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災前呼籲無效,政府卻總被指責
今天光復村因堰塞湖潰堤而淹水,居民無奈地站在家門口,望著仍帶著泥沙的河水哀嘆:「家裡清淤不知道要清幾年……清淤真的有用嗎?不是之後又會有土石流嗎?應該要撤離吧?」
這個場景揭示了一個深層問題:遷移的成本太高,不到真的被天災逼迫,沒有人會主動搬離。政府再怎麼呼籲,也很難讓人信服。
高昂的成本讓人不願搬離
經濟成本:家園、農田、工作綁在原地,搬離意味著收入和生活來源的巨大損失。
情感成本:多年生活的家、熟悉的社區、孩子的學校,都不是說走就能放下。
不確定性成本:災害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很多人選擇「先留下」,靠運氣或防護措施應付。
換句話說,除非天災迫在眉睫,否則沒有人會主動搬離自己的生活圈。
這就像眷村改建一樣:政府提供免費、全新、空間更大的房子,但仍然有人不願搬遷,甚至抱怨政府迫害。物質條件再好,也抵不過心理成本和習慣力量。
災後責任被轉嫁給政府
當災難真的發生,損失一出現,人們自然尋找責任。成本最低的對象,就是政府。
居民的心理邏輯:我留下是自己的選擇,損失很大,但政府應該保護我們。
結果:政府被指責不作為,而實際上,災前已經做了監測、預警和撤離規劃。
真正能保命的措施——全面遷移和重新安置整個村落——在災前幾乎不可能實現,因為民眾不相信、不願配合。
非居民的責難與社會輿論
災害發生時,不只是居民,非受災的人也會利用事件責難任何可以責難的對象。
情緒宣洩:透過指責政府或其他群體釋放恐懼、焦慮或憤怒。
政治或利益操作:有人利用災害事件抬高聲量、製造對立或施加政治壓力。
社會影響:討論焦點偏離防災本身,政府資源可能被迫應對輿論,而非專注救援,真正受災者的聲音可能被淹沒。
這也加深了「政府做了很多事,卻看起來不作為」的錯覺。
災前防災的困境
科學不確定:堰塞湖何時潰堤、下游受影響範圍無法精準預測。
社會成本高昂:全面撤離需要大量人力、車輛、安置場所、食物、醫療和心理支援。
民眾不合作:成本太高、風險尚未立即威脅生命,政府呼籲往往無效。
結果是一個悖論:政府做了極限內能做的事,卻因災害發生而被指責不作為;居民不主動搬離,但災後卻抱怨政府沒有保護好自己。
結語
災前呼籲看似無用,其實是社會結構和心理成本決定的必然結果。居民留下,是因為成本太高、風險尚未迫近生命;政府被指責,是因為責任轉嫁成本最低。
真正的防災,不只是清淤、堤防或警報,而是如何讓民眾理解風險、接受可能的中長期改變,甚至是撤離。就像眷村改建一樣,即使條件再好,心理成本比物質成本更難突破。
同時,也要看到災害事件中的社會現象:非居民的指責可能只是情緒宣洩或政治操作,與真正防災無關。理解這層矛盾,才能建立更合理、有效的災害應對機制。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