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糕點背後的真相:甘肅天水幼兒園鉛中毒事件疑點分析

鹿娜的彼岸王國
·
·
IPFS
·
表面上看,這場涉及數百名兒童健康的鉛中毒事件,似乎已被迅速處置完結,但其中的諸多未解之處,仍等待著被認真回答。筆者將基於目前的所有公開資料與媒體訪查,仔細梳理和分析事件始末與關鍵疑點,試圖揭示在快速定調的背後,那些仍被遮蔽的可能性。

一、導語

2025年7月初,一份來自甘肅天水市的官方通報引發了全國輿論關注。麥積區褐石培心幼兒園的251名在園幼兒中,有多達233人血鉛濃度異常,其中部分數值高達528μg/L,遠超中國衛生健康部門制定的200μg/L中毒警戒線。根據天水市聯合調查組的說法,本次中毒事件源自幼兒園後廚違規使用彩色顏料製作糕點,涉事人員已被刑事拘留。

家長提供的餐食圖片

然而,當筆者仔細回顧本次事件時,發現了更多值得質疑的細節。首先,一些從未在園內就餐的兒童亦被檢出鉛中毒;其次,幼兒園的數名教師血鉛同樣嚴重超標;而來自西安醫院的血檢報告,與天水本地初檢結果出現數倍差異,這也引發了外界對官方檢測可靠性的懷疑。本次事件中的污染源是否真如所稱僅限於「顏料」?污染範圍是否早已超出幼兒園本身?鄰近幼兒園與居民是否也遭暴露?地下水、空氣與土壤是否存在潛在鉛污染,迄今仍未見全面調查說明。

天水培心幼兒園

二、背景與官方說法回顧:事件到底在何時何地開始?

這場鉛中毒事件,可能至少發生在官方調查前的一至兩個月。最早在2025年春季開學初,褐石培心幼兒園的一些家長便隱約察覺到孩子的異常:腹痛、腹瀉、情緒激動、牙齒變黑。這些症狀在一開始被視為「小毛病」,但隨著越來越多孩子出現類似反應,有家長開始自行帶孩子前往醫院檢查,結果顯示出孩子的血鉛濃度明顯異常。

最早的個別檢測發生在6月底。據多家媒體報導,7月1日已有多位家長向麥積區市場監管局與公安分局提交正式投訴,指出幼兒園內部可能存在環境或食品污染問題。然而,官方通報卻聲稱是在「接獲群眾舉報後」才展開調查,並未具體說明接報與調查啟動的精確時間差。

更加令人疑惑的是行動速度之快。根據家長回憶,7月2日,幼兒園便緊急通知家長帶孩子參加由天水當地衛健部門組織的集體血鉛檢測。消息來得倉促,不少家長在未了解事件全貌的情況下前往配合。官方隨後宣稱:檢測結果當日或隔日出具,並以「口頭告知」方式回報家長。然而,絕大多數家長並未收到任何書面報告,亦無法索取原始化驗資料。

隨著家長的不安情緒升高,部分人選擇將孩子送往省外大型醫療機構檢查,集中流向西安市中心醫院。7月6日,極目新聞報導指出,該院共接收74名來自天水的兒童血檢樣本,其中70人達到鉛中毒標準,最高檢測值達528μg/L;而最令人震驚的,是這些報告與天水當地所稱的「正常值」完全不符。家長手中那張天水結果為33μg/L的報告,在西安卻變成441μg/L。這不只是誤差,而是一次極可能經過人為干預的結果差異。

7月8日,天水市聯合調查組發表官方通報,首次確認鉛中毒事件,並將污染源定調為幼兒園後廚違規使用網購「不可食用彩繪顏料」製作面點。同日,八名後廚從業人員被刑事拘留,園長朱某琳與投資人李某芳亦被列為涉嫌人。涉事幼兒園宣布臨時關停,但園長名下另外三所幼兒園繼續運營,並宣稱「檢測結果均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份官方通報中,幾乎未對上述早期家長檢測、自行跨省送醫、以及檢測報告嚴重出入的情況作出說明。官方未披露具體採樣時間、檢測機構名稱、方法與項目,也未提及為何大量樣本僅以口頭回覆、拒絕提供報告原件。整個事件彷彿從7月1日才被「發現」,但實際上,線索早已在幾周前出現,只是沒有被公開承認。

一場公共衛生災難的起點,究竟是什麼時候?在家長、醫院與政府部門之間,資訊斷層與信任危機已悄然擴散,而對「時間線」的追問,正是釐清真相的起點。

三、本次事件的三大疑點

疑點一:污染源真的來自違規使用的顏料嗎?

