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間筆記-戰鬥或逃跑反應 fight-or-flight

jia_h
·
(修改过)
·
IPFS
·
諮商師:跑吧!逃跑也沒關係

諮商師聽完我雜亂無章的故事後,沉默了幾秒,緩緩開口:「那就逃跑吧。

在多數人的認知裡,「逃跑」意味著失敗、懦弱、不負責任。可是從生物學的角度,「逃跑」卻是面對威脅時最原始的生存反應之一。


起跑點

2024 年的暑假,我經歷了一場接連不斷的衝擊。
詐騙、網路攻擊、個資外洩、金錢糾紛、信任崩塌……
身邊最親近的人,沒有成為我想像中的避風港,反而讓指責與懷疑一次次推向我。
那時的我,無法分辨自己究竟錯在哪裡,只知道自己在一夜之間成了「過街老鼠」。

我努力應對:安頓自己和寵物、更換證件與簽名、查詢個人戶籍與財務狀況。
可在一次又一次的衝擊下,我感到身心被榨乾。

沒傘的孩子必須努力奔跑

我告訴諮商師,
我開始不敢出門,不敢在白天的街道上被人看見,不敢直視任何人的眼睛,
甚至不敢再打開社交軟體、聯繫朋友,最後連睡覺都變成一種消耗。

我不確定自己害怕什麼,只知道我好累但卻不能停下要一直跑.....離開,甚至包括死亡的可能。
離開到一個沒有人認識我的地方,即使生活會變得艱難。

我問諮商師:「這樣算是在逃避責任嗎?是不是很糟糕?」

生存

諮商師沉默了一會,回答:「那就逃跑,到你覺得安全的地方。你是想生存的其實你一直想活下來」
我困惑地看著他

他解釋,
「逃跑是所有生物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機制之一。另一個機制是——戰鬥。」

在演化心理學中,「戰鬥或逃跑反應」是交感神經系統全面啟動的結果,
讓我們在瞬間動員能量,準備面對威脅或遠離危險。
這是脊椎動物與生俱來的壓力反應,是所謂「一般適應綜合徵」(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的第一階段。 引用《維基百科》

逃跑前,我已經戰鬥過

社會的價值觀常讓人把「逃跑」與「懦弱」畫上等號,
卻忽略了,有些人早已在逃跑前拼盡全力地戰鬥過。

我曾試圖澄清、應對、修補、面對衝突——那是一場場消耗戰。
只是當力氣耗盡,留下的選擇,不再是繼續對抗,而是保全自己。

逃跑,並不總是放棄;
有時它是為了保留足夠的力氣,等到有一天,還能再次站起來。

那天走出診間時,我想起他說的話——

「那就逃跑吧,到你覺得安全的地方。」

我忽然明白,這並不是結束,而是我下一段生存之路的起點。
也允許自己承認——逃跑不是失敗,而是另一種戰略。
它不是懦弱,而是為了讓我有機會,在未來,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戰場。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jia_h
  • 选集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