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調度:驅動《放開你的頭腦》的技術現場 — 陳炯廷 Tom Chen

工程師陳炯廷(湯姆)以《放開你的頭腦》這個表演藝術作品為例,深入剖析了當代科技藝術創作中技術支援的核心議題。這個作品的技術挑戰在於需要同時控制約 20 台 VR 頭顯,讓觀眾透過跟隨虛擬球體產生同步的集體動作,並讓觀眾的觀眾去感受這個奇觀。
湯姆接手項目時,已有工程師黃郁傑建立的基礎原型,他使用的是 Unity 搭配OSC協議的控制系統。但是這個初始方案在擴展性和實用性上存在著瓶頸。每次排練前,團隊需要花費 30至 40 分鐘逐一設定 20 台設備的 IP 位址。
湯姆開發了名為 Headquarter 的中控系統,這個解決方案的特別之處不在於單一技術的突破,而在於整體架構的重新設計。Auto Discovery 技術解決了網路設定的繁瑣,ZeroMQ 通訊協議取代了 OSC 的一對一限制,檔案同步系統消除了手動傳輸的風險,設備監控機制提供了即時的狀態掌握。
整個項目最具創意的技術突破,湯姆接著分享,是將觀眾頭顯看到的球體動作資料轉換為音訊格式進行處理。透過 Max MSP 外掛,將球體的 X、Y 軸座標被映射到音訊的左右聲道,使得 Ableton Live 這個成熟的音樂製作軟體成為了動作編輯工具。
在 Ableton 這個軟體的基礎之上,團隊使用 crossfade 讓動作過渡更加流暢,gain 調節允許即時調整動作幅度以適應不同觀眾的身體狀況,而時間軸編輯功能則提供了精確的動作編排能力。舞者 Pobo 因此能夠用熟悉的音樂編輯邏輯來「編輯舞蹈」。

在最終的演出系統中,他們使用了一套法國軟體扮演了最上層控制器的角色。它不僅支援多種通訊協議,更重要的是提供了統一的控制介面,將音樂、動作、燈光、影像等各個子系統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演出時,從法國軟體觸發 Ableton Live 開始,到音訊資料解析、OSC傳輸、ZeroMQ 分發,再到各種外接設備的同步控制。
湯姆在講座中特別強調了一個重要觀點:工程師在科技藝術項目中的角色應該是「搭橋者」,而非「需求執行者」。他觀察到,藝術家往往擁有龐大的創作想像,但在與工程團隊溝通時,會自我限縮為他們認為技術上可能實現的小範圍需求。如果工程師將這個限縮後的需求視為最終目標,整個創作就會綁手綁腳。但是,工程師若能以技術支持藝術家釋放能量,勢必能創造出更豐富的可能性。
湯姆的另個體悟是對原型(Prototype)價值的重新認識。在科技藝術領域,原型不僅是技術驗證工具,更是創意驗證的必要手段,因此特別 shout out to 郁傑最起頭的構想。
提問者 A:請問系統的座標要怎麼設定?例如如果有觀眾一開始的時候就面向後面,要怎麼處理?
湯姆:我們在開始前會進行「校正」的,會請觀眾坐好,我這邊會按下一個鍵先做校正。
提問者 B:所有的觀眾眼睛裡的球,都是同樣的嗎?
湯姆:對,在《放開你的頭腦》這個作品裡所有觀眾看到的球都是同樣的。在《自由遊戲》裡的話就是不一樣了。
提問者 C:請問這套系統只能用一次嗎?
湯姆:因為這個作品的關係,我們公司誕生了第一個產品,便是以他為基礎。現行 VR 導演應該都會有需要。目前也有劇場來詢問。

結語
《放開你的頭腦》的合作經驗中,可以看到科技與藝術相互交織,所創造出來的新火花。在這個作品中,看似簡單流暢的舞台呈現背後,仰賴技術團隊作為最強後盾。湯姆分享提到,以搭橋者的身分自居,釋放創作者的能量,是他的工程技術最終希望達到的目標。這也回到講座系列一開始科技與藝術這個命題,所期望看到的景況。
🧑💻Creative Media Gathering#26報名由此去:lu.ma/5iqcs3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