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本質只是生成

neverwinter
·
(修改过)
·
IPFS
·
當時山本由伸剛加入道奇隊 ,由於語言不通,在春訓營裡幾乎不太說話,也還在適應美式環境。很多球員對他很好奇,但因為語言隔閡,不太知道該怎麼接近。

「當時山本由伸剛加入道奇隊 ,由於語言不通,在春訓營裡幾乎不太說話,也還在適應美式環境。很多球員對他很好奇,但因為語言隔閡,不太知道該怎麼接近。

有一天 Kiké 注意到這點,就主動約山本去一家咖啡店。兩人坐下後,他用簡單英文搭配比手畫腳、翻譯 app,開始閒聊日常話題──家人、食物、棒球、文化。雖然溝通不流暢,但氣氛很輕鬆。據說他還開玩笑說:「我也知道當 ‘new guy’ 是什麼感覺。」最後山本笑得很開懷,甚至主動說以後想再一起出去。

媒體後來報導這件事時,道奇教練團形容這是「典型 Kiké 的行為」:沒人要求他這麼做,他只是看到隊友孤單、覺得該有人打破沉默,就自然去做了。」

以上是ChatGPT BS的。如果不求證,幾乎不可能看出來這是假的。

不是故事流暢,聽起來有理,就是真的。可能只是一個「編得好的故事」。無論故事性多好,都不能取代求證。

使用AI一年多,但最近開始深刻感受到AI的侷限。個人認為,目前的LLM AI只有在「給予大量文本資訊」的狀態下作出分析,可信度會比較高。但如果拋給AI這樣的開放式問題:「請告訴我Kike與山本由伸的故事」這樣短短一句話,就會因為context不足,AI只好大量自行生成內容。

當我們看到AI生成的圖片與影片,有時還能辨認是假的,會有一種「AI味」。但AI作為大型語言模型,生成文字是其強項,所生成的「文字」常常是以假亂真。

把AI當作「發想的來源」可能比較適當,當作「知識傳遞」風險很高,當作「事實查核」會有極高的風險(可以請AI提供出處降低這方面風險,但AI提供的出處,可能本身也會有錯)。

人類大腦天生內建喜好故事的機制,然而一個故事的好聽與否,可以影響溝通,影響說服,但不會影響事實。因此,我們必須分清楚: 我們追求的是一個好故事,還是事實。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neverwinter企業故事,心理,哲學,邏輯,投資,資料分析等主題,也喜歡音樂,運動,旅遊,動物(鳥類為主)。 台灣人,目前位於美國中部。 Email: [email protecte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熱情是找到的嗎?

善意會有善意的回報嗎?

「你做不到!」「我更厲害!」正是機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