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书|被过度期待的人:燃烧自我的故事 · 第三天

分享一個對過重期待說不,又或是反思的時刻。寫下你(或認識的人)一次拒絕承擔責任的經歷。例如是對家庭、職場、生活上的要求說「不」;又或是分享一次在掙扎中深刻的反思時刻。在那一次經歷中,人有著怎樣的轉變?

hsiang6912n
·
·
IPFS
·
不是不能給,而是終於學會怎麼給:我對過重期待的反思

我不是長女,也不是家中最早出社會的孩子,但理工科畢業、進入大公司工作,這一切彷彿自動替我貼上了「可以撐住」、「應該能幫」的標籤。

我其實從來沒說過不願意。

當家裡遇上貸款壓力,爸爸有一天難得放下面子,開口問我:「可以幫忙嗎?只是暫時的。」

那個瞬間我幾乎沒有猶豫,說好。我知道對一個習慣默默承受的父親來說,那句話開得多難。

於是我把自己的年終獎金一分不少地轉回家裡,兩年都是如此。沒有人逼我,但我知道家裡需要。

我心裡也期待著——也許哪天,自己也能喘口氣、留點什麼給自己。

但現實是,我開始過得很緊。

工作壓力大,生活沒餘裕,我的夢想、我喜歡的事,都被推到最遠最角落。我不敢抱怨,甚至連朋友都沒說。因為我覺得,這些都是「應該的」。我工作穩定,怎麼能不幫?

直到某次跟同事聚餐,有人開玩笑問:「欸你年終拿多少?花去哪了?」

我笑笑說:「全給家裡了。」

他們愣了一下,然後有人輕輕說:「你人很好……但你自己呢?」

那一瞬間,我突然很想哭。

我開始問自己:我到底是為什麼這麼努力工作?是為了讓家人生活好,還是為了讓我自己也能過得好?我什麼時候才能有餘力做點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永遠只是撐起別人的期待?

我沒有立刻停止給家裡金援,也沒有突然跟誰吵架。

但我開始學著設一條界線——

我不是拒絕給,而是開始學著怎麼「健康地給」。

我開始學著說:「我可以幫,但可能沒辦法每次都全額。」

我開始保留一點錢,存進一個只屬於我自己的帳戶,哪怕只是為了日後某一天,能真正開始一件我熱愛的事,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活著。

那段轉變讓我明白:真正的責任,不是燃燒自己去成全別人,而是有能力長期穩定地陪伴他們,也不忘照顧自己。

我不是不孝,也不是逃避,只是在一次次被期待拉扯之後,終於學會對那些過重的、沒被說出口的壓力說:「可以,但不是全部。」

而這句「不是全部」,是我給自己的溫柔與勇氣。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