在官方通報中,污染來源被迅速定義為「違規使用不可食用彩繪顏料」製作糕點。據調查組說法,園方為節省成本並吸引兒童食欲,後廚人員網購顏料添加於三色棗發糕與玉米腸卷中,導致鉛含量超標。其中一項送檢食品的鉛含量高達1340毫克每公斤,遠超出中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 2762-2022)規定的限值。

這一說法雖在表面上給出了明確原因,但細節上的不合理,讓外界提出質疑。

首先是動機問題。多位家長與食品行業從業者指出,市面上的合法食用色素與工業顏料在價格上差距有限,且用量極少,實難在經濟上構成顯著差異。一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訪問的家長表示:「用工業顏料來換取成本上的幾元、十元,卻冒上這麼大的風險,邏輯上說不通。」

其次,污染途徑與人群分佈也難以用「顏料面點」一語帶過。根據報導,多名未在園就餐的兒童,亦檢測出血鉛異常值;更有數名教師在血檢中顯示重度鉛中毒。而教師與孩童共用的餐食是否完全一致?不在園就餐的孩童又如何「中招」?這些關鍵事實,在官方的定性說明中避而不談。

此外,鉛中毒值極高。如西安中心醫院測得的528μg/L,已屬嚴重中毒等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這樣的血鉛水平通常與長期、高劑量暴露相關,且可能來源不止於食物,還可能包括飲水、空氣、土壤等環境渠道。

綜合各方跡象,目前尚無明確證據證實顏料是唯一甚至主要污染源,也無法解釋受害人群的全面性分布與高劑量暴露。污染源是否另有其因?是否還存在更廣泛的環境污染場域?在無環境監測報告與地下水數據公開前,這些都仍是待解的疑團。

疑點二:檢測報告是否可信?

在鉛中毒事件的調查過程中,血鉛檢測數據理應是最具科學依據的基礎材料。然而,來自天水本地與外地醫療機構的報告之間所呈現的巨大差異,卻讓人無法忽視——這不僅是醫療層面的數據誤差,更可能涉及到資訊操控與地方維穩的干預痕跡。

根據多位家長的說法,當地官方於7月2日組織進行集體血檢後,檢測結果並未通過正規報告形式下發,而是以「口頭通知」方式簡單交代:「血鉛略高,問題不大」。當家長提出希望索取檢測報告原件時,遭到園方與相關部門的拒絕。有家長甚至聲稱,孩子從未參與過檢測,卻收到「一切正常」的口頭回覆。

這一處理方式令許多家長感到不安,遂自行帶孩子前往西安市中心醫院、兒童醫院等第三方機構進行血檢。結果遠比預期更為驚人:7月6日,極目新聞取得的74份血檢報告中,70份顯示達到鉛中毒標準,6名兒童達到「重度鉛中毒」級別。個別數據甚至高達441μg/L或528μg/L,遠遠超過中國衛健委所設100μg/L的安全上限與200μg/L的中毒標準。

其中一個案例最具代表性:一名兒童在天水血檢顯示為33μg/L,被告知「無礙」;但僅三天後,西安醫院的結果為441μg/L,二者相差超過13倍。

醫學專家指出,儘管不同醫療機構的檢驗方法、儀器靈敏度可能有所差異,但在短短數日內出現這樣級別的跳躍幾乎不可能。鉛在人體中代謝極慢,其血濃度變化趨於穩定,出現這種劇烈落差,幾乎只能以「檢測結果不實」來解釋。

對比之下,官方通報迴避了所有「報告不一致」的爭議,也未公布天水地區血鉛檢測機構的名稱、檢測設備型號與人員資格,甚至沒有提供檢測樣本的原始記錄與流程說明。這種極度不透明的檢測環節,讓原本應具科學公信力的數據,變得無法信任。

在地方政府可能面臨聲譽與穩定壓力的情況下,是否存在對數據「降溫」的內部指令?是否出現篩選樣本、篡改結果、拒絕建檔等手段?這些問題至今未有說法。

而在一場鉛中毒事件中,若連血鉛報告都不能作為公共信任的錨點,那麼整個真相追溯就無從談起。

疑點三:附近水源與其他園所真的「安全」嗎?

