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光霽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統整的理念」與「構成的理念」

光霽
·
·
柄谷行人以康德概念「統整的理念」,來解釋我們身處的社會。以人類社會來說,歷史本身並沒有目的,但康德認為,我們對於未知的未來,必須假設某種目的論存在。換言之,我們必須「幻想」歷史在未來有某種目的,這就是以統整的方式使用理性,也就是「統整的理念」。

柄谷進而以提出一個高遠的目標為例,將以之對現狀不斷進行批判,但對於向目標前進的方式,則持開放的態度,並不作強制性的。「統整的理念」談論和提供給我們當下思考的維度,在認知與自由之間,平衡生活中出現的不安與焦慮。

根據蘇格蘭哲學家休姆(Davie Hume, 1711-1776)的說法,自我的同一性、一致性,是一種假象。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其實是不同的。我們認為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具有某種同一性,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幻想。但是這個幻想對我們的生存不但有益,甚至是不可或缺。對社會來說,個人如果沒有同一性,就不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雖然「自我的同一性」是一種假象,卻是無法破除的假象。也就是康德所謂的「超越論的假象」,或稱為「理念」。

所謂「統整的理念」,指的是一種並未實現,甚至無法完全實現的指標,我們能做的就是向著它徐徐前進。與它相對的是「理念」,含有「理想」的意味。但「構成的理念」與「統整的理念」有根本的差異。

柄谷以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執行「曼哈頓計劃」,成功製造了史上第一顆原子彈為例,美國為了保密「原子彈已經製造成功」的事實,而向外界透露的是「原子彈的製造方法」。因為,擁有科技水準的德國和日本,立刻可以製造出來,那是「統整的理念」的作用。「原子彈的製造方法」是「構成的理念」,而「製造原子彈是可能的」則是「統整的理念」。

從歷史的背景來看,中、美、印、俄、日等,相繼實現了太空夢。科技文明設計載人的太空運輸船是可能的,這是「統整的理念」。在競爭者不斷加入研發載人船空,我們在觀望太空先進技術操作,會由哪個國家先拔頭籌。不用說,中國已先後進行了二十次太空換班的實驗,並首次實踐載貨太空船這項「構成的理念」。

繪晝在建築美術和文化史上實際是一種重要裝飾,生人住處和死者墳墓都少不了它。另有名畫珍圖,卻用絹素或紙張增加擴大了文化史的意義。素,憑今人的想像,應當是用白顏料塗抹畫布以使表面粗糙感弱化,在這樣的基礎方法上才開始彩色的繪畫。孔子說的繪事後素,在處理好的素絹上作畫,這是指繪畫的順序,它不僅連接了生死,也融洽了人生。就是把它文化史中最不可少的一個部門,一種成分,比文字且更有效保存了過去時代生命形式,這在藝術上創作上的是「構成的理念」。

新亞校訓「誠明」解釋新亞精神為例。余英時說「明」就是追求真理,包括人文、自然、社會各方面真理。「誠」是一種崇高的道德精神,要「知行合一」,這見於新亞校訓第一條「求學與做人,貴能齊頭並進,更貴能融通合一。」我們以「誠明」作為個體道德修行的目標,是可以邁向聖賢之路,這是「統整的理念」在發揮作用。而歷史裡的生命個體,互為作用,貫注於其間的生命躍動,追求真理同時又必須是一切從中國出發而最後歸結到中國。

既然嚮往中國「製造」和嚮往「誠明」是可能」的,那同一天空下,讓人民理性評估當前形勢。每個人都要在同一件事情上作出選擇,就算結果是偶然的,也不得不當作事實而承擔下來。換句話說,從這裡面會產生「責任」。而康德所說的「自由存在」,是只有當我們知道「作一個自由的主體」這個道德法則時,自由才存在。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