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象的知識:AI 垃圾成果的隱患
一、開場:漂亮外殼,空洞內容
近月有專家警告,生成式 AI 雖然被廣泛引入教育、公司與媒體環境,但它製造的並非全是效率與創意,反而帶來一種新問題:大量「垃圾成果」(workslop)正在充斥工作與學習場域。
這些成果看上去結構工整、語氣正式,甚至比人類打字更快。但問題在於——它們並沒有真正的洞見或新意。結果是,團隊需要額外花時間去篩選、修改、重寫,整體效率非但沒有提升,反而被拖累。這就是所謂的「擬真知識」:看似專業,實際卻沒有內涵。
二、技術背景:從助理到假象生產者
AI 工具一開始被視為「助理」,幫助人整理資料、提供靈感、縮短草稿時間。但隨著使用者越來越倚賴,它們逐漸被當作「內容生產者」。
語言模型:能在數秒內生成數千字報告,但多數缺乏深入分析。
文章模版化:輸出格式整齊,段落邏輯完整,看似專業卻往往只是拼湊。
大規模擴散:在學生作業、企業內部文件、媒體稿件中,都能看到高度相似的句式與表達。
這正是「垃圾成果」的由來——當人們不再檢視內容,只看外觀,假象就取代了真正的思考。
三、案例一:學術現場的雷同作業
許多教師已經發現,學生作業中開始出現明顯的「AI 模式」。
作文看似結構完整,開頭有論點,中間有例子,結尾有總結,但內容空泛,沒有批判或個人觀點。
多份作業之間高度相似,幾乎只差主題關鍵詞。
學生習慣性依賴 AI,漸漸失去訓練獨立思考的機會。
這種現象使教育陷入兩難:表面上人人交齊了作業,實際卻少了「真實的學習痕跡」。
四、案例二:企業內部的低效協作
在公司環境中,AI 同樣帶來矛盾。
管理層期待:AI 能減少時間成本,快速產生方案或報告。
實際結果:員工收到的 AI 草稿需要額外編修,甚至要「二次重寫」。
副作用:團隊合作被拖慢,因為大家都要花時間判斷哪一份是「有用」的,哪一份只是「漂亮但無效」。
調查指出,約 40% 的受訪者在一個月內接觸過這種「垃圾成果」,其中 15% 被認為完全無助於工作推進。這不只浪費時間,也削弱了同事間的信任。
五、心理層面:為何假象仍被接受?
既然「垃圾成果」無效,為何人們仍願意使用?原因在於:
效率幻覺:即使最後要重寫,但「一瞬間就有東西可看」讓人覺得省事。
責任轉移:有些人把 AI 當擋箭牌,「至少我交出成果了」,不再承擔內容空洞的責任。
外觀優先:在許多場合,格式與篇幅比內容更容易被檢查,這讓「假象」有了生存空間。
這三點都說明,假象不是強加於人,而是人主動選擇。
六、風險:假象逐步侵蝕真實知識
當「垃圾成果」越來越多,長遠可能帶來三方面後果:
學習退化:學生失去思考與寫作的訓練,下一代缺乏真正的批判能力。
組織信任下滑:如果大家知道 40% 的內容都是無用草稿,合作意願會下降。
知識環境污染:網路文章、報告越來越多「重複、空泛」的文字,真正有價值的資訊被淹沒。
最終,假象不只是浪費,而是會影響整個知識體系的健康。
七、結束語:我們要的是真思考,還是假產出?
AI 帶來便利,但同時也放大了一個問題:當我們太容易得到「看起來完整的東西」,我們是否還願意為真實的思考付出代價?
真正的挑戰,不在於 AI 工具會不會取代人,而在於人是否願意被「假象」麻痺。若繼續縱容垃圾成果流通,最終我們會失去的,不只是效率,而是思考能力本身。
相關報導︰AI創造大量「垃圾成果」 正在摧毀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