官方在事件初期迅速聲明:涉事園長名下的其他三所幼兒園經檢測「均為正常」,意圖將污染源控制在培心幼兒園內部。然而,這樣的定性是否真的建立在完備的實證基礎之上,仍需仔細推敲。

首先,公眾未曾見到這些「正常」的完整檢測報告。我們無法得知採樣是否涵蓋全體兒童,是否覆蓋所有潛在暴露來源,例如飲用水、園內食具、玩具、塗料等。更關鍵的是,並無說明是否同步進行了土壤、水源或空氣等環境重金屬檢測,亦未交代是否使用與涉事園相同的檢驗標準。

其次,部分觀點試圖以「其他幼兒園沒事」來排除外部污染源的可能性,聲稱「如果是附近工廠或環境問題,為何只有一所園中招?」這類論證邏輯上看似合理,實則尚未閉環。

在沒有充足環境樣本的情況下,這樣的推斷潛藏三個謬誤:首先,這個推斷忽略了環境污染的非均質性。 工業污染、重金屬落塵、地下水滲透常常受地形、風向、降水分佈等影響,並非輻射狀平均擴散。即便相距數百米的園區,也可能暴露程度截然不同。其次,它混淆了缺乏數據與沒有問題之間的區別。 當前沒有任何報告顯示對周邊非涉事園所兒童、居民的全面血鉛篩查結果。不能因「未聽說其他人中毒」就等同於「他們沒事」,這是典型的「無知推論」(argument from ignorance fallacy)。最後,這種推輪預設了其他樣本具代表性,卻無證據支撐。 家長曾指出,有未在園就餐的兒童同樣出現血鉛異常,這類個案說明污染路徑可能不止於食品。若外部環境即為來源,則任何未經篩查的社區人群都可能已暴露卻尚未發現。

因此,將污染源單一指向校內面點加工,並據此推論外部環境「無關」或「安全」,既缺乏實證支撐,也過於倉促定調。真正負責任的處理方式,應是啟動區域性環境溯源調查,針對地下水、空氣懸浮物、塗料建材與周邊工地展開全面監測。

當前的資訊披露中,我們尚未看到任何來自環保部門的專項調查報告或公開數據。換言之,對於「是否存在外部污染源」,我們所知甚少,能做的也只有等待——而這種不確定,本身就構成對公共安全的威脅。

目前證據傾向污染源集中於培心幼兒園內部,但想要完全排除外部環境來源的可能,仍然需要進一步調查和更多實證支持。

疑點四:政府是否早已知情卻延遲通報?

根據天水市聯合調查組的官方說法,政府於2025年7月1日接獲家長舉報後,隨即介入調查,並在短短幾日內完成了血檢、現場抽樣、食品檢驗、涉事人員訊問及刑事立案等一系列流程。這一看似高效的動作節奏,實際上卻引發了另一個更深層的質疑:這些行動真的只是「一夜之間」的反應嗎?

從現有資訊可還原如下關鍵時間點:

1. 學期開始後(3月以來),多名兒童出現腹痛、便秘、腿痛、牙齒變黑等症狀,家長陸續帶子女就診,血鉛指數異常開始被零星發現;

2. 6月中下旬,家長間開始口耳相傳比對病徵,懷疑與學校有關;

3. 7月1日,有群眾向市場監管局與公安報案;

4. 7月2日,天水方面已啟動大規模檢測、介入園區調查;

5. 7月3日,舉行家長通報會,透露部分食品檢出問題;

6. 7月6~8日,先後對食品安全、涉事人員行為、法律責任等發布正式通報與處置措施。

這樣的節奏看似合理,但問題出在過於「順暢」:接獲舉報翌日即完成全面動員並召開說明會,如此高效不合常理。尤其在中國基層治理中,跨部門協調、檢測流程啟動通常需時數日,難以如此緊湊無縫銜接。

合理的推測是:地方政府或相關單位早在家長正式舉報之前,已部分掌握事態。此可能性有數個支持點:

1. 家長表示,多位兒童早在5、6月即出現異常,但園方與地方未予明確回應;

2. 有幼兒園老師同樣血鉛超標,顯示問題不可能毫無察覺;

3. 官方初期對污染物來源、血鉛指數等掌握甚詳,說明早已著手彙整資料;

4. 西安醫院檢測結果公布後,部分家長反映早前曾被要求勿擅自外檢,以「官方將統一安排」為由推延。

此外,一些檢測結果也顯示了「時間差」的存在。有兒童的西安檢測結果高達400μg/L以上,醫師指出這並非短時間內暴露造成,而是長期鉛攝入的積累。若此為事實,則整體中毒期可能始於數月前,地方未能及早預警,恐非「資訊不對等」那麼簡單,而是存在選擇性延遲與壓制。

這樣的延遲是否源於行政習慣性維穩?抑或是在掌握初步風險後,仍希望「內部解決」、避免輿論發酵?我們目前無法下結論。但可以確定的是:事件爆發前的那段空白時期,政府曾選擇靜默。

