事題材涉及時事、青少年成長及校園生活,而一鏡到底的手法進行拍攝加強了故事的真實性,讓觀眾坐在第一排的觀眾席,看著不同角色的互動。導演捨棄能展現戲劇張力的手法,只用一鏡到底,以及不多的背景音樂凝造故事的緊張氛圍,這種呈現方式帶著一點點記錄片的感覺。所以當觀眾觀看《混沌少年時》的時候,他們好像身處舞台劇的台下,時刻看著台上的變化。

《混沌少年時》只有短短4集,以電視劇來說實在有點短,而在劇情交代上也沒有把所有細節都向觀眾解釋,即使到最後,故事也沒有正式向觀眾透露傑米是不是兇手 (畢竟傑米並沒有主動承認),以及兇手殺害死宿的原因。整個故事需要觀眾的理解力,這是因為故事缺乏了部分的視角,所以觀眾要用自己的頭腦去補足那部分的資訊,從而去拼湊整個故事。

如果把這短短4集以「閱讀理解」的方式理解,或許可以理解為這四集代表了故事的「起、承、轉、合」。由第一集的起始,第二集警方開始了解案件的關鍵人物,第三集透露傑米在整件案件扮演的角色,到最終第四集傑米決定認罪。雖說故事沒有把所有細節解釋得一清二楚,但結構和脈絡是合理且清楚的。

除此之外,我認為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善用場地的光影來表達角色的情緒,如果大家有留意的話,在第三集,傑米與心理學家交談時會不時發現會談室的陽光伴隨著傑米的情緒時光時陰。

在剛開始聊天的時候,會談室透出外面的陽光,在地板也可以看到陽光的反射,傑米而對心理學家露出放鬆的一面。但當心理學家開始跟傑米談到他父親時,傑米出現抗拒的態度,認為心理學家在引導他說出父親不好的話,內心出現了抵抗、防禦的想法,這個時候在他的臉上看不到窗戶外的陽光,而地板上的光線也減弱了,這說明了他的情緒轉向陰暗的一面。

當心理學家向他解釋談及他父親只是為了方便讓他了解問題的核心,他慢慢放下戒心,於是會談室的陽光又亮了起來,這時整個場地的氣氛變回一開始的輕鬆。

而在整場會談中,心理學家與傑米坐得愈來愈近。由一開始心理學家坐在傑米對面,後來坐到傑米的側面,最後坐到傑米的旁邊。一次又一次的靠近不僅代表她愈來愈走進傑米的內心,亦是代表她與真相愈走愈近。那到底傑米是不是兇手呢?

  • 兇手?

心理學家:「傑米,你知道甚麼是死亡嗎?」

傑米是不是兇手呢?是他的話,原因又是甚麼呢?以上兩點我們可以在第三集中,從心理學家與傑米對話中得知。

第一場對話:男人的定義

心理學家一開始跟傑米討論他認知中的「男人」是甚麼,然後討論到傑米跟其他人打架的行為。在這場對話中可以看到傑米對於打架這個行為並沒有覺得不妥,也不覺得這算是打架。而在談及他父親時,我們可以知道傑米認為父親對他感到失望,因為他並不善於運動,在比賽中失利也未能得到父親的支持,相反,他看到父親轉身裝作沒有看到。在傑米的認知中,他並不夠「man」,反而讓父親感到丟臉。這樣的他即使成績不錯,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第二場對話:女人的定義及兩性關係

第一場的對話終於傑米的情緒爆發,因為談及家人,讓他更想回家,在查詢心理學家能否協助他回家,但得到否定的答案後,他情緒走向失控,向心理學家大叫。

心理學家接下來跟傑米討論他的兩性關係,及對女人的認知。從這場對話中,傑米展現出他對兩性關係,乃於性行為都充滿好奇與渴望,甚至會有想像。在這個過程中,傑米在說到他對兩性關係的看法時,多次感到不自在。他甚至說謊,說他曾有過接觸女性的性經驗,但後來又自白說是說謊,他並沒有接觸過女性,但有看過凱蒂(死者)的裸照。由於收件人的不小心,導致凱蒂的裸照透過社交媒體在同學間流傳,傑米認為這個行為很笨,因為收件者這樣就不會再收到其他女同學的裸照,也無法再分享給其他男同學。從這件事可以看到傑米對於事件的對錯並沒有明顯的認知,他甚至認為「裸照事件」會讓凱蒂答應跟他一起去玩,甚至建立感情關係。

