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子非魚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人生換線|康康學姊的經驗分享

子非魚
·
·
康康學姊作為一位先行者,提供了非常多寶貴的經驗分享,也讓我反思自己過於「頭腦化」,與身心失去了連結。

今天與十多年沒見面的康康學姊請益。康康學姊與我因參與劇場駐地活動認識,當時還有另外一位景文學長,三人都是同校資訊相關科系。目前,康康學姊是一位紀錄片工作者,最近完成了作品《媽媽的畢業旅行》;而景文學長則擔任非洲鼓課程的講師。

這次會面,主要目的是向學姊請益她探索「第二人生」的寶貴經驗。許多人認為,轉換跑道應該先在原本的圈子裡規劃好下一步,但實際的情況往往是,先踏出圈外,才因緣際會地遇上未來的機遇。不過學姊也坦言,現在所從事的這些工作,收入確實遠低於在資訊業時,這也讓我聯想到《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一書中提到的:「工作的社會價值和支付給工作者大概的金錢多寡,其間的反向關係」。

康康學姊有豐富的身心工作坊經歷,例如:NGH認證催眠師、NLP高階執行師、心理劇、戲劇治療、悲傷輔導、薩提爾家庭治療研習、哈科米訓練等。與我正在進修的領域有不少重疊。坦白說,這些經驗都是投入大量學費與時間累積而來,這些經驗分享,不僅能少走許多彎路,也有助於獲得更多相關資源。

不過,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學姊分享她原以為自己已做足充分準備,掌握了各種應對的知識,但當真正面對送走三位親人的歷程時,實際情況卻完全不同。就如同亞隆在《凝視太陽》中條理分明地論述如何面對死亡恐懼,但在《死亡與生命手記》中送別摯愛時,他同樣無法避免掙扎與痛苦。

談及我個人的議題時,我認為我關注的是「存在焦慮」。田立克的定義頗為精準:「焦慮乃是對非存有的實有性知覺。」換句話說,這是當我們「存有」(being)時,必然相伴的狀態。而佛法提供的解方是:確立「存有」本身無諦實。簡言之,如果「我」本身並不具備真實的本質,那麼「我所」——也就是我的焦慮、我的憂鬱、我的負面情緒,也就沒有依附的對象而自然消解;當然,正面情緒或壞苦(世間安樂)也一樣。

總而言之,康康學姊作為一位先行者,提供了非常多寶貴的經驗分享,也讓我反思自己過於「頭腦化」,與身心失去了連結。無論是目前學習的佛法還是哲學諮商,都傾向於邏輯與理性的層面。或許應該搭配一些更能連結身心的取向,期待未來能有更全面的學習與探索。

2025.07.18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