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牛津的一年》─ 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
喜愛觀看愛情電影的朋友最近應該也聽過一部結合美與愛情故事的電影 ──《愛在牛津的一年》。《愛在牛津的一年》在2025年暑期在Netflix推出,故事改編自自茱莉亞惠蘭的同名小說。《愛在牛津的一年》評價兩極,有些人非常喜愛,在社交平台上與一眾網友分享。然而也有不少人認為這部電影劇情俗套,在IMDb打下低分,到底《愛在牛津的一年》在說甚麼呢?
《愛在牛津的一年》的故事描述來自紐約的圖書館迷安娜一直都希望可以到牛津大學念英國文學,她在成為金融分析師前終於有機會實現她的夢想。但她卻未料到還未踏進牛津大學就遇到為她帶來不少意外的傑米,而傑米居然是她的導師,自此兩人結下緣份。在結識的過程中,兩人心生情愫,決定來一場期間限定的戀愛關係,但還未等到安娜畢業,這段關係便出現了意外,到底兩人能不能走到最後?
劇情俗套?
傑米:「我覺得人生總有辦法讓最周密的計劃出錯...我也認為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面往往是那些挫折和動盪。」
看過《愛在牛津的一年》的朋友可能會覺得劇情俗套,主角患上重症並因此分開的劇情在韓劇不知道看過多少遍了。坦白地說,我並沒有看過小說,所以在看之前我也不知道結局是甚麼。當我看完後,我第一個反應是想起另一部愛情電影《Me Before You》 ─ 相似的悲劇走向的愛情故事。不過我並沒有看過《Me Before You》,因為我個人並不太喜愛看悲劇愛情故事,而我早有耳聞《Me Before You》的結局並不是歡喜收場,所以即使知道這部作品很有名,但還是沒有去看。而《愛在牛津的一年》顯然地是一場意外,但看也看了,所以決定寫文章來表達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首先,我個人滿喜歡《愛在牛津的一年》的拍攝手法、劇情節奏,以及粉紅泡泡的營造氛圍。男女主角的相處充滿化學反應,感覺上兩人之間的曖昧與肢體語言並不是演出來的。安娜和傑米,一人直接大膽,喜愛一些小小的惡作劇;一人內斂紳士,懷著一顆包容的心。這也許跟劇情設定兩人的國籍相關 ─ 來自美國的安娜和來自英國的傑米。這當然只屬我個人猜想,但細心的觀眾可能也有察覺到電影一開始就營造出來自美國的安娜難以融入英國人圈子的情況,不管是兩國過去歷史,還是人民矛盾的性格特質。在我個人的角度來看,這也許是安娜能闖入傑米內心的原因,正是因為安娜簡單直接的言語才能讓傑米的內心世界顯露出來。
再以劇情結構來說,其實《愛在牛津的一年》結合不少元素,來自不同背景和國家的主角相遇,一開始安娜以為傑米是情場浪子,在相識後對傑米產生好感,因此兩人都打算過著一段「have fun」的關係。但在後期劇情來了個反轉,傑米不但不是情場浪子,而且他不與安娜建立正式的感情關係的原因是他身患重症。這設計雖然有點俗套,但在劇情安排上也比較豐富了,在故事前期表達兩人的矛盾、中間展現兩人甜蜜的生活,到中後期來了個反轉,整部電影的劇情節奏可以說是不錯,至少我非常喜歡,這也有可能是因為我自己滿愛看狗血劇情 (笑
不枉此生
傑米:「我認為她想表達美好人生可能要付出代價,但我的天啊,真的很值得。永恆並不存在,我們的熱情、愛或生活可能真的轉瞬即逝,但如果我們把握機會,全心投入,那我們就真的可以說我們不枉此生。詩可以用教的,但其實應該親身體驗,應該實際嘗試與參與,接受挑戰,讓詩改變你的人生。」
最後我想說說我對結局的看法。
或許是看太多有著完美結局的作品,所以看到最後帶著遺憾的作品總會覺得差了點甚麼。放在其他的愛情電影,可能最後傑米會為愛選擇接受治療,最後幸運康復,與安娜一起度過一生。但這不是《愛在牛津的一年》的主題,因為《愛在牛津的一年》不只是一部愛情電影,它更多是一部反映不同人生觀的作品。它不只提倡及時行樂,同時也反問了觀眾一個問題 ─ 到底要選擇抱著希望接受治療,還是揮發生命最後的餘光?傑米選擇了後者。我相信這個決定跟一部分人都不一樣,畢竟接受治療還有活下去的希望,活著總比死亡好吧?可是對於看過哥哥痛苦地經歷一系列治療,但最終還是逝去的傑米來說,他不接受這樣的生活。他寧願面對他即將死去的事實。
當我們深層思考那兩個選擇時,那些選擇繼續接受治療的人是不是因為他們不願意接受,乃至不想面對自己會死亡的事實呢?亦因這樣,他們才想著為自己的生命作最後的努力,如果還是逃避不了死亡的命運,只能安慰自己及身邊的親友,說著自己已經盡了所有的努力和手段了。若以病人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也許有不少人會跟傑米一樣,希望在死前再看看這個世界,再經歷多一點新的體驗,再做多一些自己熱愛的事,這樣的話,這一輩子也算是值得了,畢竟自己已努力地、盡情地活出自己喜歡的模樣。
這種人生觀如同傑米一開始在課堂問學生的問題一樣,那條問題就是:「要不要吃一塊蛋糕?」這問題表示著人生應在於嘗試、體驗與感受每一個瞬間。這些瞬間的美好正是因為人生總會有停止的時候,試想想人如果可以長命百歲,這些美好的事物就不再獨特和罕有。
然而我們代入病人家屬的角度就不是這樣了,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希望病人接受治療,不管治療的結果是甚麼,始終有活著的希望。即使治療的結果可能是成為植物人,但至少不是死局。我身邊也有著這樣的例子,接受一系列的治療後,最終還是陷入長期昏迷的情況。這算活著嗎?以生物學來說,是的。這個情況當然無法接受,但比他會「死去」的情況來說,現在這樣算好了。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樣好在哪?好在病人雖然成為植物人,但為病人家屬帶來支撐下去的力量。換句話來說,病人的存在成為了一個符號、一個象徵,以及一份不再有回應的陪伴與掛念。
總而言之,《愛在牛津的一年》是一部不過不失的愛情電影,劇情一般但製作不錯,對於喜愛看愛情電影的觀眾,可以一看,但喜歡看悲傷愛情電影的朋友,我更推薦《一個巨星的誕生》。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