心理學家:「你覺得女人也喜歡你嗎?」

傑米:「你不喜歡,當然不喜歡....因為我...我很醜。」

這也許是因為他對自己不夠自信、外表不出眾,性格並不陽剛,所以他不認為有女生喜歡他,這樣的他也許只有在凱蒂陷入「裸照事件」時才會答應他。以我個人的理解,傑米可能並沒有真的很喜歡凱蒂,他只是一個機會主義者,覺得被同學說是「蕩婦」的凱蒂可能會在這個時候答應和他在一起,即使那個人不是凱蒂,他也會作出主動,只是現在被傳裸照的是凱蒂而已。

第三場對話:社交關係

第二場的對話再一次結束於傑米的情緒爆發,負面情緒源於心理學家並沒有在他說自己很醜時反駁自己,以及他認為心理學家在引導他說出他是兇手。這次情緒失控導致他行為升級,他生氣地推倒椅子,又在心理學家面前嚇她。

第三場對話一開始針對傑米的社交關係,被同學霸凌的他開設了IG帳號,又在上面追蹤不少女模特兒的帳號,同時又會在IG發布自己的照片。心理學家從IG帳號的問題,引伸到他被凱蒂針對,從而發現他曾向凱蒂邀約出遊,但遭拒絕。傑米認為凱蒂是一個「婊子」,而他在那天晚上拿著刀,雖然他很想,但他沒有要求觸摸凱蒂,這樣的他反而更顯得是一個好人。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都猜到兇手就是傑米,雖然劇情並沒有描述傑米承認自己是兇手,但從整個討論都可以看到傑米的態度從防備、煩躁、憤怒,到後來不經意透露出真相。

從劇中我們可以知道,傑米情緒偶爾會失控,並伴有攻擊性行為,這也許承繼了父親的脾氣。他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會變得冷靜。這種性格特徵加強了他是兇手的可能性。他在生氣的時候會用手邊可以取得的東西作出攻擊性行為,第一次是大力打翻杯子,第二次是推翻椅子。而在案發的時候,傑米手拿著一把刀,再結合警方提供的影片(雖然並沒有拍到傑米的臉),我們可以斷定兇手的確是傑米。

  • 原因?

那麼原因是甚麼呢? 看完《混沌少年時》後,大家都在問「為甚麼?」,然而劇集並沒有作出解釋。

傑米從小就希望得到父親的認同,然而他並沒有運動天賦,在運動場上他只得到父親的冷落。自卑的心理,加上同學對他的評價,讓他愈來愈覺得自己長得醜陋與軟弱。儘管他的成績不錯,但他依然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在青春期的少年對兩性關係,甚至性知識都感到好奇,傑米也不例外。不自信的傑米不覺得自己能得到女性的青睞,因此他向被同學們取笑的凱蒂出手,認為她在被排擠的情況下會選擇自己,但結果並不如傑米預料,因此傑米失去控制,殺害了凱蒂。

不少人認為傑米有「解離」,有看過我之前介紹的《她和她的她》的朋友就會知道,解離是一種心理障礙,在患者面對創傷性壓力時,將痛苦經驗從意識中分離,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防禦機制。這個原因可以合理解釋為何傑米相信自己沒有犯案,因為他並沒有那段回憶。

然而除了這個原因外,另一個原因便是傑米從開始到最後都在說謊。在第三集中,我們可以知道傑米算是一個習慣說謊的人,他經常說謊用身體不適的原因逃避他不喜歡的體育課。而從第一集開始,傑米被捕後就不斷說他沒有殺人,我們會先入為主地認為小孩子並不會說謊,特別是他哭得這麼慘的情況下。我們先相信了傑米,然後再被後面的劇情推翻。相信傑米有「解離」的人或者也是因為覺得傑米從頭到尾都沒有說謊,但我們不要忽略小孩子也會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而「作假」。有接觸過孩子的人都會知道,小孩,乃至嬰兒經常以「假哭」的方式來換取他們想要的東西,這種能力可說是人類的天性,並不是小孩子都是誠實的,要知道「誠實」這個東西都是透過社會化教育才得以在孩子身上體現的。