事發後,雖然調查迅速啟動,處理看似果決,卻無法掩蓋此前資訊封鎖所留下的信任裂縫。當公眾被剝奪了早期干預的機會,任何後來的補救都只能是對信任的事後修補,而非真正的問責。

四、制度層面的追問:悲劇不是「愚蠢的阿姨」這麼簡單

在鉛中毒事件引發公憤之後,有一套熟悉的敘事很快成形: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無法識別標籤的後廚阿姨,在網上購買了工業顏料,誤將其用於幼兒園糕點,導致數百名孩童血鉛超標。再加上電商平台未分類提示、不設購買門檻,悲劇似乎便可歸結為一連串偶然疊加的「愚蠢錯誤」。這種說法的邏輯簡單、情節明快,也恰恰因此,掩蓋了事件中最應被追問的制度性責任。

將整起事件歸咎於「阿姨不識字」,除了欠缺對底層勞動者的尊重,更讓原本該由園方、教育部門、食安監管與平台方共同承擔的責任,悄然轉移。幼兒園作為教育機構,其食材採購本應經過層層審批流程:從選料、進貨、驗收,到留樣抽檢,均應由專人負責、逐級審核,不可能由廚工單獨決定採購與使用何種原料。若真如通報所稱是「誤買」,那麼問題不是出在廚工是否看懂了包裝,而是整個食品安全制度是否早已形同虛設。

事件中的另一種可能性,更加令人不安——那並非是一場出於無知的誤用,而是一次成本驅動下的違法選擇。在其他省份曾發生過類似案例:加工業者明知工業染料有毒,卻仍因價格低廉而持續使用,只為牟取微薄利潤。在天水培心幼兒園,涉案顏料是否價格更低?是否有跡象顯示相關人員非但知情,甚至默許此行為?這些問題尚未被徹底揭示。若僅以「文化程度低」來解釋所有行為動機,無異於將明知故犯的可能性排除於分析之外。

電商平台的角色同樣未被充分檢視。涉事顏料為工業用彩繪劑,鉛含量遠超標準,屬明令禁入食品鏈的危險品,但竟能在國內主流購物平台上以零門檻購得,無需核驗用途,也未見顯著風險提示。中國法規雖規定部分化工產品屬限銷品類,平台應設置購買條件與用途申報,但這些規則往往流於紙上。若連幼兒園都能輕易購買此類產品,這絕非個人失誤那麼簡單,而是平台審核機制長期缺位的直接後果。

教育行政與食品監督體系的失效,也在這起事件中暴露無遺。2019年起,中國推行「陪餐制度」,要求學校負責人與學生共食,以便第一時間發現食物異常。然而在此次事件中,多名教師也檢出血鉛異常,說明陪餐制度未發揮監測預警作用。園方雖有每年邀請家長參觀廚房的制度安排,但據多名家長回憶,這些參觀多是預設路線、樣板展示,無法真正介入食品流程監督。監管淪為形式,制度自然成為裝飾。

輿論升溫之後,警方以「生產有毒有害食品罪」立案,刑拘八人,另有兩人取保候審。這看似迅速果斷,但在中國,司法程序的公信力長期受到行政干預、程序不透明與維穩導向的質疑。若真如通報所稱,是「誤買誤用」,那又為何園長與投資人也在刑拘名單中?若問題僅限於基層人員操作失誤,整個食品安全體系又是如何一路放行至餐桌?

社交媒體上的「自發調查」也在事件中佔據一席之地。知名網紅辛吉飛在事件曝光後發佈模擬影片:從電商平台購買與通報中相似的顏料,仿照糕點製作流程重現使用場景,甚至以色澤、氣味等方式呈現「重現真相」。這類自媒體內容具高度可視化效果,也確實有助喚起輿論關注,但若以其作為調查甚至定罪依據,則存在嚴重風險。模擬不是科學實驗。辛吉飛的製作過程未經第三方實驗室檢測、缺乏對照組與變數控制,也無法確保所購顏料成分與涉事園所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場「事後模擬」,無法反推當時確切的購買情境與操作過程。在媒體敘事中,這類行動或許具有象徵性意義,但在科學證據與司法程序中,其效力仍極為有限。

缺乏制度補償與資訊透明的情境下,公眾才會將希望寄託於自媒體的模擬實驗、家長的自發檢測與社群線索拼圖。但這些行動本不應是主流調查的補丁,而應由獨立機構、公共監察與程序正義去完成。當這些機制長期缺席,「愚蠢的阿姨」就會被視為最便捷的解釋,最小的代價,與最安全的替罪羊。

