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7 意識是人類演化的副產品還是突破口?
用一個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表達就是,我們腦子裡那些飛快運轉的慾望、信念、思念、痛苦和快樂,這一切的生化反應是怎麼出現的,為什麼你看到了喜歡的人會心動,失去了會痛苦,不在你的身邊你會思念?
演化觀點下的意識:副產品說
根據許多神經科學家與演化心理學者的看法,意識的出現不過是人類腦部結構複雜化的副作用。它不是自然選擇刻意設計的能力,而是在資訊處理與社會互動需求不斷增加下,偶然產生的「附加功能」。
這個觀點被稱為——意識的副產品理論(Epiphenomenon Theory):認為我們的思維、感受與自我覺察並沒有真正主導決策的功能,它們只是神經活動的「煙霧」,而非「火源」。這意味著,我們對心愛的人的想念只是一種神經機制的伴隨心理現象,我們的意識並不主導我們想念誰本身。也就是說,你想念誰本質上不是你真正的需要,而是你身體裡生化反應伴生出來的的信息煙霧。
在這種觀點中,人類的選擇、意志與道德只是語言包裝下的錯覺,真正決策的是腦中的潛意識處理器與環境適應機制。
但是,如果我們的意識只是副產品,那為何我們知道這個意識過程時,我們產生了一種疑惑甚至是痛苦的情感?
這樣的觀點雖然符合某些實驗與模型,卻難以解釋一個現象:為什麼人類會有深層的精神痛苦?難道我們在深夜裡因為孤獨而痛哭,只不過是神經活動的附屬現象。但你真的能接受這樣的解釋嗎?
動物會逃避疼痛,但只有人類,會因為意義的缺失、存在的矛盾、自我無法完成而痛苦。當你是意識到你的意識只是副產品的時候,你為什麼會陷入了一種虛無感?
這意味著我們的「意識」不只是回饋系統,而是具有某種內在的張力與追問機制,它居然能反過來挑戰環境給定的命令與慣性。
這樣的痛苦,或許正是意識不再只是「副產品」的證明,而是它開始尋找自身定位的突破點。
意識作為突破口的證據:反規訓行為
事實上,人類歷史中的許多進展,它們包括宗教革命、藝術創作、政治反抗、科技創新,都是從「不服從規訓」開始的。而這些「脫軌者」往往並非更適應環境,反而是在環境中產生了裂縫。
意識的發展似乎有一個方向,這個方向似乎一直指向了某種抽象的存在。它讓我們知道了,我們不是為了更有效率地活著,而是為了重新定義什麼是「值得活的方式」。我們首次從自身的角度發現了「意義」的存在。
這不是因為我們更聰明,而是因為我們開始對抗自己的本能。這一點,正是我們的「系統二」開始從工具變成「主體」的過程。

重新定義意識:從生物功能走向心理空間的自我生成——意義感產生了
若說系統一代表了演化的適應性反應——快速、反射、本能;那麼系統二的深化,則是意識成為一種「意義生成並指導生命」的歷程。
這個建構,不只是理解世界,更是創造「自我內部的意義標準」。從這個角度看,意識不是演化的副產品,而是在演化中發展出的「跳脫演化本能」的第一個工具。我們開始有可能為意義而活。
這便是本章的核心命題:意識可能是第一個能對抗演化本能的演化成果,人們開始尋找人生的意義所在。
下一節,我們將深入探討這樣的意識是如何誕生出「我」這個問題的——從「活著」到「我是誰」,中間跨越的那道裂縫,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Matters 中文原創版】【Medium 英文映射版】【WCAT官網(理論發展概況)】【X傳播站】