還有一個可能性,雖然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那就是傑米並未真正了解「死亡」是甚麼東西。在心理學家猜到傑米是殺害同學的兇手後,她曾問過傑米知不知道死亡是甚麼,而傑米回答她知道。對了小學生來說,死亡的感覺流於表面,他們唯一接觸到的,可能就是遊戲中,他們操作的角色死亡,然後需要他們讀檔重來。雖然這看起來有點傻,畢竟誰都知道死亡是甚麼,但只有當我們經歷過才真正明白死亡的存在是多麼的可怕,它不只代表著我們認識的人消失了,也象徵著我們永遠地失去我們的至親,我們擁有的只有回憶,不會再有跟至親相處的機會。這些體驗對於還是小學生的傑米來說太過深遠,而對他來說,「死亡」或許只是他的同學永遠不會在他眼前出現而已。

在最後一集中,劇集主要針對傑米的家人展開,訴說著他們在傑米被捕後的生活,並探討家庭對傑米的影響。他們一方面覺得自己怎麼會教出一個殺人犯,但另一方面又安撫自己的教育方式並沒有問題,因為他們的孩子都不全是殺人犯。在傑米的個案中,家庭的確對他影響很大,但這不代表全是父母的錯,正如《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殺人兇手李曉明的母親林秀麗所說:「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沒有一個家庭想培養一個對社會有危害的孩子,但家長與孩子相處時,是不是忽略了孩子的心聲?又或是用了一個不適合的方式與孩子相處?所有父母在第一次當家長時都沒有經驗,他們參考自己得到的教育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卻忽略了時代不一樣,自己的孩子與自己也不一樣,每個人的個性不一樣,因此得到的教育方式也應該不一樣。這或許間接解釋了為何傑米跟姐姐的走向不一樣,先不說兩人的性格不同,兩人對於家庭的感覺也不一樣,姐姐可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但傑米卻沒有。所以在他的眼中,姐姐是聰明的,而自己是一無是處。當然這部分故事並沒有透露太多,我們不得以知。

當然我們不能把所有的責任推在家庭上,畢竟孩子的成長是受到不同方面及環境所影響,以傑米來說,若父親的失望是種子,那他被同學排擠及標籤的經歷便是導致種子發芽的動機。他沒有在家庭得到慰藉,在同輩間也只得到霸凌,內心便會愈來愈不平衡,沒有一刻的平靜。這樣的他伴隨著少年時的衝動,甚麼事情都可能發生。

有些人或會看完《混沌少年時》後,覺得現在的孩子怎麼會這樣子。但這就是現在的時代,劇中的故事甚至已經進行了美化。回想我當年還是小學的時候,成長環境當然沒有這麼複雜,畢竟當年的小學生並不是每人一部手機,IG、Tik Tok等等的社交平台甚至都未出現,人與人的社交只能透過實體見面及書信聯繫。然而現今的世代不一樣,他們自出生就接觸互聯網,彼此交換的不是信箱地址,而是社交媒體的帳號,畢竟沒有帳號就不能結交朋友,也不會知道朋友在做甚麼。因此這個時代的孩子比我們那個時代更加複雜,因為一旦他們出現霸凌或欺負的行為,會變得更難發現,因為這種行為不只出現在身體上、精神上,更會出現在網絡上。如同《混沌少年時》所示,孩子們用不同的「暗號」為排擠對象掛上標籤,而家長對此一無所知,在成年人的眼中,那只是一個表情符號,但在小孩子的世界中,那是造成一輩子的陰影。

英國國會議員呼籲政府在國會與學校播放《混沌少年時》,但我覺得除了學校,更應該讓家長們都看看這部作品,不為甚麼,只是要讓他們知道現在世代的孩子已經不一樣了,他們接受的教育也應該不同。總的來說,《混沌少年時》的確是一部特別也值得一看的作品。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沒有名字的桃子在這裡,你會看到... │影評分享│閱讀心得│遊戲介紹│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定期的不定期更新│ 我是一個普通的在台研究所的畢業生。2020年,我開始為自己努力,亦希望在世上留下些甚麼。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桃劇快評第二集 ── 春天來了

關於在台灣找工作的二三事。續── 跟香港的差別在哪?

《去有風的地方》── 讓自己的心靈在都市中放一放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