五、寫在最後的話:毒不止於鉛,更在於沉默

在鋪天蓋地的報導與評論中,太多焦點落在園方「愚蠢」、平台「失職」、官方「不透明」或媒體「揭露」之上,卻極少有人書寫,那些奔走在真相邊界的家長。他們才是事件的真正推動者。這群普通家庭,用質疑、聯絡、奔赴和奔波撐起了事發初期幾乎真空的資訊場。

一位家長告訴媒體,園方通報模糊、醫院拒絕書面報告、孩子病因無從說起時,他們是自己組車、帶著孩子前往數百公里外的西安重新檢測——一趟無人指導的奔命旅程。他們建立微信群、對接媒體、整理報告、翻譯醫學數據,甚至主動對照法規,學習環保與毒理知識,只為獲得一份確切的血檢報告與一個可交代的說法。在這場資訊嚴重不對等的抗爭中,他們不是沉默的受害者,而是艱難而堅定的參與者。

如果這篇報導要留下任何記憶,那麼不只是記住被鉛毒困住的身體,也該記住那些難以說話,卻依然選擇開口的人。

但我們應該意識到,這場災難並非孤例。在更長遠的視角下,它只是中國重金屬污染地圖上的又一顆紅點。

從2010年山西臨汾的污染事件;到2014年湖南省石門縣因為砷中毒導致的全村患癌事件,再到河南三門峽、湖南武岡鉛中毒案、廣東韶關北江流域污染事件……類似案例早已構成一張龐大而疏於記憶的污染地圖。每一場事件背後,都有一個熟悉的劇本:初期否認、壓制消息、急速甩鍋、刑拘個人、誓言整改、迅速降溫。而在體制性調查未能到位、公眾記憶缺乏承接的情況下,每一次真相的尋找都只能從頭開始,每一場抗爭都只能孤立無援。而一個國家不應該只靠努力的市民來捍衛真相。而真正的毒,從不止於血液裡的鉛,更在於那些不被允許抵達的真相、那些被用「維穩」二字壓下的問責、那些不再相信調查與通報的眼神。它在空氣裡、在水源裡、在教育與醫療體制的縫隙裡,也在一次次「刑拘即正義」的司法敘事裡流動。它最終滲透的是人們對治理與監督的基本信任。

我們不禁要問:在天水之外的其他城市,那些未被檢出的孩子是否只是還未被送往檢測?在鉛之外,是否還有更多難以覺察、無從防範的污染正在流入校園與餐桌?而我們,又是否仍生活在一個資訊不透明、監管不可問責、公共危機只能依賴「自救」的國度?

這不是一場單一的公共衛生事件,也不該止於一地的輿論沸點。它是一面鏡子,照見的是當代中國社會在災難發生時究竟留下了什麼樣的制度空洞與信任斷層。而唯有那些選擇站出來說話、行動與記錄的公民,才能讓這些空洞被看見,讓未來的真相不再那麼遙遠。

參考資料與來源:

1. 天水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關於天水市麥積區培心幼兒園部分兒童血鉛異常情況的通報》,2025年7月8日。

2. 澎湃新聞,《天水褐石培心幼兒園鉛中毒事件追蹤:多名老師血鉛也嚴重超標》,2025年7月8日。

3. 極目新聞,《甘肅幼兒血鉛異常家長稱未看到集體血檢報告,一幼兒402天自行3次血檢均超標,另有幼兒超標4倍多》,2025年7月4日。

4. 香港01,《甘肅233名幼兒血鉛異常 官方:園方在食品添加顏料,8人被刑拘》,2025年7月8日。

5. 環球網,《甘肅天水通報幼兒血鉛異常調查處置情況:8人被刑拘》,2025年7月9日。

6. 中國網,《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2019年版)》,教育部公告,2019年4月。

9. 央廣網,《砷中毒:“中國第一雙胞胎村”變“癌症村”》,2014年3月。

10. 王局拍案 ,血疑:甘肅天水數百孩童血鉛超標事件分析。 2025年07月8日。

  1. Matters ,《甘肅天水幼兒園鉛中毒事件》,用戶@pluripotentist,2025年7月8日。

12. 王局拍案 ,追問甘肅天水幼兒血鉛事件:官方通報到底隱瞞了什麼? 2025年07月10日。

13.辛吉飛,這次幼兒園孩子吃鉛中毒的事件可不是個例  2025年07月09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鹿娜的彼岸王國你好,我是 Luna,是一位公民記者,我目前我正在學習媒體、民主與人權專業。本部落格主要聚焦於亞洲的新聞故事,也分享日常,謝謝你的喜歡。Medium: https://medium.com/@himmelochjord 聯繫我: [email protected]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