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讓你自由
年輕的時候,我認為運動最重要的意義,是外型。
那是一種同儕間的比較。
大學時期,
如果你身上有一點訓練的痕跡,就會比那些完全不運動的同學顯得「厲害」。
這份差異,不只是肌肉的線條,而是一種優越感。
別人一句「是不是有在偷練?」就能帶來滿足與動力。
當兵時也是如此,能跑得比別人快、跳得比別人高,帶來的是被認同的快感。那時候的「爽」,更多來自於勝過他人。
然而,隨著年齡漸長,心境也在轉變。
出社會後,工作佔據了體力與精神,要在疲累之餘還能保持運動習慣,本身就是一道難題。這時候,運動不再只是為了「比別人更強」,而是為了「克服惰性」。
你必須抵抗環境的拉力,也必須克服自己因為精力消耗而產生的懶散。
每一次踏進健身房,都像是一種自我聲明:即使生活壓力很大,我依舊能選擇對我最好的方法。
到了現在,運動帶給我的「爽」更多是突破自己的界線。
單攻百岳,登頂成功;跑得比昨天更快;跳得比上次更高。
這種來自自我挑戰的成就感,比外界的比較更加長久。
即使有一天沒有人可以當對手,沒有觀眾,我依然會持續訓練,因為與自己相比,永遠不缺挑戰的對手。
不同時期,運動的價值有所轉換。
剛接觸的時候,追求的是肌肥大與好看的線條。
到了中手,會開始重視訓練品質與體能的精進。
當訓練經驗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轉向精準的調控與生活中的平衡。
這樣的過程,某種程度也呼應了人生不同階段的思維:年輕時渴望被看見,中年時追求突破,成熟後則更重視長遠與穩定。
我曾經渴望擁有壯碩的體態與強大的表現,但漸漸明白,沒有健康,這些都無法長久。
十年後回頭看,如果只能選擇一樣,我會毫不猶豫選擇健康。
因為健康意味著身體自由與時間自由。
沒有健康,你可能要花很多時間去看醫生,吃藥,甚至連旅行都必須小心翼翼。
這樣的生活,不叫自由。
因此,我的訓練開始轉變。
不再一味追求大重量,而是更注重功能性與活動度。
訓練的安排,也開始圍繞工作與生活調整。
如果隔天課程多,我就練得輕一點;隔天工作量少,就能拉高強度。
這樣的安排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投資。
投資在未來的健康,讓自己能夠長期保持體能,並且在需要的時候不感到疲憊。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運動的終極意義,我會說:
「運動即生活,生活即運動。」
對我來說,運動不只是課表,不只是汗水,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它讓我能夠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被身體限制。
這句話如果要更簡單,能讓人一聽就懂,那就是:
「運動讓你自由。」
自由的畫面很具體:
— 能自己背著背包走上山頂。
— 能隨心所欲跑向想去的地方。
— 能在日常生活裡,輕鬆完成小事而不感到吃力。
身體如果不鍛鍊,必然會老化。
年輕時不動還能靠著底子撐過去,但等到真的動不了了,後悔也來不及。
那時候你再有錢,也買不回身體的自由。
所以,運動不是一種選項,而是一種責任。責任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未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